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浙江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浙江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規劃分析
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浙江實際,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八八戰略”為總綱,開創浙江發展新局面
1.“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笆濉睍r期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部署,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實現。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打好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全省生產總值邁上新臺階,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2000美元,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欠發達縣成功“摘帽”。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進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創業就業形勢良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全面消除,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地表水和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設全面深化,協商民主進一步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實效。深入人心,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員干部精氣神明顯提升。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確立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引領和統攬各方面工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浙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2.“十三五”時期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但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改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
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轉型升級已經找到跑道、見到曙光,但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轉型升級尚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城鄉區域發展還不夠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力下降;人口老齡化壓力加大,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補齊民生領域短板任務還比較重;金融、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網絡等領域潛在風險隱患較多,維護國家安全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面臨新的挑戰。
綜合判斷,“十三五”是我省強化創新驅動、完成新舊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期,是優化經濟結構、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期,是加強制度供給、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期,是協同推進“兩富”“兩美”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關鍵期,是防范化解風險矛盾、夯實長治久安基礎的關鍵期,既面臨重大戰略機遇,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增強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3.“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以“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為新使命,以“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為總要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轉型升級不動搖,緊扣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必須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須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統籌協調發展力度,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推動發展邁上新臺階。
“八八戰略”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浙江實踐的根本遵循,是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總路徑,是引領我省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金鑰匙。必須始終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工作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工作系統性和創新性,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4.“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今后五年,要確保實現已經確定的“四翻番”目標,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更強。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制造業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農業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現代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投資效率明顯上升,消費貢獻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全面提升。率先進入全國創新型省份和人才強省行列。
??城鄉區域更協調。全省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進一步縮小?h縣全面建成小康,確保一個也不掉隊。
??生態環境更優美。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黑臭河和地表水劣Ⅴ類水質全面消除、八大水系水質基本達到或優于III類水,PM2.5濃度明顯下降,浙江的天更藍、地更凈、水更清、山更綠。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國夢和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就業質量不斷提升,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低保水平逐步提高,低收入群眾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治理體系更完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社會治理更高效。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5.“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基本要求。
??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在打好浙商回歸、“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四邊三化”“一打三整治”、市場主體升級、小微企業成長、七大萬億產業培育和特色小鎮建設等組合拳基礎上,把握發展環境新變化,積極謀劃新的實招硬招,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
??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全面深化改革。繼續發揮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作用,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對外開放新優勢,切實打開釋放經濟發展潛力的通道。
??遵循市場規律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空間。善于運用市場思維,把握市場規律,順應市場需求、市場結構和市場動力的趨勢性變化,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進國際國內聯動、網上網下融合,構建有*、浙江特點的市場體系,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增強浙江經濟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
??集中力量辦好既該干又能干成的大事。盡一切努力全面落實國家戰略舉措,辦好G20峰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統籌推進海洋經濟區、都市區和生態功能區建設,全力打造支撐發展動力轉換的戰略大平臺,大力培育支撐未來發展的大產業,加強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大事,全面提升浙江發展水平。
??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堅持生態立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加快建設美麗浙江。
??推進具有浙江特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建設,充分發揮中國夢和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發展協商民主,推進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著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努力打造社會活力最強、社會秩序最優、社會風氣最正的省份。
??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狠抓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大力培育好班長好班子好梯隊,打造一支過得硬打勝仗的“獅子型”團隊,帶領全省人民更廣泛地參與改革發展全過程,讓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智慧競相迸發,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
二、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驅動列為首位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1.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布局。高水平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打造創新大平臺,努力建成綜合創新能力全國領先、信息經濟全球領先的杭州“硅谷”。支持寧波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其他都市區和設區市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能級科創平臺,支持科技、產業基礎較好的縣市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全面提升全省創新能力。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活動全覆蓋,推進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形成創新利益共同體,繼續大力引進大院名校和國外創新資源共建創新載體,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創新領域國家實驗室在我省落戶。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機制,提高軟性投資比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加強對創新產品市場拓展、首臺(套)高端裝備應用的扶持,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推進科技計劃體系、科研人員評價制度、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設網上網下結合、省市縣一體的科技大市場,搭建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和交易平臺,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聯動推進質量強省、標準強省和品牌強省建設,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強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2.大力推進產業創新。著力培育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大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強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萬億產業,做強做精絲綢、黃酒、茶葉等歷史經典產業,著力把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成為萬億產業。組織實施萬億產業發展規劃,創新產業引導扶持政策,充分發揮產業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促進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高標準建設好聚焦萬億產業、兼顧歷史經典產業的特色小鎮,突出產業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切實推動產業創新落地。加大省級產業集聚區創新提升力度,突出核心區塊建設,加快打造大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堅守耕地紅線,實施千萬畝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任務,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升級版,增強主要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強農業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和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全面提升先進制造業競爭力。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深入實施“四換三名”工程,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建設一批信息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創新中心,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以國內和國際市場引領制造業提升,提高浙江制造產品品質,打響浙江制造品牌。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謀劃實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轉型。推進互聯網和制造業統籌發展,發揮互聯網拓市場促發展的平臺和渠道作用,推動制造方式和營銷方式變革。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推進傳統塊狀經濟整治提升,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切實消除環境污染、安全生產和治安隱患,加快發展成為具有穩定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新引擎。提升發展金融、信息、物流、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支持發展養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以流通業變革帶動生產方式變革。深化各類服務業改革試點,加強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促進服務業規;、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積極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浙江“互聯網+”行動計劃,建設特色明顯、全國領先的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創新、智慧物流、數字內容產業中心,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辦好世界互聯網大會,注重發揮其綜合效應。
3.大力推進經濟體制創新。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健全“四張清單”動態調整機制,提升政務服務網功能,積極推進政事分開改革。全面推進縣域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健全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創新、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等體制機制。落實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各項舉措,完善公開透明規范的預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債務風險管控機制,深化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建立全社會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臺。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加大依法推進企業破產重整重組力度。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大省市縣國有資本、資源整合力度,推進國有資本向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集聚。以資產證券化為重點,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一批引領轉型升級、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有企業集團。圍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國有資本投融資和運營平臺。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推進經營性資產統一監管,有效整合監督資源,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再造民營經濟新優勢。繼續深入實施浙商回歸工程,發揮浙商總會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回歸領域,提升浙商回歸規模和質量。大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生態,繼續推進市場主體升級,深入實施小微企業成長計劃,促進小微企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推動全省中小微企業總量持續擴大、效益持續提升、貢獻持續增強。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全面放開競爭性行業和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消除民間資本進入的各種隱性壁壘,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提升民營企業家素質,大力培育新生代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引導民營企業加強管理創新。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實質性減輕企業負擔。
推進金融創新發展。著眼于打開資本對接創新創業通道,整合各類金融資源要素,在創新創業活躍、金融資本密集的區域打造若干資本集聚轉化大平臺。加快民營銀行設立步伐,加大地方金融法人機構改革重組力度。深化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和各類金融改革專項試點,構建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體系、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科技金融體系和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大力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推動更多企業上市和掛牌,推動上市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做強做大。大力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加快巨災保險等政保合作項目實施。構建地方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
4.充分釋放有效需求新潛能。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擴大服務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和結構升級。完善促進消費政策體系,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重點規劃實施產業轉型、基礎設施、城鄉統籌、生態環保、公共服務五大領域重點項目。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政府投融資平臺改造整合提升,積極構建政府資產證券化、政府投資基金、政府投資公司等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和資本運作機制。全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激發民間投資新活力。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提升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培育外貿新業態,推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調發展,形成新的出口優勢,鞏固傳統市場,開拓多元新興市場,不斷提升我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
5.全面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謀劃實施萬億綜合交通工程,高標準構建支撐都市經濟、海洋經濟、開放經濟、美麗經濟發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形成水陸空多元立體、互聯互通、安全便捷、綠色智能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省域城際高速鐵路建設,努力打造省會到設區市1小時交通圈,拓展出省鐵路通道,加快形成覆蓋全省、銜接緊密的鐵路網。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協調發展,加快實現陸域縣縣通高速,不斷完善公路網絡結構。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港區開發,加快建設疏港物流大通道,深入實施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構建水陸、江海、海河、海鐵等多式聯運體系。制定實施地方航空發展規劃,統籌推進航空樞紐、干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構建布局合理的機場網絡,努力建設全省1小時空中交通圈。深化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和運用,構建現代物流網絡體系。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供應優化的現代能源體系,探索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試點。加強沿海平原骨干排澇工程、主要江河治理、水庫樞紐、引調水、灘涂生態圍墾、流域系統治理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全省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和海洋河湖生態健康體系。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城市無線網絡服務開放共享。切實加強農村交通、環保、信息、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全面推進協調發展,切實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后勁。
1.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按照全省一張圖一盤棋要求,編制省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推進“多規合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塑造以海洋經濟區、四大都市區、生態功能區為基本架構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大力推進海港、海灣、海島“三海聯動”,打造覆蓋長三角、輻射長江經濟帶、服務“一帶一路”的港口經濟圈,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上新臺階。以寧波舟山港為龍頭,大力整合全省海港資源,促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一體發展,加快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和現代物流業,打造全球一流的現代化樞紐港和國際港航物流中心。大力發展灣區經濟,統籌推進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甌江口等灣區保護和開發,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協同推進灣區基礎設施互聯、沿灣產業提升、灣區新城建設,打造陸海統籌發展的戰略支點、港產城融合的戰略基地和海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加強重要海島開發和無居民海島保護利用,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港口物流、綠色石化、船舶制造、海洋旅游等產業。著力構建浙江漁業海外平臺,不斷做強遠洋漁業。
編制實施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規劃綱要,加快提升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都市區對全省轉型升級、創業創新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強都市區內部軌道交通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動各類公共交通“零距離換乘”,加快實現都市區通勤一體化。建立健全都市區協調發展機制,引導都市區內部產業轉移和園區合作共建,努力在空間布局優化、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共保、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探索推進電信服務同城化、金融服務同城化。
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功能區布局。突出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適時擴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以錢塘江、甌江等主要水系為軸帶,加強上下游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和聯合監管,協同發展以生態旅游為重點的生態經濟,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園城鎮為支撐的生態城鎮體系,打造連接海洋經濟區、都市區的生態廊道和開放合作通道。堅持陸海統籌,實施海洋生態保護區建設計劃,加大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力度,打造濱海生態走廊,構筑堅實的海洋藍色生態屏障。
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豐富協作內涵,完善協作平臺,創新協作機制,實施產業平臺建設、綠色經濟發展、群眾增收共享、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發展等行動計劃,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發展。
2.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啟動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功能等級。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區核心區綜合能級,發展壯大省域中心城市,推進設區市城區與周邊縣市協調發展、融合發展,大力推進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因地制宜實施“一城數鎮”“小縣大城”建設,積極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茖W編制村莊規劃,積極推進美麗宜居示范村、特色村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合理引導農村居民點布局,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全面推進城鄉建設轉型,積極建設美麗、智慧、人文城鄉。繼續強勢推進“三改一拆”,注重拆改結合,強化依法治違的長效機制,縣縣實現基本無違建,建成基本無違建省。持續深化“四邊三化”,沿邊沿線臟亂差問題徹底消除,建成覆蓋全省、環境優美的綠道網、景觀帶、致富線。深入實施交通擁堵治理工程,實現全省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明顯改觀。推進城市設計、村莊設計全覆蓋,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鄉形態,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復興老城功能,挖掘眾創空間資源,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大力改造城中村,加強農房設計,建設“浙派民居”,全面提升城鄉品質環境。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逐步將智慧服務向有條件的村莊延伸。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街區、村落保護利用,突出自然風貌、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打造具有浙江記憶、彰顯江南特色的城鄉風貌。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提高戶籍人口城市化率。深化“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改革,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賦予抵押、擔保、流轉、轉讓等權能,支持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有償退出或轉讓“三權”。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創新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城鄉公用事業長效化運營、維護、管理機制,理順市政公共產品和服務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推進城市優質資源下沉,提高農村教育、衛生、養老、助殘等公共服務水平。
3.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切實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努力建成文化強省。
深入推進特別是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工作,持續深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宣傳教育。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推進重要新聞媒體建設,強化新媒體建設管理,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大力傳播網上正能量,加強網上內容建設,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深化“八八戰略”研究,啟動實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大力實施核心價值普及、優秀文化傳承、文化禮堂建設、最美風尚培育、網絡空間清朗、誠信建設“六大行動”,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題實踐活動和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推動落地生根。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重點文藝院校和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浙江文化標志平臺。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完善全省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市縣公共文化場館建設,以農村文化禮堂為重點建設農村文化服務綜合體,建設覆蓋全省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加強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
推動文藝繁榮興旺。深入實施地方戲曲振興、當代文學提升、美術書法創作、影視精品打造、網絡文藝發展、基層文藝繁榮、文藝浙軍培育“七大工程”,推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深入實施文化名家暨“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加大青年文藝人才培養力度,努力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文化對外傳播力。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完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創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方式和監管模式。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進省屬重點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
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推進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小鎮等發展平臺建設,建設好一批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辦好一批國家級文化節展。鞏固提升影視動漫、新聞出版、文體用品制造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文化會展等新興產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
4.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按照科學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要求,加強規劃引領和資源整合,完善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積極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加快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深度貫徹軍事需求,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力量建設等重點領域,以軍地兩用、操作性強的具體項目為抓手,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研發交流,整體提升軍民融合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浙江民用產業優勢,引進軍工產業優質資源項目,推進重點產業“民參軍”“軍轉民”。積極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加強國防動員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強化全社會國防意識。深入開展雙擁工作和雙擁模范城(縣)創建活動,擴大社會力量擁軍優屬成果。
四、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浙江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統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謀劃實施新一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實現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1.持續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持續深化“五水共治”,大力實施“十百千萬治水大行動”,完善河長制等常態化長效化治理機制,基本實現縣城和城市建成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基本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水環境質量全面改善。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統籌推進工業廢氣、車船尾氣、餐飲油煙、秸稈焚燒和揚塵治理,全面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保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面加強噪音、光污染治理,強化核與輻射監管。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實現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推進農林廢棄物、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深入推進畜禽養殖業轉型提升、化肥和農藥減量使用,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全省生態格局安全。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保護力度,確保主要流域源頭地區維持原生態。推進平原綠化、林相改造和森林擴面提質,加強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入實施海上“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大力整治近岸海域和重點海灣污染,加快東海漁場修復振興,建設“海上糧倉”,實現海洋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加強地質災害防控、治理和搬遷避讓。建設好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積極創建國家公園。
2.加強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落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和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行動。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城鄉公交覆蓋率和城市公交分擔率,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雨洪資源利用,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堅持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用地比例結構,大力盤活城鄉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城鄉低效用地再開發、低丘緩坡荒灘未利用地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加大灘涂圍填海造地力度,有效補充新增耕地,統籌落實重大項目耕地占補平衡。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持續強化結構、工程、管理減排,繼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探索建立全省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機制,主動控制碳排放。
3.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推進經濟生態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鼓勵企業進行工藝技術裝備的清潔更新,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環保設備制造和綜合環境服務產業,促進節能環保低碳技術及產業成為新增長點。充分發揮旅游業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富民的重要作用,建設旅游大平臺,全面提升景區品質,健全旅游產業鏈,加強旅游市場綜合管理,打響“詩畫浙江”品牌。發揮山水資源和環境優勢,促進自然與人文融合、生態與產業對接,培育生態經濟新業態。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區域發展績效評價體系。完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探索生態環境資產證券化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面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財政收費和獎懲制度,探索建立以水環境質量為基礎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對江河源頭地區和重要水源涵養區的補償力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完善“三位一體”環境準入制度,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證式管理制度。落實中央關于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改革的各項部署,推進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制度創新。
健全生態環境共同參與監督機制。強化政府生態環境信息發布制度,規范排污單位信息公開和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公眾、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全方位構建生態環境社會監督體系。積極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強化全社會的生態倫理、生態道德和生態價值意識。
五、全面推進開放發展,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大趨勢,不斷豐富開放內涵,繼續提升國際市場份額,努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1.全力打造重大開放平臺。順應國際經貿投資規則的新變化,全方位提升寧波舟山口岸開發開放水平,爭取設立自由貿易港區,充分發揮省海港集團大平臺作用,統籌建設大宗商品儲備加工交易基地,加快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綠色石化基地,打造面向環太平洋經濟圈的海上開放門戶。深化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加快建成國際郵件互換局和交換站,推進義新歐國際班列線路擴展延伸,打造國際商貿中心和國際化陸港城市。加快建設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快杭州空港開放步伐,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企業對企業跨境電商,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加快體制、政策、模式的復制推廣,推進跨境電商海外物流體系建設,促進全省傳統外貿和制造企業通過“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加快建設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在溫臺沿海區域建設若干民外合作產業發展大平臺,爭當民企民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開路先鋒。
加快推進各綜合保稅區全面封關運作和功能提升,推動現有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升級,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和創建綜合保稅區。統籌推進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高新園區等各級各類開發區空間整合和體制融合,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合作產業園,開展國際化招商,引進國際化人才,培育國際化企業,打造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
2.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形成以渠道、品牌、技術、質量、服務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以發展服務外包為重點,加快推進服務貿易擴量提質。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創新進口模式,大力培育進口平臺,引導企業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能源產品、節能降耗環保產品進口。瞄準國內市場熱銷的國際產品,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努力實現進口替代并開拓國際市場。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引導外資在浙中、浙西南地區適度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參與省內企業改組改造,探索民營企業以海外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與外商合資合作,支持省內企業與海外跨國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加強國際友城工作。
積極推動企業跨國經營。擴大國際優勢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充分發揮沿線國家浙籍僑商的作用,加快境外經貿合作區全球布局,建設境外產業集聚區,推動優勢產能在境外集群發展。大力培育本土跨國企業,鼓勵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跨國并購重組,積極推動大企業到境外建立生產基地、研發設計機構、展銷中心,加大對境外產業的投資整合力度,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全球布局。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帶動成套設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
3.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健全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積極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等新型商業模式,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完善國際貿易摩擦預警防范和應對機制。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對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創新完善境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和風險防控監管機制。加強領事保護工作,切實維護我省公民、企業海外權益和安全。
4.全面推進區域合作與發展。積極落實我省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方案,率先建成對接長江經濟帶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率先建好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主動接軌上海,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重點推動交通、環保、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美麗長三角”。推動浙閩贛皖四省九市協同發展,加強與海西區對接融合,合力打造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區。加強與能源資源富集省份的合作交流,重點抓好與新疆和寧夏的能源合作、與黑龍江的農產品合作,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加大“東引臺資”力度,加強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浙江與港澳臺地區合作空間。
六、全面推進共享發展,努力創造美好生活
共享是的本質要求。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1.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發展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質量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化,提高民辦幼兒園辦學質量。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等化,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強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著力提高高等教育發展質量,加大重點高校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力度,鼓勵支持高校創辦創業學院,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強應用型建設,提升高校引領創新、服務地方的能力。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多元錄取機制。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貫通式發展。積極發展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機制。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水平。
2.著力提升就業質量。支持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發展各種形式的孵化器,加強創業教育和培訓,支持各類科技人才在省內創業。加強困難群體就業的服務和援助,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加快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平等就業制度和均等化服務機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就業失業監測統計制度,增強失業保險促進就業功能,創新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3.促進城鄉居民持續普遍較快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勞動報酬增長機制,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行業平均工資信息發布制度、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深化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完善津貼補貼機制。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民宿經濟、林下經濟,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推進低收入群體加快增收。以低收入困難農戶為重點,創新扶持政策,加大產業開發、就業幫扶、轉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幫扶精準到村、到戶、到人,增強低收入群體自我發展能力,確保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長。
4.推進社會保障改革創新。大力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加強海洋捕撈漁民等重點人群的養老保障,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健全社會保險待遇正常增長機制。依法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險費征繳,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
加快推進各類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基本養老保險激勵機制,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渠道,提高資本收益率。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探索推行長期照護保險。
加快推進各類醫療保險制度統籌整合,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大病保險統籌層次和最高補償限額、支付比例,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努力推動醫療救助,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積極推進城鄉危舊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5.加快醫療衛生體育事業改革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健康浙江建設。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優化公立醫院數量、規模和結構布局,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進社會辦醫,鼓勵創辦特色化、規模化醫療機構。深化“雙下沉、兩提升”工作,全面推進城市醫院與縣級醫院合作辦醫,大力推進縣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形成合作辦醫共同體。加快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完善轉診服務工作機制。完善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切實加強醫療衛生隊伍素質能力建設和醫德醫風建設。
聯動推進醫療、醫保、醫藥改革。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機制,降低藥品價格,創新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完善醫保支付制度,充分發揮醫保在管控醫療費用、監督醫療服務行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居民健康卡普及應用。
貫徹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籌辦2022年杭州亞運會為契機,加強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建設與管理利用,建設高水平、全覆蓋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大力推進體育資源共建共享。積極探索適應市場需求的足球發展新路,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加大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全面提升體育產業發展規模和層次。
6.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落實中央關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適當提高生育水平。多途徑加強出生缺陷干預,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養老服務產業,以發展居家養老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推進醫養護結合,加強老年人權益保護。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更加重視婦女、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完善殘疾人扶助政策,加強殘疾人服務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殘疾人全面小康進程。
7.加強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堅持依法治安,強化預防治本,創新監管機制,推進社會共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隱患,深化人員密集區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環保搬遷工程,有效防范較大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施食品藥品安全戰略,加快構建食品藥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提升防災減災綜合能力。普及應急救護和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
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全省各級黨組織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能力,強化執行能力,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
1.完善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發揮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制度化建設,改進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進一步形成黨委領導下的人大、政府、政協各司其職、團結奮進的工作格局。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社會形勢、研究重大政策舉措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增強班子整體功能,優化班子知識和專業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提升班子專業化能力。加大干部跨條塊跨部門跨領域交流力度,深入治理“為官不為”,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提高干部隊伍活力和戰斗力。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高標準落實農村基層黨建“二十條”,提升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提高基層帶頭人隊伍和黨員隊伍能力素質。
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增強黨章意識,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法律前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扎實推進改進作風常態化長效化建設,鞏固深化正風反腐成果,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2.加快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支撐發展的創業創新人才隊伍,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
實施“*”、特級專家、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等重大人才工程,優化人才發展平臺布局,構建立體化人才培育體系,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更具競爭力的人才集聚制度,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以市場規律引進人才、市場導向評價人才、市場價值激勵人才。加強人才創業創新要素供給和政策集成,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充分釋放人才作為發展第一資源的活力。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人才開發模式。大力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長。
3.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推動領導干部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強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加強人大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圍繞中心工作及時出臺相關法規,提高立法質量。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加強和改進規章制度建設,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改革和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強化行政權力監督和制約,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推進公正司法。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法律服務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4.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全省“一張網”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體系,以鄉鎮(街道)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和縣級有關工作平臺為基礎,扎實推進縣鄉兩級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臺建設,深化平安建設信息系統與“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兩網融合,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模式,聯動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動員和鼓勵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完善風險排查化解管控工作體系,實行社會風險隱患清單式管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風險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會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風險的良好局面。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極端宗教活動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禁毒工作,扎實推進公共交通安保、重點場所安全防范、郵件快件寄遞安全管理、特殊人群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網絡輿情應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機制建設,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絡建設和聯網應用。完善社會治理保障體系,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加快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情報主導、準確預警、主動防控、精確打擊能力。完善社會治理責任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完善民意調查和群眾評價機制。
5.確!笆濉币巹澖ㄗh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確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市、縣(市、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增加明確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標,增加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把省委全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能力。創新群眾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相適應,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充分發揮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把“十三五”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轉化為廣大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
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全省干部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同志為,同心同德,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