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高檢影視中心牽頭制作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已經開播,此劇由作家周梅森編劇,張豐毅、陸毅等組成明星陣容,但其真正的號召力恐怕還在于“反腐”。反腐題材廣受歡迎,這其實早在10多年前的反腐劇熱潮中就得到了證明。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人民的名義觀后感心得感想,歡迎閱讀!
篇一:人民的名義觀后感心得感想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很給力,值得一看。清明假期干脆哪兒都沒去,就在家看起了這部電視劇,抱著試試看的心里看了一下,居然沒忍住一口氣看完了更新過的前12集。這么樣一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真實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績,契合了人民群眾的期盼。難怪一經播放,即引起了強烈反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追捧。
劇中其中一個情節給我的感受最深,那就是老革命陳巖石親赴省委常委會,講了一堂名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特權”》的特殊黨課??1945年,他火線入黨,申請背炸藥包炸毀敵人碉堡這個共產黨人“特權”,申請入黨享受“特權”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背炸藥包,而且只有共產黨員才有這一資格和“特權”。陳老在介紹中還提到在炸毀敵人碉堡過程中犧牲的黨齡僅有一天的年僅15歲的同志,恐怕是我黨歷史上黨齡最短的黨員了。當看到這里時,內心觸動很大,眼眶禁不住地濕潤起來。
這堂特殊的黨課,讓我再次想起了入黨時在黨旗下的諍諍誓言:“……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必須要牢記入黨之初向人民群眾做出的承諾,堅定理想信念,站穩政治立場,做到在任何時候都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事業。尤其是要想做一名合格的紀檢監察干部,更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忘初心,履職盡責,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聽黨話,跟黨走。決不能像那些被查處的紀檢監察干部一樣,由于自己的私心雜念,而被欲望帶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成為人民的敵人。
當看到劇中檢察院反貪局的各位檢察官為了核對一些數據,而忘我的工作時,一種職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由然而生。作為基層的紀檢監察工作人員,所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弘揚的是正義的力量;我們工作的目的是懲前毖后、是治病救人,我們應以此為榮,以此為傲,不忘初心,堅定前行,在紀檢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二:人民的名義觀后感心得感想
近日,一部《人民的名義》連續劇在《湖南衛視》熱播。利用休息時間,如饑似渴的跟著播放進度觀看。據初步了解,此劇大受各方喜愛。無論年長的,還是處在豆蔻年華的,都十分喜歡觀之,下面談談我自己的感想。
感想一:小官巨貪:該劇以最高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候亮平查處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拉開序幕。折射出為什么要老虎蒼蠅一起打,一是小官也可以巨貪。一個處長,日常生活中處處看到的是一副廉潔的形象,處處說的是滿嘴的農民的兒子,窮怕了,吃的是簡單的雜醬面。住處人民幣做墻,放冰箱、鋪床。共計2億3千9百95萬元。因此,我們要時刻做到廉潔自律,謹防糖衣炮彈的侵蝕,時刻牢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感想二:黨員本色:“空降”過來的省委書記沙瑞金,上任即開展調研,了解漢東省情,掌握第一手情況。不信口開河,避免亂決策。調研期間發生了“一一六”事件,為整頓漢東省干部隊伍,在省委常委會上,請來已經退休的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陳巖石宣貫黨的優良傳統。戰爭年代的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是什么權利?入黨就是可以扛炸藥包炸碉堡,打鬼子。虛報年齡就是為了入黨,為了扛炸藥。講到一天的黨員時,陳老動情的流下了淚水,觀看的我,也感動的雙眼婆娑。作為和平年代,特別是作為施工企業基層的一名黨員,對照戰爭時期的黨員,我們應該多流汗、多做貢獻、多出力!要體現黨員不一樣的風格。
感想三:團隊建設:劇情中,“空降”下來的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面對“一一六”事件和京州市副市長兼開發區書記丁義珍外逃海外,面對上任書記留下的所謂“秘書派”、“政法大學派”,依然保持一顆清醒的政治頭腦。他的做法是:一是新官正確理舊事;二是對待有問題的干部,暫緩提拔,不搞“帶病提拔”。團隊有大有小,但管理的要素,卻差不多。回想以往,也曾經身在一個流傳“派系”眾多的團體,流傳也好、謠言也罷,結果是大家眾志成城、戮力同心,將一個項目打造的有板有眼、有聲有色。出了人才、亮了品牌。
篇三:人民的名義觀后感心得感想
最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可謂開啟全民熱播,不僅深得中國網友的喜愛,連外媒都紛紛被圈粉,BBC為這部劇還做了專題報道和配有英文字幕翻譯呢。朋友圈刷屏模式,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度和熱烈的討論。收視率一路領跑,都快破4億了。甚至你要是沒看過幾集,不知道幾個精彩橋段,簡直沒辦法跟同事朋友聊天了。
很多網友都說這是一部尺度空前絕后的反腐劇,開篇就將一個“小官巨貪”搬上熒幕,侯勇將塑照的兩面人生的官員的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一整墻的鈔票,花式點鈔震撼了觀眾!接著是“漢大幫”,……等將官場的百態和腐敗展現的……
不過,筆者卻從中嗅到了該劇無法避免的中國政治生態的硬傷,“一句,當前中國政治的生態就是一把手擁有絕對的權力”這句話不是為了博得觀眾眼球,而是確實如此。劇中也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來。比如在強行拆遷大風廠的第二天,因為沙書記的一個電話,李大康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的轉變。沙書記一句指示就可以讓工人將象征著法律的封條撕掉?封條既然是法院貼上去的,再怎么說,沙書記也應該走司法程序由法院來撕掉才對吧?一個細節就透露出了“青天老爺式”的痕跡,動輒給人一種“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維。再比如,此劇一開始,省檢察院要將外逃的副市長丁義珍拘起來,市委書記李達康卻態度強硬地堅持奪回辦案權,原因是怕嚇跑開發商,進而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檢察長的力爭“從檢察的角度來說,應該按照司法程序辦。”
一句話道出反腐的要依法來辦,更讓筆者聽出了這樣一層深意,法治觀念要深入人心的關鍵還在于深入權力執掌者之心。如果權力的掌權者還是凡事用人治思維來思考,那么中國的法治進程便越發艱難。依法治國的核心關鍵在于依法治權。反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摸索一條制度化約束的歷程,只有將權力,將反腐制度化,法制化,才可能最終去人治,而從法治。
因此,代表本劇正面形象的,積極改革的達康書記和愛民如子的沙瑞金書記都是該劇力圖歌頌美化的亮點,也正因為如此,這也可能是該劇最大的遺憾,其透露出的一把手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的這種包青天式的價值觀也許比腐敗本身更值得反思。要知道,我們伸張正義不是靠,也不可能僅僅靠一兩個正義的官員就能夠完全撐起中國這么大的一片天。
畢竟還有很多官員們看不到的地方呢? 因此,筆者認為人民法律意識的普遍崛起和自發的公民權利的合理伸張,配以有效的權力監督,約束機制,和健全的法制,這些才是徹底根除腐敗土壤的長效。
篇四:人民的名義觀后感心得感想
近日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討論熱點,劇中錯綜復雜的關系、難以捉摸的人心、環環相扣的劇情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而且《人民的名義》是最高檢政治部牽頭,結合十八大以來真實的反腐案例,淋漓盡致地把神秘的反腐工作搬到熒屏、展現給老百姓。一方面讓大家了解到反腐工作的真實一面,一方面展現出國家對于反腐的決心與力度,敢于對貪污腐敗說不、敢于對貪污腐敗亮劍!
劇中一官員不坐車愛騎自行車,不住豪宅蝸居在筒子樓,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咋眼一看絕對是廉潔自律的榜樣。可實際上這位官員擁有一幢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只能看不能花的現金,2.3億元錢更是堆砌出一堵墻,這不是錢,而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樣的畫面給人以視覺沖擊,更讓人震驚。
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反貪干警,在觀看了《人民的名義》之后,聯系實際,自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黨中央在事關生存發展的巨大考驗面前不含糊、出重拳,中央反腐決心和意志空前彰顯。腐敗的毒瘤不除,發展就無法全方位步入正軌,在這個意義上,反腐敗斗爭的成敗,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未來。白恩培、周本順及李春城的落馬,敲響了反腐倡廉的警鐘。無論你是手握重權,還是與老百姓關系最密切的農村基層干部,“老虎”“蒼蠅”一起打,讓腐敗分子沒有任何藏身之地,“打虎拍蠅”火力全開以及“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讓有腐必反、有貪必懲成為社會共識。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一筆人心向背的賬。反腐倡廉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基層反貪干警,不僅要抱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念,時刻堅守,毫不放松,更要狠抓、重治,不負黨和國家的培養,不負人名群眾的期望,讓貪腐分子無地藏身,做到不敢伸手,伸手必被抓的高壓態勢,還政治上的風清氣正,還百姓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