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的戰略高度,作為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部署,整體推進。今年7月23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完整闡述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黨的理論體系的一次重大創新,是對科學發展認識的又一次深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發展。作為指導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行動綱領,“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的重大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礎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大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體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對立統一。要保護環境,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會或多或少地制約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促進永續發展。政治建設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條件。生態文明建設將會深刻影響文化建設,文化建設也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障民生,而生態環境質量是最基本的民生。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高,作為基本民生需求的環境權益就維護得好。另一方面,社會建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動公眾更好地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三、加快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
我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特殊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青海的生態文明建設對于全國乃至東南亞具有重大的戰略性意義,青海的生態安全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生態安全。青海脆弱的生態系統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具有特殊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我省“四區兩帶一線”中的三江源地區、青海湖地區、柴達木地區均被劃定為生態脆弱區,并被規定為限制開發區域或禁止開發區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離不開資源開發與利用;同時,青海還要保護好脆弱的生態。以犧牲生態的代價來換取發展,不是一條科學發展之路。破解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
結合我省的發展實際,強調加快生態建設,是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的戰略選擇,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省十二次黨代會強調,保護環境資源、建設生態家園,是青海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重要責任、重大貢獻,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內在要求;建設新青海,創造新生活,就要大力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加強生態保護,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共贏,推進青海綠色文明崛起。上述認識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深刻認識與領悟,呼應了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
十八大報告為我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當務之急是切實推進我省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推動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建設。其次,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通過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生態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要做好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建設工作,探索出一條生態脆弱的民族地區成功實現科學發展的成功之路。第三,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做好制度創新工作。要加快構建“五位一體”的發展評價體系,特別是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制度創新必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探索建立能夠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在我省積極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總之,在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過程中,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強調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