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來到一條大河旁邊,看到這河面的船只來來往往,熱鬧非凡,于是就問身邊的大學者紀曉嵐說:“這些船在忙些什么?”紀曉嵐回答主子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故事屬于野史,也就是這故事是后人編造的可能性非常大。而這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成語卻是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貨殖列傳)有記載。原文是(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人們為什么每天起早貪黑去為工作而勞累?還不是為了那點維持生活的工資與薪水而以。如果沒有工資發,看誰還會去工作?如果沒有錢,連政府都會關大門,何況老百姓呢?
此文中心思想,并不主張金錢至上與拜金主義,只是要讀者明白,什么是驅動人去工作的激勵因素。企業就是靠給員工發工資,而組織員工們為了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而辛勤工作的。愛金錢很正常,因為人們要靠錢去解決衣食住行等生理與心理需要的東西。所以,不要給愛錢的人戴上道德的緊箍咒。沒有錢吃飯,人就會餓死,只是人不能淪為金錢的奴隸。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是,這世上大部分人都重利。當然也有人,不重利的,但重名。
按照名利兩個維度,可以把世人分為四類名利觀的人。
第一類是即愛名又愛利的人,名利者。
第二類是不愛名,卻非常愛利的人,重利者。
第三類是愛名的,但不愛利的,愛名者。
第四類是既不愛名,又不愛利的人,超俗者。
按這世界上人們對名利的態度,劃分出這四大類人群。利并僅僅是指金錢,而且還指可以用金錢購買到的物質。這利還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也就是利涉及的利益范疇比較廣泛。對企業員工而言,利包括工資、獎金、各種福利、晉升、辦公環境、用車方面的優惠,獎房獎車、旅游、獎各種生活用品、獎電腦與手機等等。那么,對企業員工而言,名包括榮譽稱號、榮譽證書、獎狀、獎杯、雜志與報紙的封面人物與文章、為員工搞個表彰大會或者舉辦個晚會、在企業宣傳欄里講述員工的故事、在企業內刊里講述員工的事跡、在電視與廣播里講述員工的故事或者表揚他、晉升到高管的職位、享受VIP員工待遇、給予員工培訓與出國深造的機會、讓員工參加只有高管可參加的會議、在公眾場合(表揚、夸獎、贊美)員工、為員工的突出貢獻建立個人雕像等等。
名與利都能員工激勵勤奮工作。
但是每個人對名利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例如,如果獎勵員工,員工有喜歡筆記本電腦的,有喜歡智能手機的,有喜歡智能電視的,如果都一樣獎勵筆記本電腦,那么只有喜歡筆記本電腦的員工受到了激勵,而其他人沒有。這是利的需求不同的例子。再例如,如果舉辦場晚會獎勵員工,但員工有喜歡榮譽證書與獎杯的,還有員工喜歡宣傳他的,最后,只有喜歡晚會的員工受到了激勵,其他人沒有。這是名的需求不同的例子。但凡一個人不喜歡利,必會喜歡名。那些拾金不昧的人,就非常喜歡名。歷史上清官海瑞,窮得叮當響,他不重利,但卻喜歡名。名與利,是大多數人的所好。不喜名與利的人,那是圣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是一般的人,這樣的人是極少數。外國研究者,發現金錢的激勵作用有限,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名利需求不同,名利也有個性化的需求。名與利雙管齊下的作用很好。諾貝爾獎為什么受到全世界的尊崇?因為諾貝爾獎的名聲大,美譽度非常高,而且獎勵的是巨額獎金。名與利,只要企業掌握員工們的內心需求,并且滿足他們的需求,用名利的手段,就能有效激勵員工,讓他們心甘情愿為企業奉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