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信銀行的“養老按揭”說起來有自己的優勢,可以讓老年人拿到比出租房產高得多的現金來養老,充分享受晚年生活,但是推出一個多月以來目前還是問的多,做的少。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看起來很美的“以房養老”落實起來卻困難重重呢?
傳統觀念抑制推廣
對于以房養老來說,就像送老人到養老院的老話題一樣,首先面臨的就是傳統觀念的沖突。在龍潭公園,一位看外孫的老大爺聽記者聊到“以房養老”的話題時,都沒等記者把情況介紹完就干脆地說:“抵押房子來換養老金?不可能!別說我現在退休金還能夠維持生活,就是不夠花了,也有孩子呢!反正不會把房子押出去,要是這么做了,人家會覺得你的孩子沒本事。另外,這房子是我要給孩子留下的財產呀,不能給銀行。”老爺子堅持認為,把自己的房產傳給子孫后代是老輩留下來的傳統,不能丟掉。盡管很多老年人已經不那么堅持“養兒防老”的觀點了,但是把辛辛苦苦一輩子最大的財產冒著不還款就收回的風險抵押出去,無論如何都讓老年人感情上接受不了。去養老院很多人都覺得沒面子,把房子抵押了這種做法就更讓老年人為難了,在記者隨機采訪的七八位老人中,全都表示不能這樣做。只有一位老同志留了一點活話:“我們兩口子有三套房,如果實在缺錢了,可以拿一套去試試。”
雖說“以房養老”的概念進入中國已有一段時間,但正是這種把房產留給子女的觀念制約了其推廣。2007年的重陽節,石景山區試點首家通過房屋租賃方式提供養老服務的新型服務模式,該模式在石景山壽山福海國際養老服務中心率先推行,該項目被稱作“養老房屋銀行”。作為整個事件的幕后策劃,趙良羚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當時的服務模式是,由養老院與地產經紀公司合作,對老人的房屋進行出租,所得的房租返還給老人,以抵免在養老院的所需費用,或由老人自行處理。但是由于當時的合作方出了一些問題,所以很多老年人其實是自己把房子出租了,但也算是以房養老了吧。”
說到為何不用國外的倒按揭模式,趙良羚認為,主要是顧慮倒按揭影響產權,中國的老年人接受不了。“老年人的觀念往往是我自己有房產,要傳宗接代,我走了以后給孩子留一點什么。我接觸很多老人,房產證就別在腰里,一聽說做倒按揭,就怕房子沒了。當時我們就出了一個主意,叫做‘房屋銀行’,產權給你。現在養老院普遍最低都要兩千塊錢,管吃管住管護理。但兩千塊錢的水平,肯定護理難以到位,一個人護理十個人和一個人護理一兩個老人肯定不一樣。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中國式的‘以房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