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14日公布。《決定》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
按照要求,機關事業單位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應當為其工作人員建立職業年金。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工作人員退休后,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
決定還要求,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于工作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征利息稅。參保人員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養老并軌:不等于待遇拉平
“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問題,近期文件就要印發,印發后還要召開會議部署。”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這句話,在年末引爆輿論熱點,關于“養老并軌”的全民大討論一路“延燒”至。
近年來,養老“雙軌制”被頻頻吐槽、抱怨。社會的熱切訴求得到了高層的積極回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的養老保險改革并列、并行。7月施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規定,“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至此,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已成定局,懸念僅在于“何時改、如何改”。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被視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項改革的“痛點”。撬動了這個“關竅”,與之相關的多項改革推進難度將大大削減。隨著改革文件的印發和施行,不同社會群體的養老保障問題將實現“制度上的公平”,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也將由原來的“碎片化”狀態,邁向更為統一、完善的發展階段。
截至2012年底,我國公務員總數達到708.9萬人;目前,全國共有事業編制人員3153萬人。合計接近3900萬人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養老保險改革的重要群體。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也是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涉及這一重要敏感群體的改革,特別是養老保險這樣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改革事項,往往改革阻力巨大。
據報道,改革將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原則,妥善處理改革前后退休人員待遇水平的平穩銜接。
對改革前已經退休的“老人”,繼續按原來標準發放基本養老金,保持已有待遇不降低。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實行新制度,建立新機制。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按照合理銜接、平穩過渡的原則,在基本養老金中除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外,再加發過渡性養老金。同時建立職業年金,以更好地保證退休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并軌”,并不意味著待遇水平的降低。同樣,“并軌”也不等同于“制度融入”以及“各群體待遇拉平”。
“是令人難忘的。這一年,我們銳意推進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在新年賀詞中提到的硬骨頭,其中就包括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這項改革既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以及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等多項改革的連接點,也是這些改革難以推動的掣肘點,由此也成為了公認的改革硬骨頭中最硬的一塊。
“在養老‘雙軌制’下,擁有機關事業單位編制的人雖然不用繳費便能享有較高的養老金,他們一旦失去編制就意味著‘從零開始’甚至‘老無所依’。編制所捆綁的巨大潛在利益,也導致優秀人才對于職業流動心存顧慮,而平庸之人則‘死也要死在編制里’。”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表示,養老并軌將落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繳費義務,促進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人事互通,有利于構建更加健康的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
“養老并軌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包括黨的領導干部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隊伍的工作活力。通過構建完善的社保體系,配套更加科學有效的薪酬體制和多元的評價體系,使公務人員能夠得到應有的保障,為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增添內生動力。”蔡志強說。
從全社會范圍看,“并軌后,不同性質單位和各類崗位的基礎養老金將趨同,待遇差別主要體現在與單位效益和個人績效直接掛鉤的職業年金。個人貢獻的多少與將來的待遇產生關聯,不再是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胡穎廉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養老并軌有利于在保障基礎公平的前提下,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養老金并軌能帶來什么好處?
“我早就想交社保了,但是過去無法交啊,養老金雙軌制不利于公務員的流進流出。”深圳的一公務員如是說。
據晶報報道,長期以來,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實行雙軌制,帶來的弊端一是導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引發社會公平性質疑;二是阻礙了人才合理流動;三是導致財政負擔日益沉重。
因此,養老退休雙軌制不僅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諸多社會矛盾的根源,也給社會管理和公職人員管理帶來了難以破解的制度性困局。
在養老金有缺口的情況下,事業單位員工與政府機關公務員也不能再由國家全額負擔了,這樣才能避免缺口越來越大。因此,雙軌制“并軌”非常必要。
過去因為“雙軌制”,深圳市2009年以前的委任制公務員均未交社保,所以有些基層公務員做了幾年之后,認為自己在體制外將有更好的發展,但是苦于沒有社保,一旦辭職的話,就要從零開始交社保,所以不敢輕言辭職。
“并軌之后,公務員社保問題得到解決,有了基本保障,就沒有了后顧之憂,那樣的話,有些有想法的公務員,辭職就不會再有這方面的顧忌了。”
4000萬體制內人將繳養老保險
據新京報的報道,按照昨日公布的文件,此次養老金改革涉及全國所有按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近4000萬的“體制內人員”將從吃財政飯轉變為繳養老金,從單位養老轉向社會化養老。
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將由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
根據決定,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單位按工資總額的20%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8%繳費,本人繳費工資高于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不納入繳費基數,低于平均工資60%的以60%為基數繳費,即“300%封頂、60%托底”。
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看來,這一句“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決定中最重要的內容。“這確定了統賬結合的結構,這個標準也與和城鎮職工繳費結構完全一樣。”
這意味著,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養老繳費和發放基本一致。體制內人員的養老保險將轉變為單位和個人繳費、財政承擔養老保險基金的兜底責任的多渠道籌資,形成單位、個人、政府共擔的新機制。
老中新三類人區別對待
近4000萬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后怎么領取養老金呢?在昨日公布的決定中,對此三種情況分別予以明晰,而其原則為“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
方案中提出,對決定實施前已退休人員即“老人”,保持現有待遇并參加今后的待遇調整。而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人員也就是“新人”,通過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
對于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楊立雄認為,這一部分人員養老金的解決辦法或許會參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實施辦法。
另據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逐步過渡首先是“中人”在改革前的沒有實行個人繳費的工作年限確定為“視同繳費年限”,將來退休時在發給基本養老金的同時,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等因素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此外,將設定一定期限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實行養老待遇的新老計發辦法對比,“保低限高”,如此基本可以保證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據新京報報道,關于過渡養老金的實施細則目前正在與相關部門協商,“但是很快就會出臺”。
根據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最新消息,全國四千多萬事業單位人員將參加社保,但社保有誰出資仍未知。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昨日公布。這部即將于7月1日起執行的法律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規。
在北京一所高校當教師的劉茜不久之前剛剛與單位續簽了勞動合同,這已經是她來這所大學之后第二次續簽合同。系里每年都會對到期的教師進行考核,以工作表現排序來實行淘汰制。
“大學早已不是鐵飯碗了,三年一簽對我們的壓力挺大的。”劉茜說,學校幾乎每年都會因為一些老師工作表現不佳而不與他們續約,這些老師只能自謀出路。
在過去的10年間,為了打破事業單位僵化的用人體制,激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中國進行了一系列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以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公開招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事管理制度。
然而,各地改革的進度不盡相同,且缺乏統一規范,這導致問題重重,亟須從法律層面解決。
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非常復雜,它是與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密切相關的。劉茜所在的高校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被劃入公益二類。根據2011年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備案編制內設崗,賦予單位靈活的人事管理權。
由于賦予了“靈活的人事管理權”,作為用人單位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有決定教師去留的權力,這也是讓劉茜感到壓力的主要原因。然而,同樣是老師,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人員“進出”依然缺乏靈活性。
義務教育在分類改革中劃入了公益一類,有關部門對于公益一類的要求是,在審批編制制內設崗,規范人事管理,搞活內部用人機制。很多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都存在用人機制僵化、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近年來,事業單位人事改革對于如何搞活公益一類的“內部用人機制”并沒有根本性的突破。
山西省的一位小學教師在說,他的勞動合同也是3年一簽,但更多的是“走形式”,除了主動辭職,幾乎沒有教師因為工作表現不好而被辭退,學校校長對教師的去留沒有決定權。
近年來最大的改革是實行了績效工資制度,學校與老師之間算賬非常清楚。績效工資制度應該是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實際上可能起到的作用正好相反。
“比如,以前作為主科的語文、數學老師愿意占一些副科的課時來上課,現在這些都不計入績效,老師們也計算得很清楚,誰也不愿意白干,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老師工作的積極性。”
他山之石
英國: 多級養老金制度保障退休人員
英國政府的養老金制度旨在保護退休人員免于窮困潦倒,而不是讓他們生活優越。英國退休人員只有38%的收入來自政府養老金,遠低于德國和意大利的水平;英國退休人員有26%的收入來自企業養老金。英國有著多級的國家養老金制度,靠工資稅籌集資金,高收入者要多繳稅。第一級是基本的國家養老金。繳費30年以上的英國人可以每周領取110.15鎊(約1050.48元人民幣)的養老金。無論繳費多少,所有退休人員領取的這筆養老金數額都是一樣的。所謂的二級國家養老金則能反映雇員的收入水平。
美國:高度依賴社會保險
美國退休制度的核心是社會保險。社會保險金是通過按月向勞動者和雇員征稅獲得的。保險金為每月平均1269美元(約7772.24元人民幣),社會保險金是2/3的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美國人只要年滿62歲就可領取社會保險金,但要到更高的年齡才能足額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