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感知那樹的形象,了解那樹的價值、品質。
2、 賞析文章凝練而韻味深刻的語言,理解對比的寫法。
3、 正確認識發展和環保的矛盾,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歌曲《好大一棵樹》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然而生活中……
今天就讓我們隨臺灣作家王鼎均去關注“那樹”的命運。
二、檢測字詞
佝僂 引頸受戮 周道如砥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學在座位聽寫)(音、形、義)
三、品讀鑒賞
佝僂
(1)“佝僂 ”一詞本義用來形容什么,這里說明什么,理解這個詞在句中的具體含義。
(指名上黑板,其余同學在書上批注)
(2)“那樹”有多老,有多久?追問:“很久”“很久”為什么要重復,有什么作用?三個“當……它就立在那里”有什么作用?(指名讀,點評,齊讀)
(3)“那樹有一點佝僂,但是……”
“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
“霉黑潮濕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
(任選一句賞析,在書上批注)
(4)因此,我們可以說那樹雖老,但是堅固、生機勃勃。由此,我想到曹操的一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那樹也有“志”“壯心”,瀏覽課文2-5節,“那樹”的“壯心”體現在哪里?
①蔑視和抗擊臺風
②給人心理安慰
③給人陰涼、清靜,給鳥兒棲身之所
④在夜晚,給情侶們以溫馨的感覺
⑤蔭庇土地
所以,我們說“那樹”又是一棵無私奉獻的樹。
引頸受戮
(1)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可憐、悲哀、無奈)
(2)誰要殺它?(劊子手)為什么要殺它?直接原因是什么?“那樹”被殺是偶然還是必然?
(3)“那樹”真的必須要死嗎?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4)有,可是人類到底是下毒手了,可見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且看人類是如何殘忍的屠戮為他們無私奉獻的“那樹”的?讀9-11節,找出人類屠戮“那樹”的語句并加以點評。
(5)即使這樣,“那樹”也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即使這樣,在倒地之前,它依然綠著,綠得更深沉,綠得很,依然“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可見,“那樹”的胸懷多么豁達,它忍辱負重,對人類的情感至死不渝。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青年,愛上了一位美貌的女子,青年不知這女子是魔鬼所變。為討女子歡心,青年傾其所有,盡其所能。一日,魔鬼要青年將他母親的心摘下讓她吃,青年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黑夜里,他捧著媽媽的心,匆匆趕回魔鬼身邊。經過一片樹林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母親滴血的心被扔出去老遠,青年費力地從地上往起爬時,聽見那顆心在問:“我的兒,摔疼了吧?”
“那樹”之于人類,猶如這個母親之于兒子,人類之于“那樹”猶如魔鬼啊!比之同樣受“那樹”蔭庇的螞蟻吧,讀“老樹是通靈的,……依依不舍。”螞蟻有情,人不如蟻!“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是一棵不幸的樹,那是一出悲劇!
周道如砥
(1)讀“現在……悶死”,體會這句話的情感。(平淡中隱隱透出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
(2)指名讀,點評,齊讀。
(3)“那樹”死了,人類真的“周道如砥”了嗎?(幻燈片背景為一天平,出示問題后即下課)
作業:完成《巨木之死》語段練習
課后反思:
本節課著重訓練學生“理解重要詞句在文中的含義和表達作用”“賞析文學作品的語言”以及“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課上學生思維積極,注意力比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用三個關鍵詞語貫穿全文成為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三個詞語即是獨立的又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暗示了“那樹”早期、近期和現實的命運,“佝僂”是早期“那樹”留給人們的容貌,“引頸受戮”是近期“那樹”悲慘命運的寫照,“周道如砥”是現時“那樹”的灰飛煙滅,教者選擇這三個關鍵詞由理解它們的語境義入手,生發出一系列的問題,逐步完善那樹的形象,課堂結構清晰,流暢。不足的是對“周道如砥”這個詞的理解稍顯浮淺,這也影響了對文章主題的挖掘。文章的主題似乎僅僅停留在要保護環境這一層面上了,對都市文明的發展與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說:“對付文明造成的災害,是用進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這一點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理解“周道如砥”這個詞時可以在第三個問題前這樣增設這樣兩個問題:人類追求“周道如砥”有沒有錯?為了達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殺死了“那樹”值不值得?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三個詞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語境義入手進而生發出一系列問題,顯得程式化,可以嘗試著二三兩個詞讓學生自己提問,篩選有價值的問題,自問自答自評,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學貴多思,學貴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