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金改革應改善城鄉養老水平差距
老病死是人體機能的自然演變,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人人都會老,到了花甲古稀之年,在生活難以自己解決的情況下,便期望得到家庭、單位、社會的贍養幫助。無論這種贍養幫助的形式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目標。
2012年中國基本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填補了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險長期以來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養老保險成為現實,這也是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所以,在不遠將來的中國,養老金將成為人們養老的主要經濟來源。“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社會保障問題涉及到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家里的老人能安享晚年,子女則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工作,解決后顧之憂,這樣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以及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局面。當然,就現狀而言,家庭養老金的領取數目由于城鄉、性別、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的不同而會出現差異,因而存在養老保障不均衡現象,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為此,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在中國家庭跟蹤調查中,系統性地調查了全國各個地區的家庭養老金領取情況,為了解各地養老金情況提供了第一手數據,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決策依據。
中國法律規定養老金的依據是: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對于大多數居民而言,主要是等到退休以后才開始領取養老金。因此,家庭養老金的領取與年齡會有關系。
在中國,家庭養老金領取的數目在城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教育程度及年齡對家庭養老金也都會有所影響。在性別方面,男性領取養老金的平均數略大于女性,并且整體上我國的養老金領取的平均數較低。為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政府應采取適當的財政補貼等措施來改善城鄉養老水平差距。在進行關于養老保障的頂層設計時,需要考慮目標人群的差異性,確保養老社會全覆蓋的同時,要能夠兼顧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