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收到了高收視率、高評價的雙豐收,確實成了網紅,受到不同群體的熱捧,也引得媒介的關注,各種評論和觀看心得層出不窮,包括我們的最高、最權威媒體都有社評。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人民的名義感想心得,歡迎閱讀!
篇一:人民的名義感想心得
最近一部反腐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了,不但收視率和好評度持續攀高,還贏得了一大幫“92中老年”網友鋪天蓋地的熱評。這部劇之所以能“紅”,除了劇情跌宕起伏、反腐題材勁爆、演員演技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官場百態的藝術化再現,傳遞出了一種立黨為公、用權為民的正能量與價值觀。從這部劇的走“紅”,筆者得到了以下三點感悟。
權力需要監督,失去監督的權力,猶脫韁之野馬,必然滋生腐敗。劇中開篇就是某省會城市分管項目招商的副市長,在某高級酒店參加企業招商活動時觥籌交錯的場景,除了現場多個企業老板排隊敬酒以外,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這位副市長系著“LV”的皮帶,不禁讓人聯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這位副市長果然也是貪腐的“人設”,劇情發展沒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遺憾的是他因貪腐問題“跑路”后,當地黨委和監督部門竟然沒有事先察覺和控制。由此可見,黨內監督無禁區、無例外,無論職務高低,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無條件接受監督,同時還要從細微處發現干部貪腐的端倪,不能對領導干部平時的工作、生活表現沒有洞察,尤其是讓八小時以外的活動監管成為“南柯一夢”。誠然,當前黨內監督確實還存在某些薄弱環節,但在從嚴治黨的大背景和新常態下,我們的反腐制度會越來越健全,拒腐防變的“籬笆”也會越扎越緊,讓貪腐分子無處遁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眾往往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同時表現在行動上。從《人民的名義》開頭幾集放出的劇情來看,里面的領導干部可謂個個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壞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定義。其中“達康書記”一角就迅速引發了廣大網民的關注,筆者認為“達康書記”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員有演技,還在于這個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著“GDP”讓人覺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厲風行、手段強硬,并且能辦實事,尤其是在處理大風廠“血拆事件”過程中,給老干部陳巖石披衣服、讓工人們先吃飯等情節,足以表明“達康書記”是一個實在人,這和劇中某些領導干部一心想著自己的升遷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大風廠之所以引發“血拆事件”,也和領導干部不關心民生、只想著政績甚至一心想著貪腐有很大關系。由此可見,忽略了民生甚至q####j了民意,老百姓就會用另一種方式進行回應和懲罰,不管當多大的官,為人民服務才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官一定要表里如一,兩面派的人生,只會一面更比一面壞。《人民的名義》刻畫了當前不少領導干部尤其是紀檢監察部門領導干部的正面形象,但也反映了貪腐干部的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兩面派作風。例如有的領導干部城府極深、滴水不漏;有的領導干部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甚至有的干部雖然平時騎自行車上班、住在老式公寓樓里吃著炸醬面,但在外卻有隱秘別墅,且藏有大量貪腐得來的現金。前兩年媒體披露的被查處的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家中就藏有人民幣2億余元。這樣的干部可謂臺上臺下不一樣、人前人后“兩張皮”,影視劇和媒體曝光這樣的干部,能使我們睜大眼睛、辨明是非,時刻警醒自己不在思想上滑坡,不在行為上出軌。也只有摒棄丑惡、追求高尚,才能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才能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權力,時刻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保持干凈的心靈和清白的名聲,在平凡的崗位上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信任。
篇二:人民的名義感想心得
日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出品56集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筆者據悉京師某銀行各級黨組織把組織黨員、干部觀看《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確保實現黨員、干部全覆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可以成為黨員“兩學一做”教育常態化的重要學習內容。為進一步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強化黨員、干部紀律意識,我們全國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可以組織開展觀看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組織創作的反腐力作??《人民的名義》。
以人民的名義踐行“兩學一做”體現在生活中,每個黨員干部要學黨規黨章,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要做到“三嚴三實”,嚴于律己,嚴于用權,嚴于修身,希望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能修身齊家為人民無私奉獻。作為一名黨員不僅要積極走近群眾中,而且要深入群眾中。毛主席說過:我們的黨只有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我們要崇尚質樸的生活,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的作風。待人友好,與群眾相處融洽。
以人民的名義踐行“兩學一做”體現在思想品德上,每一個黨員干部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并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認真學習黨的系列講話方針、政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制度。平時尊敬領導,團結同事,積極要求進步,在各方面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并以務實求真的精神熱心參與群眾的各種活動。
以人民的名義踐行“兩學一做”需要一縷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在當代我們需要一種情懷喚醒春雷,需要一出傳奇激蕩人心,需要一部作品代言人民。希望在這場易風易俗的大變遷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篇三:人民的名義感想心得
《人民的名義》中,除了描寫官場,周梅森還花了近一半篇幅寫下崗工人等弱勢群體。“我的幾乎每一部小說都會有一定篇幅觸及弱勢群體,這個群體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個煤礦工人,十幾歲就在煤礦半工半讀,1979年離開煤礦后,仍有很多親戚朋友在煤礦工作。
“高樓背后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一方面,我們改革開放,物質極大豐富;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嚴重,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義》中寫到一個老工人鄭西坡,工廠破產,工人下崗,他本來是幫助政府做說服工作的,但后來被貪腐官員欺壓,打官司又被司法腐敗壓迫,為了保衛自己的工廠,他被逼無奈搞出一個群體性事件。
“這正是貪腐的可怕之處,侵害了老百姓的權益,敗壞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憤怒。”周梅森說,“有些無恥的腐敗官員,連老百姓的救濟款都貪,沒有底線到這種程度。底層老百姓對腐敗有切齒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寫出老百姓的這種痛恨。”
反腐主題的文藝作品在過去十幾年一度出現空白,反腐劇也在電視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歸觀眾的視野。周梅森說:“文藝作品對腐敗和反腐敗問題的描寫,也是一種監督。過去我們的文藝作品對這些群體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們以為你不寫,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盜鈴。”
在《人民的名義》中,一個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淪陷了,老書記、接班者、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法院副院長、大型國企老總、省會城市副市長……全是腐敗分子;小說中級別最高的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國級”。
周梅森說:“我們寫出來,不是要讓人民絕望,而是要給人民希望,引導人民正確地看待這場反腐斗爭。要讓人們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這樣的肩負著反腐職責的同志,面對多么大的風險,要讓老百姓相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