河南城鄉醫保并軌方案出爐
10余省份明確城鄉醫保并軌 看病報銷不分城鄉
10余省份明確城鄉醫保整合統一歸口人社部門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就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出明確要求。
該《意見》強調,各省(區、市)要于6月底前對制度整合作出規劃和部署,各統籌地區要于12月底前出臺具體實施方案。綜合醫改試點省要將整合城鄉居民醫保作為重點改革內容,加強與醫改其他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快推進。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工作方案》。方案對整合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和部署,6月底前完成職能劃轉和自治區本級新農合移交工作,8月底前盟市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并完成移交工作,2017年1月1日起實行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
截至目前,國務院文件印發后已有河北、湖北、內蒙古3省區率先出臺了整合制度總體規劃。
另外,加上此前已全面實現制度整合的天津、上海、浙江、山東、廣東、重慶、寧夏、青海和兵團,全國已有10余省份在推進制度整合中均明確將整合后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劃歸人社部門管理,實現了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乃至整個社會保險制度由人社部門統一管理
長期以來,城鄉居民就醫享受的醫保待遇有所不同的狀況,一直受到社會關注。國務院此前印發的《意見》中就提出了“六個統一”,即統一覆蓋范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
而城鄉醫保制度整合后,不少地區原新農合用藥目錄得到大幅擴容,民眾將享受到真正的實惠。
例如,整合后,內蒙古的新農合藥品目錄由原來的1988種增加到2600多種,增幅達到三成以上,新農合實際報銷比例將逐步向城鎮居民靠攏。
而據河北省人社廳醫保處處長張均介紹,河北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后,參保居民將享受到待遇提高明顯、醫保目錄擴大、定點醫藥機構增多的實惠。
據了解,整合后,河北省將按照保障待遇“就高不就低”,將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中的門診和住院報銷項目整體納入。
此外,診療項目目錄、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將更加寬泛。按照“就寬不就窄”原則,河北省將對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和新農合醫保用藥目錄進行整合,新農合用藥目錄有1000種左右,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約有2400種,整合后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能達到2900種左右。
同時,按照“先納入后統一”原則,整合中,會將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整體納入城鄉居民醫保定點范圍。
對此,人社部有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涉及10億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通過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城鄉間、地區間居民醫保待遇更加均衡。同時,制度整合后,實行一體化的經辦服務管理,消除了城鄉制度分設、管理分割、資源分散等障礙,城鄉居民醫保關系轉移接續更加方便。
醫保繳費標準有所差異內蒙古可實行“一制兩檔”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后,在繳費和報銷政策上,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有所不同。
例如,河北省的實施意見明確,要合理劃分政府與個人的籌資責任,在提高政府補助標準的同時,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比重,逐步建立個人繳費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銜接的機制。各統籌地區個人(含學生)執行統一繳費標準。另外,該省還鼓勵居民連續參保,對連續參保的,在醫療保險待遇上給予激勵。
在保障待遇方面,河北省規定,政策范圍內統籌基金支付最高支付限額要達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住院醫療費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
與河北類似,根據湖北省整合工作方案,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實際人均籌資和個人繳費不得低于現有水平。該省也將逐步建立個人繳費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銜接的機制。
湖北還明確要統一城鄉居民醫保起付標準、報銷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等政策。穩定住院保障水平,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
內蒙古則規定,個人參保費用按屬地繳費規定全額繳納,由地稅部門負責征繳,原則上參照城鄉居民現有繳費水平采取“一制兩檔”,實行“一制兩檔”的地區,制度更加靈活,居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來選擇不同檔次的醫保,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一步到位,實現城鄉居民繳費和待遇水平統一
城鄉醫保并軌不只是“多繳費”
近日,湖北、河北、內蒙古三省份出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余省份明確了城鄉醫保并軌,民眾就醫報銷不再區分城里和農村,相應的個人繳費也將提高。
一提到“多繳費”,輿論場就出現了不滿的聲音,那么城鄉醫保并軌,僅是“多繳費”而已么?
所謂城鄉醫保并軌,是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并軌。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一舉措被認為是我國社保制度走向公平化、合理化的重要一步。我國全民醫保體系已基本形成以新農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要框架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
以往,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獨立運行,導致城鄉居民享受的醫保待遇斐然不同,甚至,不少新農合人群遭遇異地醫保報銷難題。
一農民工在鄭州打工,8年前得了強直性脊椎炎。“這是大病,我們考慮返回戶籍所在地治病,這樣按新農合政策能報銷大部分醫藥費用,可戶籍所在地醫生說他們治不了,讓我們去北京、南京或鄭州的大醫院治療。為了治病,我們只好回鄭州。”這位農民工說,這樣一來,新農合只給報銷30%費用,全家已經欠了7萬多元外債。而這并不是個例。小病拖,大病扛,扛不住了返鄉啃爹娘——在外務工農民這樣自嘲。
一般來說,城鎮職工醫保報銷比例最高,新農合報銷比例最低。新農合人群進入到大城市的“省級三甲醫院”看病時,報銷比例平均就只有30%左右。他們進城看病,就意味著承擔非常大的經濟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看病難”“看病貴”。
而城鄉醫保并軌后,受益的主要是城鎮無工作人群和農村居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長安認為,統一醫保目錄后,不少地區原有的新農合藥品目錄得到大幅擴容,農民得到了真實惠。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顧雪非也表示,“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后,城鄉居民不再受城鄉身份的限制,參加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和享受待遇,城鄉居民能夠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醫療保障權益。”
將城鎮醫保和新農合化二為一,讓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依法參加職工基本醫保,無疑是醫保制度的重大進步。讓更多人受益,才是實行城鄉醫保并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