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 各省份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解讀,具體內容如下:
湖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解讀
湖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內容全文
中共湖北省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和對湖北發展的新要求,全面分析了我省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任務,就科學編制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一、“十三五”時期是湖北大有可為的黃金機遇期
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省委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編制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來展開。
(一)湖北具備率先在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十二五”時期是湖北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時期,是湖北彎道超越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挑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湖北考察時的講話精神,緊密結合湖北實際,圍繞“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總目標,堅定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不動搖,堅持競進提質、效速兼取不松勁,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秉持“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舍、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落實各級黨委主體責任“力度統一論”,堅持產業第一,尊重市場主體,持續培育發展氣場,始終保持“高于全國、中部靠前”的良好發展態勢,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開創了富強、創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設的新局面。
經濟總量跨越提升,地區生產總值逼近3萬億元大關,由“十一五”末的全國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人均生產總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提前兩年完成翻一番目標,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千億產業發展到14個。發展質效不斷提高,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多級帶動、多極支撐、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日益增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底盤壯大,交通、水利、通訊、能源等領域建設全面提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生態文明加速發展,“兩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顯著增強。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平安湖北和法治湖北建設亮點紛呈。黨的建設成效明顯,黨風政風大為改觀,政治生態日益優化。五年來的發展成就,為“十三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湖北面臨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十三五”時期,我省仍然處于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國際力量逐步趨向平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有利于我們充分利用總體和平環境,整合各方面資源謀求發展。國內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有利于我們分享整體良好環境,利用各方面有利條件加快發展。我省作為中部重要省份,國家層次戰略機遇累積,宏觀層面全局使命疊加,省域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清晰,發展環境優化,發展氣場強大,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我們搶抓機遇,發揮各方面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完全可以抓住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戰略機遇,發揮交通區位和內陸開放高地優勢,在拓展發展空間上大有作為;完全可以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浩蕩洪流,發揮科教、人才資源豐厚的要素優勢,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大有作為;完全可以不負建設“兩型”社會試驗區的使命,發揮生態大省和先行先試優勢,在加快轉型發展上大有作為;完全可以適應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發揮荊楚兒女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文化優勢,在構建發展新體制新機制上大有作為。歷史和人民都不容我們錯過黃金機遇,我們必須肩負責任、敢為勇為,奮力推動進位升級。
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長期存在,化危為機、變不利為有利的任務艱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挑戰更加嚴峻,全國各地競相發展,區域競爭更加激烈,不斷培育和增強發展競爭力的任務艱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顛覆重構傳統發展模式和增長格局,“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趨勢導致要素大跨度流動,湖北發展的傳統優勢受到挑戰,培育新優勢的任務艱巨;我省發展不夠、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不高的實際依然存在,持續跨越趕超的任務艱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不佳的問題依然存在,調優結構、轉型升級的任務艱巨;創新能力不強、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的難題依然存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艱巨;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存量大的困難依然存在,切實改善民生、讓全省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任務艱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薄弱環節依然存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務艱巨;極少數黨員干部回避困難和矛盾、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依然存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改進工作作風和提升發展能力的任務艱巨。湖北仍然處于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大變局之中。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三)湖北必須搶抓機遇,塑造跨越式發展新優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的發展目標,湖北必須揚棄吐納、創特創異,揚長補短、厚植優勢。必須塑造速度優勢,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1.5系數”推進又好又快發展,做優質量、做多增量、做大總量,不斷增強發展競爭力,為全國穩中求進大局作出新貢獻;必須塑造結構優勢,著力優化供需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在促進轉型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必須塑造空間優勢,完善發展戰略體系,深挖發展潛力,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上形成新格局;必須塑造環境優勢,加強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升發展軟實力,在營造發展氛圍上呈現新氣象;必須塑造體制機制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力推創新創造,在釋放發展動能上增添新活力。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湖北處于黃金機遇期、積蓄能量釋放期、綜合優勢轉化期、四化同步發展加速推進期,也面臨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但機遇大于挑戰。我們要正確判斷形勢,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搶抓歷史機遇,積極應對挑戰,銳意進取,克難攻堅,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湖北“十三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湖北實施,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省,堅持擴大開放,堅持黨的領導,切實遵循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總體要求,牢固確立“三維綱要”,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繼續秉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以質為帥、量質兼取的工作方針,全面推進“五個湖北”建設,加快推動“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率先在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力爭在全國發展方陣中總量進位、質量升級,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按照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的要求,我省“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目標任務是:
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在結構優化、轉型提質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二一年提前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培育2個以上收入過萬億元的產業,基本建成“四基地一樞紐”。工業化和信息化、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新型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區域發展更趨協調,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十個確保”目標如期實現,并向更高水平邁進。高質量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會保障體系趨于完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脫貧目標。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現代化取得實質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幸福感明顯增強。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意識顯著增強。精神文化產品更加豐富,荊楚文化品牌更加響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邁入文化強省行列。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省建設全面推進,“綠滿荊楚”行動目標全面實現,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提升,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任務。水、大氣、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省域治理水平全面提高。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政府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網格化管理體系全面覆蓋,社會信用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有效維護,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實現社會治理制度化、法治化。
(三)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我們黨關于發展理論的重大升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提升發展質效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決定性條件,開放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攸關湖北“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全省上下必須深入推進思想大解放、理念大更新、靈魂大革命,自覺把思想認識從傳統發展理念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堅持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湖北發展實踐,更加注重效益質量,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對外開放,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以理念大更新推動發展大變革。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必須努力提高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凝聚發展共識,最大限度匯集發展合力,最大力度培育發展新優勢,奮力開拓發展新境界,爭創踐行五大理念先行區、落實五大發展示范區。
三、全面推進創新發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理念創新為先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為基礎、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著力建設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創新載體功能完善、創新體制架構健全、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創新強省。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加大經濟結構性改革力度,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推進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切實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擴大有效供給,提升產業質量和效率,全面提高湖北產品和服務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
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需求引領,擴大消費需求、有效投資和對外出口。充分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切實貫徹落實鼓勵消費的信貸、財稅政策,著力擴大居民消費,推進商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充分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積極優化投資結構,創新政府投資引導方式,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擴大出口和對外投資結合度,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更加注重發揮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生態民生“新三駕馬車”的作用,不斷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切實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整合。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支持和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積極爭創國家科技中心,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影響力。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重點實施一批關系湖北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項目,組織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新材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生物種業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孕育若干戰略性技術和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開展科研國際合作。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創新。鼓勵校企合作建設創新平臺。推動龍頭企業創新轉型,帶動產業鏈共同創新發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認定,加速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深入推進“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的實施。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設完善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網絡,著力培育技術交易市場。深入實施“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廣泛開展多層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轉移活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科技十條”政策,深化科技成果類無形資產處置、科研經費使用、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激勵等改革。
加快創新人才強省建設。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更大力度實施“*”,建設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優化整合全省重大人才工程,重點打造科技創新型人才、企業家和青年優秀人才培養工程品牌,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戰略人才團隊建設。全面建立“人才+項目+平臺”的創新人才培養開發體系,推廣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共用、產學研合作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流動和激勵機制,健全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機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布局、評估和監督等創新服務轉變。建立和實施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高校、院所的科研評價制度。優化整合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切實發揮創新平臺功能。加快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動設立知識產權法院。
(三)加快推進產業創新。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收儲供應保障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林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加快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體系、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推動信息進村入戶,提高農業機械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加強農業對外合作,全面推進農業走出去。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推進宅基地確權頒證,開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占優補優責任。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制定湖北行動規劃。推進“雙九雙十”行動,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實現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跨越。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大數據戰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國智能制造高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工程,深度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政策和重大科技專項,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促進新一代顯示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和專用汽車、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航空航天裝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產業發展壯大。推進工業強基工程,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知名度,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構建分類有序處置過剩產能的長效機制。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和社會保險費負擔、財務成本、物流成本。推進企業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促進產業集約集聚發展,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建成一批百億園區和千億集群。
加快推進服務業現代化。實施服務業提速升級行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商貿物流、健康養生、創意設計、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推進旅游經濟強省建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推進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
(四)加快構建發展新體制。堅持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打造審批效率最高、發展環境最優省份。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清理與實現社會公平不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深入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強化省政府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強化市縣政府執行職責,提高行政效率。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經營和管理體制,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對國有企業實施分類改革和監管,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構建更有活力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系。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加強和改進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強化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訂和實施,有效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建立完善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深化價格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區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貫徹落實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系列政策,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創新財政性資金使用方式,繼續抓好財政資金整合與統籌、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規范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加快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做大做強做活金融。全面落實《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專項方案》,推動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建設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加快武漢城市圈金融服務一體化。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上市或掛牌融資,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提升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和武漢金融資產交易所綜合金融服務功能,規范發展各類區域性金融要素市場。完善保險服務,推進保險業發展,創新保險資金運用方式,吸引更多保險資金投資我省。不斷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鼓勵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完善各類金融業態,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大做強。加強再擔保體系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發展普惠金融,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建立健全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聯動機制。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地方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大打擊非法金融力度,維護金融安全穩定。
(五)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加速集聚和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
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持武漢開展全方位、全體系、全區域、全領域的全面創新改革,打造國家創新中心,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五鏈統籌”的產業創新體系,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育成區、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示范區,把武漢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推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支持襄陽申報建設國家級漢江新區,支持宜昌申報建設國家級三峽經濟樞紐新區。
全面推進多層次創新示范。統籌推進“兩圈兩帶”協同創新發展。推動襄陽、宜昌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推進武漢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及襄陽、宜昌區域技術轉移分中心建設。進一步發揮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優化全省科技創新環境。推進國家和省級各類改革創新試點示范,鼓勵市縣開展創新示范。
(六)全面建設創新型社會。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新引擎,打造全國創新創業高地,建設創新型社會。
培育創新創業文化。積極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大力培育創客文化。建立和完善對創新、創業、創富的宣傳、表彰和獎勵機制,大力開展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創業大賽、投資路演、創業沙龍、創業訓練營等創新創業活動,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
加強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大力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設一批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等新型服務平臺。引導支持網商創業等各類基層創業平臺建設。支持建設環大學經濟圈和創業街區。加強留學人員創業園、未來城等各類平臺建設。
完善創新創業保障。落實國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政策,完善省級配套措施。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創新投資機構。鼓勵發展網絡借貸、股權眾籌等依托互聯網技術的新型融資方式。壯大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鼓勵科技人員創業。深入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項,在全省范圍推廣“青桐計劃”。深入實施“萬名創業人才計劃”,全面推廣“城市合伙人計劃”。建立基層創業支撐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創業。
四、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深化提升“一元多層次”戰略格局
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必須以“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為引領,大力推進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發展,加快軍民融合發展步伐,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全面優化發展格局。
(一)深入推進“兩圈兩帶一群”協調發展。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促進分工協作為重點,培育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彰顯的新型城市群和經濟帶,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深入推進“兩圈”發展。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著力推進圈域一體化、同城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在體制改革、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優化結構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增長極。全面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以生態文化旅游為突破口,完善基礎設施,深化資源整合,加快產業發展,形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構建生態型產業、生態型城鎮、生態型家園協調推進的綠色發展體系,成為推動湖北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板塊。
加快推動“兩帶”建設。搶抓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機遇,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努力成為長江經濟帶的“脊梁”。以全面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為重點,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以武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為引領,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支撐帶。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打造長江中游生態文明示范帶。搶抓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著力推進綠色、富強、幸福、安瀾、暢通“五個漢江”建設,全面推進漢江流域綜合開發和綠色發展,高起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生態城市群,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保、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加強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保護,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以及生態文化旅游,確保一庫清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
深化與湖南、江西戰略合作,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加強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交流互動,強化公共服務交流合作,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共建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機制,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推進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共同將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二)全面推進“一主兩副多極”城市帶動戰略。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襄陽、宜昌增強中心城市功能,健全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體系,進一步壯大城市規模,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和競爭力。協調推動武漢城市圈、三峽城市群、“襄十隨”城市群加快發展。推動3至5個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新興增長極。促進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全面深化省級戰略實施,比學趕超,競相發展。支持20至30個發展潛力大、承載能力強的縣市建設成為新的增長節點。努力開創多級帶動、多極支撐的發展局面,基本形成省內區域發展“三個三分之一”格局。
(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的城鎮化,堅持產城融合、四化同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切實將城市工作放在舉足輕重位置,統籌做好城市工作。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著力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系統性,增強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全面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建設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推進城鄉規劃體系與制度創新,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城鄉全域綜合規劃體系。加強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創新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有序開展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和現代化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新區。完善“大城管”綜合管理和執法體制,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政策,有序放開大中城市落戶限制,合理引導武漢市人口均衡布局,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完善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著力化解房地產庫存,大力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城鎮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完善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健全符合省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提升小城鎮功能,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突出“荊楚派”村鎮風貌與建筑風格,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提升縣域經濟實力。深入實施“四個一批”工程,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實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增強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能力。大力實施縣域金融工程,提高縣域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進一步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一批有實力的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先進行列。
(四)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堅持適度超前、突出優勢、補足短板,提升開放性、網絡化、一體化水平,強化基礎設施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支撐保障作用。
建成“祖國立交橋”。鞏固提升武漢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全國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全國重要航空樞紐及中部門戶、全國重要物流基地。統籌城鄉交通協調發展,加速城際快速骨架交通建設,更加注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交通發展,實施高速公路、斷頭路聯通工程,加快城鄉交通一體化進程。統籌各類交通方式協調發展,完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機制,優化綜合交通空間布局,發展多式聯運,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銜接。完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推進沿江高鐵、京九高鐵、武杭高鐵、襄宜高鐵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武西高鐵,建成以武漢為中心的高鐵“米”字形骨干網,打造湖北高鐵“鐵三角”;推進長江航道“645”工程、漢江航運工程,加快完善三峽樞紐綜合運輸體系,開展荊漢新水道工程研究,提升黃金水道航運功能;加強樞紐機場、支線機場、通用機場的規劃建設,加快發展民航貨運、通用航空和臨空經濟,推進順豐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建設,加快建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樞紐和門戶。
構建“智慧湖北”網。實施網絡強省戰略,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換代,全面加強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提高信息化帶動能力。加快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和產業布局,發展移動互聯網及下一代互聯網,推進“三網融合”,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實施4G網絡和光纖“村村通”、廣播電視“戶戶通”等重大工程,構建廣覆蓋、多層次、差異化、高品質的信息惠民服務體系,加快“智慧湖北”建設。
建設現代水利設施網。促進大中小微水利設施的協調配套,建設江漢互通、河湖相連、庫塘多點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成水利強省。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高標準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格局。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引江補漢、四湖流域綜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強化水資源保護,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
構建現代能源保障網。完善能源輸送網絡,提高覆蓋范圍和服務品質,健全能源儲備體系,建成全國能源通道匯集中心、重要的區域能源資源集散中心、儲備中心和交易中心。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積極爭取國家核電項目落地,提升清潔能源比重,推動我省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
(五)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實現“文化小康”,建設文化強省。
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引領作用。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和宣傳工程,推進理論宣講和百姓宣講城鄉全覆蓋,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特別是系列重要講話武裝黨員、教育人民。培育和踐行,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誠信建設,放大“道德群星”示范效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全社會樹立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大力推廣十堰“十星創建”經驗,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一批服務于改革發展的新型智庫。
繁榮發展湖北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實施重點文藝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國家水準、彰顯湖北氣派的精品力作。實施文化名家工程、重點文藝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更多文化大師、文化名家,叫響文藝鄂軍品牌;大力推進大眾文藝蓬勃發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繁榮發展文藝中的主體作用。實施荊楚文化傳承研究工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推動公共文化和文化產業互動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深入實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完善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一批行業龍頭和優勢品牌。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構建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使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推進網上網下融合管理,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健全重大輿情引導機制,凈化網絡環境。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湖北日報、湖北廣播電視臺等建成全國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統籌推進對外文化傳播、交流和貿易,更好展示荊楚文化獨特魅力。
(六)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大力促進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技術雙向轉化應用,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加快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航空航天工業園、軍民結合產業園等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軍民融合領軍企業和優勢產業,實現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五、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兩型”社會
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大力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在綠色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一)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支持一批縣(市)集中發展綠色產業、生態旅游,率先建成綠色發展示范區;支持神農架林區深化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調整優化國土空間結構,嚴守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科學構建全省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強化城鎮空間管控,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行綠色規劃、設計和建設,彰顯城市特色風貌和人文底蘊,提升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強化農產品主產區空間管控,科學布局農業發展,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立足區域資源和產業優勢,確定不同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管控,發布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強產業發展引導,落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清潔生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有效控制碳排放。大力推進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商務、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切實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全面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推行綠色施工,促進綠色建筑快速發展。
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積極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認真執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科學調整建設用地結構。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綜合高效開發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開發和推廣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零排放的節水技術和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引領計劃,大力實施“城市礦產”基地建設,開展產業、園區、企業循環化改造,積極推進種養業廢棄物、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大力推行垃圾強制分類回收制度。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引導再生資源利用企業集聚發展,推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加強環境資源國情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大力倡導合理消費,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全面落實節約要求,構建生活方式綠色化全民行動體系,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高水平辦好全省園林博覽會。
(三)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體系。全面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加強水生態保護。以大江、大河、大湖、大庫保護與治理為重點,恢復江湖自然連通,全面推進“治污水、凈湖水、保江水、促節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大力推進水質達標建設,確保飲用水源區、珍稀水生物保護區等重要水域水質安全。實施污染嚴重水體清單管理,基本消除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水體黑臭現象。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和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環境治理,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
促進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加快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和改造升級。全面提升油品質量,深入推進機動車污染防治。切實加強工地和道路揚塵污染管控。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嚴禁露天焚燒。繼續開展煙花爆竹禁放限放。切實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空氣污染應急管理,促進全省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提升土壤環境質量。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湖、還濕,積極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深入實施“綠滿荊楚”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構建穩固的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神農架林區等重要生態區域保護和建設,開展國土生態整治、礦山復綠和綠色礦業示范區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態廊道。
保障區域環境安全。以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險廢物、有毒有害化學品為防控重點,大力推進污染治理與風險防控的區域、部門聯動,全面提升環境風險防范水平。
(四)建立完善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環境與發展相融合的綜合決策機制,健全生態環境與資源監管體制。
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目標責任制,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加快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試點,并在全省全面推廣。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損害賠償制度,開展環保督察巡視。
健全生態環境與資源監管體制。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設,依法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建立全省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大數據整合共享,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積極實施綠色發展政策。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進一步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積極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探索林權、水權、節能量交易試點,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完善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施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跨界斷面考核生態補償。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發展領域的市場化機制。
六、全面推進開放發展,加快建成內陸開放高地
全面推進開放發展,必須深入實施開放先導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引技引智并舉,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對接國家戰略,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湖北由內陸腹地打造成開放高地,努力開創開放發展新局面。
(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用好長江中游區位優勢,推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著力構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充分發揮產業比較優勢,大力開拓沿線地區出口市場。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積極參與沿線地區交通、通信、能源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在沿線地區集聚發展。加強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經貿合作。發揮“萬里茶道”源頭優勢,以茶為媒深化與沿線地區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繼續辦好鄂港澳經貿洽談會、湖北臺灣周等重大活動,進一步深化與港澳臺經貿交流合作。
提升湖北國際化水平。加快建設武漢外國領事館區,吸引和推動更多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在漢設立領事館和機構。加強與法國、英國、韓國等國在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合作。加強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推動一批高校到境外開辦分校,爭取世界知名學府在鄂開辦中外合作大學,吸引更多留學生來鄂求學。深化國際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交流合作。
(二)加快建設國內市場樞紐。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和內貿流通現代化建設,拓展商品集散和資源配置功能,鞏固和提升國內市場樞紐地位。
積極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規模化、智慧化、國際化的現代市場體系。依托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積極構建以武漢國家級流通節點城市為支點,以宜昌、襄陽、荊州3個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省域流通通道。完善市場網絡布局,推進市場集群發展,加快長江中游商業功能區建設,提升輻射帶動功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商品市場,大力培育原材料和工業品交易市場,做大做強優質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建設優勢專業市場,推動漢口北市場采購貿易發展,強化商品集散功能。建立完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加快新型交易平臺建設,增強要素配置功能。
積極推進內貿流通現代化,加大內貿流通創新力度,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培育多元化電商主體,打造中部電子商務中心。加強物流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鼓勵跨區域連鎖經營,促進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國家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積極推廣可持續消費流通模式,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
(三)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國內經濟發展新常態,落實好國家對外開放制度性安排,構建適應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體制機制。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推行境外投資以備案為主的管理模式,健全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落實國家金融業開放政策,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復制推廣上海等自貿區經驗,整合武漢、宜昌、襄陽等地優勢,積極申報建設中國(湖北)內陸自貿區。
(四)大力培植對外開放新優勢。著力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貿易、投資與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推動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加快實施外貿骨干企業龍頭工程、成長企業壯大工程和開口企業實績工程,探索新型貿易方式,不斷增強市場活力。順應全球價值鏈分工新趨勢,大力培育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加快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推動出口貿易轉型升級。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優化外貿商品結構,擴大緊缺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重要零部件進口和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積極支持武漢創建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大力推進服務貿易功能區建設,引導服務貿易企業集聚發展,促進服務外包提檔升級。
提高承接產業轉移質效。健全完善投資促進體制機制,創新招商方式方法,以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招商重點,發揮各級各類園區引領帶動作用,整合省內資源,實現招商引資“全省一盤棋”。支持荊州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構建“一主四區”承接產業轉移協同發展示范區。吸引跨國企業建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結算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和生產基地。深化與央企、金融機構總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深度融合發展。
大力實施新時期“走出去”戰略。完善境外投資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統籌協調、政策支持和投資促進,培育扶持境外投資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推動高水平引進來與大規模走出去齊頭并進,建立國際化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鼓勵企業抱團發展、聯合出海,支持境外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建設,探索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增強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能力。
(五)持續優化開放發展環境。深入實施《湖北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條例》,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充分發揮市場中介組織在制定技術標準、規范行業秩序、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支持行業商會協會發展。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打破地區封鎖,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
推進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建設。重點發展武漢至上海江海直達和內線運輸,推動武漢至東盟、日韓國際水運航線和“漢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開通更多國際航線,提升武漢口岸貨運中心功能。加快建設武漢東湖綜保區和武漢新港空港綜保區,推動更多具備條件的地區設立保稅物流中心。做精做大做強知名會展品牌,積極承辦重大國際會議和活動,打造高標準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口岸升級,擴大口岸開放范圍,加快特殊商品進境指定口岸申報建設,不斷完善口岸功能。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協作,共同推進區域特別是長江經濟帶通關及檢驗檢疫一體化。加強電子口岸建設,強化關檢協作配合,構建大通關綜合服務體系。
(六)促進省際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遵循經濟區域發展規律,促進要素流動和資源整合,推進省際省內開放合作。
以長江經濟帶為軸線,深化與重慶、湖南、江西、安徽的合作,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三峽城市群建設,支持咸寧與九江、岳陽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支持荊州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一體化發展,促進龍鳳經濟協作區、小池開放開發等戰略實施。以貫徹落實《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為契機,加強大別山區域合作開發。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與河南、陜西的合作,支持武陵山、幕阜山片區與毗鄰地區的跨省合作,支持恩施建設全國先進自治州,支持十堰搶抓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實現京鄂合作向更深、更廣領域發展。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
全面推進省域范圍內跨江跨區域合作。鼓勵以長江、漢江岸線為載體,發展“飛地經濟”,促進岸線、口岸、碼頭資源合作共享,推進沿江兩岸共同開發和聯動發展。加強清江流域保護與開發。鼓勵和支持省內跨區域合作,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通過共建、托管、擴容等方式,促進一體化發展。
七、全面推進共享發展,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全面推進共享發展,必須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一)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以湖北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夯實脫貧攻堅基礎。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攻堅,加大駐村幫扶力度,建立幫扶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扶貧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省負總責、市州主導、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和“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實行軍事化脫貧攻堅機制,確保限期脫貧。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實行最嚴格的考核督察問責。
(二)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全面改造計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城鄉教師交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和職業教育助學金,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辦好特殊教育。
促進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特色發展。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支持1至2所高校和若干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部分高校和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打通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通道,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終身教育與全民教育體系建設,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全覆蓋。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
(三)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健全有利于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體系,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功能齊全、公益可及的創業服務平臺。大力發展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在地區、行業、單位之間順暢流動。規范和落實國有單位公開招聘制度,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大力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殘疾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強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能工人培養模式,全面推行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一批高水平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職業資格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四)逐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科學合理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健全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分配的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五)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健全社保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完善機關事業、企業職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大力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加快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改進個人賬戶,全面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完善居民大病保險政策。深化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異地就醫及時結算,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將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推進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完善補充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加強工傷康復體系建設。
統籌健全救助體系,強化政策銜接,加快制度整合,提升管理服務能力,切實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認真落實優撫對象各項撫恤優待政策,建立健全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等活動。
(六)著力推進健康湖北建設。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加快醫藥分開步伐,推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形成不同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衛生集群。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實行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艾滋病、精神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實施食品藥品安全戰略,按照“最嚴謹標準、最嚴格監管、最嚴厲處罰、最嚴肅問責”的要求,建立全程監控、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全面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水平。
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公共體育建設,發展競技體育,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全力辦好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和省第十五屆運動會。
(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深入推進計劃生育惠民計劃和生育關懷工程,加大對計劃生育困難家庭幫扶力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貧困婦女、單親特困母親、老人等困難群體關愛服務體系。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
八、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全面從嚴治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努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大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營造有利于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一)強化各級黨委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堅持“力度統一論”,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做到推進改革發展的力度有多大,全面從嚴治黨的力度就有多大。健全完善明責、履責、考責、問責機制,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黨治黨責任體系。
全面加強紀律建設,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健全完善經常性的紀律教育機制,形成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的監督執紀新常態,強化黨章黨規黨紀的剛性約束。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
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馳而不息糾正“四風”,以黨風政風持續改善帶動社風民風不斷好轉。加大治庸問責力度,有效治理為官不為問題,促使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清廉為官、事業有為。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無禁區、無盲區,不停步、不放松,減少存量、遏制增量,取得反腐敗斗爭新進展新成效。加強審計監督和巡視監督,提升監督合力。
加大治本力度,深化相關改革,扎緊織密制度籠子,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壓縮腐敗現象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提高各級黨組織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協黨組和法院、檢察院黨組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形成發展合力。堅持民主集中制,以明確權責為重點,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經濟形勢分析研判機制、決策機制、決策咨詢機制、信息發布制度,不斷提高各級黨委(黨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能力,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法治化、制度化、科學化水平。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把各級黨校辦成提升干部素質的重要基地。
堅持好干部標準,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以省市縣鄉領導班子集中換屆為契機,大力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選優配強“一把手”。優化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深化年輕干部成長工程,實施領導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加強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打造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善于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健全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評體系,建立健全干部獎懲激勵機制。堅持從嚴治吏,推行履職盡責管理,強化干部日常管理監督,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調動各級各類干部履職盡責、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和深化“五個基本”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分類實施一批基層黨建重點工程,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提升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和活力,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勵廣大干部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更好帶領人民群眾加快發展。
(三)持續增強發展氣場。實現全面小康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業,必須聚合各方面力量,動員各階層廣泛參與,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盡職盡責、發揮作用,營造強大發展氣場。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工作作為黨的“生命工程”來抓,繼續深入開展“三萬”活動,不斷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動員和帶領人民群眾團結奮斗。注重發揮精神的能動作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始終保持激情奮進、逆勢而進、爭先競進的奮斗精神,進一步升騰湖北發展氣場。
加強和改進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改革創新增強活力,切實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更好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在推動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權益,激發全省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支持駐鄂部隊、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現代化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對臺、港澳、僑務及外事等工作,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宗教與社會相適應,著力構建促進改革發展統一戰線,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來。
(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弘揚精神,加快法治湖北建設進程,增強全社會特別是黨員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力爭法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推進依法執政,提高各級黨委依據憲法法律履職盡責、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精細立法,圍繞保障“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和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加快推進與法律體系相配套、體現時代特征和富有湖北特點的地方立法。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貫徹實施《法治政府建設綱要》(20152020年),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推動依法行政。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提高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行綜合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司法公正,完善對權利的司法保障和對權力的司法監督。堅持“護幼容錯不赦罪”,在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維護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有利于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有利于促進經濟秩序穩定的原則,推進建設性執法司法。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支撐,構建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全面推進城鄉網格化管理,完善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依法調解和多元化調解相結合的矛盾調處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健全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排查治理機制,嚴密防控、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加強虛擬社會管控。完善重點人群服務管理體制機制。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力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公共安全,嚴密防范、依法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極端宗教活動。加強全民安全意識、風險意識教育,健全精細化、信息化、標準化公共安全體系。加強風險預警和應急體系建設,深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突出問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
(六)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建議》確定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從實際出發,編制好各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各類專項規劃,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力爭更多項目進入國家層面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增加明確反映“五大發展理念”的指標,增加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明確考核評價的具體標準。各級黨組織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調查研究,明確責任分工,強化督促檢查,加強考核問責,完善落實鏈條。廣大黨員干部要解放思想、敢為勇為,知行合一、側重于行,擔當責任、真抓實干,把“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轉化為全省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
“十三五”時期是湖北乘勢而上、趕超跨越的黃金時期,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緊密地*同志為,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湖北實施,全面落實《建議》各項部署,為率先在中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