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補貼政策頗受關注,而山東省農業“三項補貼”政策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其實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指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自2004年起,國家為促進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業大發展。在農業方面大力實施“三項補貼”政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多年來,農業、農村形勢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深刻變化。“三項補貼”的政策也漸漸地失去了應有的積極推動作用,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在很多地方“三項補貼”已經變了味,儼然演變成了農民的變相收入補貼。有的農民即使不種地、不種糧也能得到補貼;而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等新型實體卻得不到相應的補貼。凸顯出了兩者之間的不平衡性。
針對這些突出的實際問題和矛盾,為了讓補貼在農業方面繼續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為了增強“三項補貼”在農業上的指向更加精準和實效。國務院2017年針對“三項補貼”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和完善。
2017年農業“三項補貼”即“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將合并并更名為“農業支持補貼”。
(1)補貼對象。為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但享受補貼的農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
(2)補貼資金。將與耕地面積或耕種面積直接對接。
(3)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將不在給予補貼。
(4)同時,為了調動農民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主動保護地力,鼓勵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將給予“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補貼將?用直接現金到戶的方式發放。
國家對糧食作物的適度規模經營者不斷加大了支持力度。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的原則。
為了公平,達到平衡。現金直補與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或技術推廣服務面積掛鉤。單戶補貼,設有補貼規模上限,以防出現“壘大戶,一家獨占”的現象。
在補貼資金發放的工作中。如有騙取、套取、貪污、擠占、挪用農業“三項補貼”資金的,或違規發放農業“三項補貼”資金的不法行為,將依法嚴懲不怠。
三大重點改革:經營方式、集體產權制度、農村金融
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標尺,農業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科技推廣難、質量監管難、比較效益低的解決才能更容易,供給才能更有效,產業融合才能更有扎實的基礎。
2017年,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746.4萬畝,全省承包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4.8萬戶,農民合作社17.5萬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9400多家,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正穩步推進。
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在農業農村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不強和村級增收、農民增收乏力的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山東。
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山東的先發優勢較為明顯。2017年,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有73910個村(社區)完成任務,占總數的95.9%,提前兩年基本完成任務。這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爭取了主動,奠定了基礎。
兩大結構調整:供給結構、區域結構
多年來,山東農業產值和增加值穩居全國第一,無愧“農業大省”稱號。但與此同時許多農產品還需進口,暴露出農產品生產的有效供給不足,與實際需求、市場供需不匹配,農業農村發展動能不足、農業產業鏈條不長、區域結構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
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市場導向,提高質量效益,促進綠色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山東將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進糧棉油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加快推進‘糧改飼’試點,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行動,不斷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說。
具有“高、大、脆、甜”特征的章丘大蔥區域品牌價值高達32億元,在北京、上海等商場每公斤價格可以達到5元以上,是普通大蔥價格的2到3倍,農民種植每畝大蔥的收入超過3000元,并帶動了物流、餐飲等相關產業。
山東特色農產品和區域地理標志農產品很多,如何讓更多的“山東大蔥”們走出去?
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區域結構調整,就要塑造山東農產品特色優勢,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聚,讓最適宜的地方生產最適合的產品,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區域特征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品和知名品牌。
三條改革底線: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始終守住糧食生產能力、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和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山東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第3位。2017年,我省糧食全年總產940.14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900億斤以上。但據測算,2015年我省每畝糧食(小麥、玉米各一季)生產總成本為2022.7元,每畝純收益41.01元,種糧效益仍較低。此外,人多地少,糧油爭地、人畜爭糧、種養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
為此,我省于去年印發糧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山東省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以上,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改造中低產田800萬畝,并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就要盡力增加農民的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等收入。
2017年,我省深入實施農業良種工程,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1.34萬個村(社區)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計股東分紅21.6億元,全省居民養老保險最低基礎養老金標準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00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并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權益保障和公共服務3年3項行動計劃,全年培訓農村轉移勞動者43.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