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自初中起就已經是卓別林的忠實影迷了,那五部電影中最喜歡的還是《淘金記》,雖然另外四部也都是很優秀的電影,但是我對卓別林最有激情,所以還是決定寫《淘金記》。首先我最早看到《淘金記》是在我讀初二的時候,也就是我成為卓別林影迷的那段時間。當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CCTV音樂頻道的”經典”欄目,當時這個欄目有一個專題叫做“卓別林電影音樂之旅”,是這個欄目讓我真正開始了解了卓別林的電影。然后一天晚上這個欄目終于放到《淘金記》了,由于節目時間有限,它只放了一些片段,比如著名的吃皮鞋和面包舞等片段。我那天晚上看到面包舞完全被震驚了,覺得實在是太有想象力,太有創意了,而且卓別林的表演也是那么的自如。我當晚就十分開心,以至于第二天早上我還專門看了重播再看一遍卓別林是怎么表演面包舞的。以上就是我對《淘金記》最早的接觸。
后來到了高中,家里辦網了,有條件了,當時最開始辦網的一個月就狂下載以前看過的好電影,其中當然少不了卓別林的作品,于是當然也下了《淘金記》,才終于完整地看了這部電影,才總算是真正地能說自己看過了。完整看過以后,我印象最深最喜歡的有三個段落:第一個當然是永垂不朽的面包舞,第二個是面包舞過后他發現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拋棄了那段,第三個則是房子在雪山邊緣的緊張段落。大多數人談到《淘金記》可能都會談到吃皮鞋那段,
但是我個人對吃皮鞋這段并沒有多大感覺,我并不覺得在冰天雪地里兩個人餓的不行只好吃皮鞋有多好笑,不過卓別林的表演還是的確精湛到位的。然后我想著重說一下在雪山邊緣的緊張段落,很奇怪的是,人們談到《淘金記》時,似乎不怎么經常談到這一段落。我在許多好萊塢現代動作片中都仍然能看出《淘金記》里這段的影子。我們看看卓別林是如何鋪陳緊張感和懸念的。首先希區柯克有一種理論是,讓觀眾知道電影中角色所不知道的事情,從而讓觀眾就有了緊張感。在《淘金記》這段中,卓別林用的其實就是手法,當時才只是1925年,那時的希區柯克還遠沒有像后來那樣是那么出名的大師,所以我個人感覺卓別林當年能拍這場戲是挺超前的。他讓觀眾知道房子已經位于懸崖的邊緣了,但是電影中的人不知道,觀眾就已經為電影中的人而擔心緊張了。然后更戲劇性的是,當主角想要打開門往外面看的時候,門竟然卡住了開不了,然后主角只好去撞門,而觀眾知道門外面就是懸空的,所以就愈發緊張了,這種營造緊張感的手法即便是在今天看,我個人認為都是極其有效的,而且現在的很多電影讓觀眾緊張的橋段本質上也是換湯不換藥的。然后后面房子越來越傾斜,主角用頭頂著壯漢希望他能爬出去,這樣的畫面很具有視覺沖擊力,現在的動作片想要營造的效果,其實在本質上和《淘金記》這段的效果都是一樣的。
然后再簡要說說面包舞過后他發現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拋棄了那段。其實要問我個人看法的話,《淘金記》顯然不是卓別林最經典的作品。我最欣賞卓別林的地方就在于,他作為導演能夠平衡悲喜劇的巨大天賦。相比于卓別林其他的成熟作品,《淘金記》悲劇的成分要少很多,而且最后也是個幸福圓滿的完美結局。盡管如此,淘金記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經典的惆悵瞬間。面包舞過后他發現自己在新年夜被人拋棄了那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別人都在歡天喜地迎接新年的時候,只留下他一人在小木屋中獨自惆悵。我認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瞬間,卓別林的喜劇才遠遠地勝過了同時代的其他電影人的喜劇。
最后再說說卓別林這個人的看法。卓別林給我的感覺是越了解這個越會發現他對電影所作的貢獻真是巨大。他是個天才,一部電影他能夠同時勝任導演、編劇、制片人、演員、配樂等職位。他是個完美主義者,為了電影一絲不茍。毫無疑問卓別林是個值得敬佩的偉大電影人。最后再提一下,卓別林是偉大的導演、偉大的演員,同時在配樂方面,他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電影配樂家,因為我本人本身就是非常關注電影配樂的一個影迷,最早了解卓別林也是通過
CCTV音樂頻道的節目,所以我深知卓別林在音樂領域的造詣有多高。《淘金記》的配上了旁白版的新配樂也是卓別林自己創作的,為我們留下來了歷久彌新的電影配樂。無論是面包舞音樂的調皮輕快,還是愛情主題的優美與恢宏兼備,都成為了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