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報告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2、了解舊社會包身工的悲慘生活,認識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互相勾結,殘酷壓榨我國勞動人民的罪行。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并學會據此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2、養閱讀比較復雜的記敘文的能力,學習以問題為中心,以一天活動為線索,選取典型生活圖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說明、議論和抒情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培養學生的對于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2、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認識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殘酷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激發學生對包身工的同情,對剝削壓迫者的仇恨。
【教學重點】
1、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理清兩條線索、區分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
2、本文的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典型場面、人物描寫和抒情議論片段所表達的深層意思,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講讀法。
2、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三胡獨奏曲《漢宮秋月》的錄音。
明確:它表現的是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然后啟發“類似聯想”,讓大家想象皇帝身邊的宮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悶的閨怨,在人間地獄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憤該有多么強烈。
師:同學們,你們對打工仔、打工妹這些名詞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學還打過暑假工呢!時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資待遇也普遍高了。可是誰能想到在本世紀初的中國,生活著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工人階層,他們住的是十七八個人擠在一起的鴿籠,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湯和爛菜葉,他們的年齡與我們相仿,甚至更小,但他們干的卻是每天十二三小時繁重的紗廠勞動。他們沒有陽光,沒有歡笑,甚至他們也不能擁有他們自己──這就是包身工,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從本世紀的三十年代起,一個偉大的劇作家一直向人們含淚訴說著包身工的苦難生活──
二、瀏覽全文,了解文體特點以及寫作背景:
《包身工》屬于報告文學,是一種兼有新聞性和文學性的文體。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的代表作說它是“報告”,是就題材來說的,它必須選擇真人真事的新聞題材,迅速及時地反映生活;說它是“文學”,是就表達來說的,它必須采用某些文學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地再觀生活,如注重選材的生動、形象,布局的精巧。筆調的富有特色等。報告文學被譽為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 其特點::新聞性、文學性、真實性。
《包身工》發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創刊號。
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軒,浙江杭州人。1932年進入電影界;創作了《狂流》、《自由神》、《賽金花》等多部電影劇本。解放后,曾任全國文聯常務委員,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話劇劇本,還有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改編的電影劇本。作品收入《夏衍選集》。
為了創作這篇報告文學,夏衍親自深入東洋沙廠采訪調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幫助,混進包身工中兩三次,但是這經后,他就被工頭盯住了從三月初到五月,夏衍為了看到包身工們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兩個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寫成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閱讀全文,明確整體感知要求:
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⑴ 本文是以什么線索組織材料的?
⑵ 課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事實,一類是背景材料。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在課文中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 從課文中,我們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會背景,工作情況,待遇等等。
⑷ 包身工給資本家帶來的好處是什么?
⑸ 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現象的評價是什么?
(要求學生從課文提取信息,朗讀相關語段。)
朗讀、討論、明確:
⑴課文以時間為線索,圍繞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來組織材料,中間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議論。作者把散亂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電影一樣,高度集中地組織在包身工從清晨到黃昏放工一天的時間里。首先是四點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們住宿條件之差,以及在種種折磨下精神狀態的麻木,之后補敘了包身工的來歷,使帶工的謊言與現實條件的糟糕形成對比。然后是四點半,包身工吃飯的場景,接著進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廠家之所以特別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點鐘之后,包身工們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時所遭受的種種威脅和虐待。緊接著插敘指出日本紗廠吸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龐大的事實,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如此安排,敘議結合,層次清楚。
⑵文章在敘述了一些新聞事實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情況。中間都有一些轉折性的詞句,使得銜接自然流暢。比如寫四點一刻被罵做“豬玀”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們正式的名稱卻是包身工’”一句作為過渡,寫這些鄉下姑娘是如何被帶工老板騙到城里來的。在介紹了四點半鐘包身工們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價的機器”來銜接,引出了日本廠家特別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對包身工受剝削、受壓榨的情況做了具體、詳細的介紹。
⑶社會背景: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賣身給帶工老板,帶到上海的日本紗廠工作。“一二八”戰爭以后,日本在中國的紗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于是“大量用這種沒有結合力的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勞動者”。
工作性質:
“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有亮,睡在擁擠的工房里的人們已經被人吆喝著起身了。”
“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勞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包身契上寫明三年期間,能夠做滿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象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象弓一般的彎,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壓迫著做工。
“紗廠工人的三大威脅就是音響,塵埃和濕氣。沒有人關心他們的勞動條件,這大概是自然現象吧,人在這三種威脅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勞。”
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沒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資待遇低:“最初工錢是每天十二小時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幾個星期之后就調到鋼絲車間、條子間、粗紗間去工作……工資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包身工給資本家帶來的好處是什么?
“在一種特殊的低優惠的保護之下,吸收著廉價勞動力的滋養,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躍地膨大了。單就這福臨路的日本廠子講……創立第一廠的時候,錠子還不到兩萬,可是三十年之后,他們已經有了六個紗廠,五個布廠,二十萬個錠子,三千張布機,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萬元的資本。”
⑸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現象的評價是什么?
“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四、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包身工的含義并為包身工下定義。
(讀出語言信息,進行整體歸納。)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時間),在上海東洋紗廠里(地點),為外國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質)。因為這些女工在進廠時已經簽訂了賣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權,所以被稱為“包身工”。
啟發引導:
① 包身工是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廠做工,沒有人身自由,工錢全歸承包人所有;
② 課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經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包給了叫做“帶工”的老板。“包”的標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處不僅在于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騙,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資本家(工頭是拿摩溫);另一主是中國二老板,帶工的。日本資本家稱她們為“試驗工”“養成工”;中國帶工者稱她們為“包身工”;
③ 作品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動統治;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對《包身工》一文從整體上進行認識和感知,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及二三十年代出現的包身工現象的社會根源,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及其給包身工帶來的巨大傷害,下節課,我們將著重對文本內容進行較全面的分析與探究。
六、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七、板書設計
包身工
夏 衍
報告文學的特點:新聞性、文學性、真實性。
社會背景: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賣身。
工作情況:
1、清晨四點一刻包身工被迫起身。
2、四點半,包身吃粥的凄慘景象。
3、五點鐘,包身工被趕進廠的情況(至六點鐘)
4、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
三大威脅:音響、塵埃和濕氣
工作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沒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資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包身工》被稱為我國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包身工”、“蘆柴棒”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給每一位認真讀過本文的人以心靈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節課我們將從寫法、語言、內涵這三個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寫法探究
(本堂課主要采用“引疑-議疑-釋疑”的基本方式使師生、生生互動。)
1、引疑:
作者報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為工作情況,為什么還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等內容?
學生議疑:略。
教師釋疑:
這一篇報告文學,是作者經過幾年的材料積累和幾個月的實地考察之后寫出來的,材料極為豐富,并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卻能把它組織得井井有條,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結構時能把握讀者的心理規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體地再現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況,又根據本文主題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慘命運的復雜背景,一條主線與一條副線交互發展,有機地結合,使讀者對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既有觸目驚心的直觀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歷史認識,達到了虛實相生的表達效果,深化了主題。
2、引疑:
作者介紹包身工用了什么寫法?有何作用?
議疑、點撥、釋疑:
本文寫作上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點面結合。
本文既有對包身工悲慘遭遇的概括介紹,對包身工群體形象的簡略描寫,如作者在記敘中集中寫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個場面,這面上的記敘與描寫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勞動狀況,又有對“蘆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動描寫,作者以“蘆柴棒”為例,通過“發燒”“生病”被“抄身”等細節描寫,寫出了包身工奴隸般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為止”的悲慘命運。“小福子”遭到“拿摩溫”和“東洋婆”毒打懲罰的描寫,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探討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方法?
(分小組交流、探究。)
示例分析:
⑴ 精確的數字──顯示報告文學真實性的特征:
這篇作品用了許多數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舉例:
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十六七個被罵作“豬玀”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擁擠程度。)
包身費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聽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蘆柴棒”現在的工錢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三角二分做平均,兩年來帶工老板從她身上實際已經收入二百三十塊錢了!(表明剝削的驚人程度。)
單就這福臨路的日本廠子講,一九○二年日本大財閥三井系的資本收買大純紗廠而創立第一廠的時候,錠子還不到兩萬,可是三十年之后,他們已經有了六個紗廠,五個布廠,二十五萬個錠子,三千張布機,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萬元的資本。(用兩組數字前后對比,證明了在中國的日本紗廠“飛躍地膨大”,完全是殘酷壓榨剝削包身工造成的。)
⑵ 生動的語言──顯示報告文學文學性的特征:
朗讀第1、2自然段。
明確:
① 精煉簡潔,形象鮮明:
作品開頭寫到“一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在吆喝著女工們起床,只用一句話寫他的穿著,抓住了特征,表現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惡感情。經過一陣吆喝,女工們忙著起床了,工房就象攪動了的蜂窩一般騷動起來,“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點的人踢了幾腳,回轉身來站在不滿二尺闊的樓梯上,向樓上的另一群人呼喊:‘揍你的!再不起來?懶蟲!等太陽上山嗎?’”這里寫這個打雜快速的連續動作,寫他踢人時用了“虎虎地”這個狀語,十分逼真地表現了這個兇暴的流氓本相,語言十分簡潔,而又形象鮮明。
A、生動的人物描寫。寫清晨女工們忙著起床時,“那男子(打雜的)虎虎地向起身慢一點的人的身上踢了幾腳,回轉身來站在不滿二尺闊的樓梯上,向樓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寫打雜的快速的連續動作,用“虎虎的”描寫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現出這個流氓的兇暴本相。)
B、生動的人物對話。打雜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來?懶蟲!等太陽上山嗎?”(突出了日本資本家和帶工老板統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兇狠殘暴的性格。)
C、個性化的語言:
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語言特點之一。包身工這些奴隸,雖然是會說話的工具,但也沒有多少說話的權利,作品沒有寫到他們的對話,但寫包身工的壓迫者時,對話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對話都生動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蘆柴棒生病時,打雜的說:“假病!老子給你醫!”打雜的向蘆柴棒頭上潑了盆冷水,寒冬時節,她反射地跳起來了,老板娘就笑著說:“瞧!還不是假病!一盆冷水就醫好了。”
兩個人的話都表現了狠毒的本質。但又不完全一樣,打雜的粗暴,而老板娘則顯得狠毒而又陰險。
② 比喻新穎貼切:
說“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絕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起變化的危險”,比喻新穎貼切,形象鮮明,表現了包身工們沒有半點自由的受壓狀態。寫到紗廠車間里音響、塵埃和濕氣三大威脅時,也用了生動的比喻。“沙沙的急雨”和“隆隆的雷聲”這兩個隱喻,寫出了遠處的聽覺感受,接著,用了“馬達的吼叫、皮帶的拍擊、錠子的轉動、齒輪的磨擦”四個排比句子,然后把“一切使人難受的聲音”比喻成“好象被壓縮了的空氣一般緊裝在這紅磚墻的廠房里面”,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就象聽到車間里的巨響一樣。用“愛作弄人的小惡魔”來比喻無孔不入的飛絮,加強了讀者的厭煩感覺。形象的比喻。用船戶養墨鴨捕魚作喻,再和驅趕包身工勞動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
③精辟的警句:
語言上的另一個特點是警句的運用,象“罐裝了的勞動力”,“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托著一個中國奴隸的冤魂”,“黎明的到來,還是終于無法可以抗拒的”,“我也想警告某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就都是非常精辟的句子。這些警句,是作者運用正確的觀點,深入地觀察現實生活,把從中領會到的思想壓縮在極其簡練的語句里,因而顯得簡潔、生動、含蓄而有力量。
結尾“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憤激的烈焰,一旦爆發出來,必將焚毀那吃人的制度。)
整個作品,生動形象的語言還有很多。
4、寫法啟示:
⑴ 所選的材料必須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如“蘆柴棒”的事例。
⑵ 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進行剪裁,點面結合,互為補充。本文寫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縮影。
三、作品的內涵探究,情感拓展
引疑:《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經70多年了,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認為文章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說說你的看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作品深刻的人文內涵。《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直面社會黑暗,毫不畏懼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議疑:
設想一下,今天的“打工仔”與當年的“包身工”相似嗎?(請同學根據網上搜集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理解進行討論。)
社會是復雜而多面的。一些現代民工與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慘境遇相似,但又不盡相同。
釋疑:書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們不會抗爭也不懂得抗爭。而今天的打工仔從農村走進城市,走進外企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有抱負更有人格尊嚴。(可聯系具體事例。)
四、結語
本文雖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紀初的事情,和我們的時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于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這些情感卻是永恒的,值得我們一生銘記的。
五、拓展和延伸(作業布置)
模仿《包身工》的結構框架,充分發揮和想象,以《包工奶》為題,寫一篇的記敘文。
六、欣賞品味
配以低微的二胡獨奏曲《江河水》背景音樂;教師在講述《野蘭花》的故事梗概。
七、板書設計
包身工
夏 衍
主副交互,有機結合。
寫法特點:點面結合。
真實性:精確的數字。
文學性:生動的語言。
八、教學后記
上這篇課文之前,我讓學生剪輯介紹現代社會打工仔、打工妹生活的文章,把夏衍筆下的包身工與現代的打工仔、打工妹對比。使學生對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有更深入全面的歷史認識。學生對純理論方面的內容理解的不夠,學習的興趣還有待提高,我們覺得教學研究既有對教材的研究,也有對學生的研究,還有對自我的研究。面對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課改理念,我們只有同心協力,不斷探索、在集體協作中不斷發揮每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將我們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和思想轉化為我們集體的財富,做到同伴互助、經驗共享,互動交流,我們才可能在課改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通過以上的一些方式,我將知識性、生動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更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報告文學的興趣。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心悅誠服,使教學過程更有啟發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