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7月1日起,成都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將調整為1500元、1380元兩個檔次,上調幅度分別為7.1%、10.4%。
2017年成都最低工資標準規定1:調整最低工資上調7.1%
6月17日,省政府下發了《關于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決定從2015年7月1日起,將全省的月最低工資標準由1400元、1250元、1100元調整為1500元、1380元、1260元三個檔次,將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由14.6元、13.2元、11.5元調整為15.7元、14.4元、13.2元三個檔次。按相關規定,成都市應從省政府發布的上述最低工資標準中,選擇適合標準執行。
記者了解到,成都市人民政府6月30日印發了《關于調整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從7月1日起,全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從原來的1400元、1250元調整為1500元、1380元,上調幅度分別為7.1%、10.4%。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將調整為每小時14.6元、13.2元,上調幅度分別為7.5%、9.1%。
2017年成都最低工資標準規定2:提醒不含加班和補貼費用
此次調整的范圍是什么?成都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最低工資標準是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應依法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成都市最低工資標準包含職工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拿一個員工領1200元的最低工資舉例,扣除繳三險一金后到手現金近900元。
“但是不包括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這名負責人說,即使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食宿,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也不應低于最低工資標準。按照《最低工資規定》的要求,用人單位應在成都市政府發布最低工資標準后的10日內,向全體職工公示。
7月1日起,成都市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片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郫縣、新津縣等14個區、縣將執行1500元/月、15.7元/小時的標準;
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大邑縣、蒲江縣等7個縣(市)將執行1380元/月、14.4元/小時的最低工資標準。
2017年成都最低工資標準規定3:成都最低工資標準將逐步提高
日前,成都市政府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強市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促進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從制度上、根源上解決居民消費難、難消費的問題,從消費能力提振、消費市場繁榮、消費環境優化和消費市場監管4個方面提出了28條措施,旨在優化營商和消費環境,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12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成都市政府出臺28條措施促進消費”新聞發布會,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興軍在會中介紹了《意見》的主要內容和特色亮點。
推進形成與勞動者貢獻掛鉤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
據介紹,當前,我國已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成都這次出臺的《意見》,首先在增強消費市場動能提升消費信心方面提出了系列措施,其重點是穩定居民收入預期,降低支出預期,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意見》提出,成都將逐步提高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針對城鎮居民,成都將逐步提高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形成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者貢獻掛鉤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通過拓寬民間資本投資、盤活居民存量資產等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針對農村居民,成都將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引導農村產權有序進入市場。完善農村征地制度,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征地補償標準,探索收益共享機制。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的投資、運營新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同時,成都還將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就業創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快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努力降低居民支出預期,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需求、供給兩端發力,支持發展共享經濟,培育消費熱點
劉興軍表示,消費市場發展方面,《意見》的重點是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擴大消費需求,增加消費供給,培育消費熱點。
需求側,主要是擴大康養消費、文化旅游消費、綠色消費、信息消費等領域的需求。成都將落實養老機構稅收優惠政策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發展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養老服務。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加快杜甫千詩碑、金沙演藝綜合體、成都城市音樂廳和成都畫院畫家工作室等項目的建設。加強以文化遺產旅游的精品景區提檔升級,引導都江堰、青城山等傳統觀光型景區向集觀光、休閑、保健、健身、娛樂等一體的復合消費型旅游項目轉變。完善公共交通系統,鼓勵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
支持發展共享經濟,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有序發展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自有車輛租賃、民宿出租、舊物交換利用等共享消費。推廣高效節能電機、高效照明產品和能效標識2級以上的家電等節能產品消費。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配套服務設施。加快暢通綠色產品流通渠道,鼓勵建立綠色批發市場、綠色商場、節能超市、節水超市、慈善超市等綠色流通主體。推進三網融合、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基本涵蓋公共服務區域和商業街區、旅游景點、交通樞紐等熱點區域的免費無線局域網絡。充分利用各類公共設施、設備、信息資源等,建立信息消費體驗館、體驗中心、信息惠民公共服務平臺、便民服務信息亭等,為市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消費服務。
供給側,則主要是優化品質消費供給、農村消費供給、消費設施供給、服務人才供給。成都將繼續推進國際購物天堂建設,鼓勵企業增加“中國質量獎”“中國地理標志”“中華老字號”等商品和服務供給,擴大“成都造”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在農村消費方面,積極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破解“起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推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在消費設施提升方面,鼓勵商業網點和銀行升級改造POS機和ATM機,支持國外銀行卡刷卡消費,方便外國游客消費。完善公共交通規劃,強化地鐵、公交站點等公共交通設施與商業網點、景區景點的便利銜接。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在服務人才供給方面,加強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市場監管業務人才的培養,實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