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大雁閱讀答案
不見大雁
(1)鳥的天性是飛翔。在高高的藍天之上,在煙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線優美的山脊之上……鳥兒不遠千里萬里地自由飛翔著。
(2)同時,鳥兒是最具靈性的。“倦鳥而知返”,“笨鳥先飛”,“窮秋南去春北歸”。
(3)被我稱作第二故鄉的天臺山,有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森林。山下,終年不斷走著一道清澈的溪流。聽不到水波的喧鬧,也看不見壯觀的水勢,就那么悠悠閑閑不急不忙地流淌著。在地勢低洼的山谷間,還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深潭,潭水下泄,匯入溪澗,然后流淌,流淌。
(4)一條清溪,優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5)秋天的時候,溪流變得更加潺湲。闊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顏料一樣透徹清澄,水波閃爍著點點光斑……
(6)這個時候,數以萬計的大雁從山那邊,從樹林間,從遙遠的天際,一只銜接一只,一群簇擁一群,掠過闊大的水面,鋪天蓋地似的飛過來了!大雁們扇動著翅膀,拍打著晚霞,激濺著水花,然后亦飛落于清溪,壯觀的場面,真應得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我的記憶之中,還有那亦近亦遠、亦斷亦續的群雁飛鳴之聲,猶如九天飄散的音樂,如慕如訴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間。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盡管時間好像流水一樣地流過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鳴的余音裊裊,至今不絕如縷于我的耳際。
(7)一條清溪,優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現在,它還那樣地流淌著嗎?群雁飛落清溪的場面還那樣地壯觀嗎?
(8)故鄉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風夕陽送別的時候。
(9)可是。沒有看見天邊的幾行雁字,也沒有聽到一聲隱約的雁叫。還是兒子在上小學的時候,他一邊朗誦著“秋天到,雁成行”的兒歌,一邊奇怪地問我:“爸爸,大雁怎么還不飛來呢?”是啊!是啊!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春去秋歸的大雁了。“衡陽雁去無留意”,“言不到,書成誰與”等等一類的詩句,空留于發黃的書頁間和我們無奈的嘆息中。而對孩子來說,一生都在遠離自然的環境中行進,聽不見鳥鳴,而只在書本上隔膜地讀到關于大雁的故事,他們的生命將會是一種多么孤獨與貧瘠的情景呢?他們多么想看見那從天外飛來的雁陣,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又排成“人”字,扇動著優美的翅膀,從眼前飛過。然后,興高采烈地吹著口哨,也像鳥兒一樣飛進課堂……
(10)可是,對于同樣有著記憶的大雁來說,同樣有著自己的苦惱與孤寂。
(11)也許它們早已厭倦了這古老的村莊一變而為鬧市的喧囂,以及這喧囂所裹挾著的孤寂?
(12)也許它們被獵人無情的子彈擊中,跌落于蘆葦叢中或陷身于沙灘沼澤?
(13)然而,生態學原理卻揭示著另一個更為嚴酷的事實:溪岸兩邊茂密的闊葉林帶幾乎在一夜之間被砍伐殆盡,只有幾株形影相吊的蘆葦在蕭瑟的秋風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闊大無比的溪流早已被亂石荒沙擠成一條細細的狹長的水痕。沒有了那片樹林的嫩葉、細根、果子,無異于斷絕了它們的食糧。
(14)大雁是有靈性的,它只能選擇適宜于它生存的環境;同時,大雁也是無法改變它的天性——飛翔,它們原是自由的鳥兒,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遠遠地避開人群,飛走,遠遠地飛走,甚至不愿回來。
(15)自由的鳥兒選擇自由的飛翔。從此,它在我們的視野中悄然消失了。
(16)不知道,是出于懷舊還是一種憑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舊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園”的建筑。在它的周圍又星羅棋布著一座座高高的群樓。在群樓之上憑窗遙望清溪的居民們,在夕陽余暉之中,能夠看見群雁與落霞齊飛的情景嗎?
(17)藍天空曠,沒有大雁飛過。
(18)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14、 第(6)段說“這一切讓人怦然而肅然”。請指出“怦然而肅然”的原因是什么。
15、 根據上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1)文段(9)中畫線短語“孤獨與貧瘠的情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10)中畫線短語“自己的苦惱與孤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本文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17、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義是什么?以此結尾有什么作用?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
14. 我“怦然而肅然”是因為大雁飛過的場面非常壯觀;同時由于群雁飛鳴之聲猶如九天飄散的音樂充斥于天地之間。
15. (1)遠離自然,只能從書本上而不是從身邊感受到自然之美。(2)喧囂的環境,枯竭溪流,樹林的消失,甚至獵人的殘害等生存困境所帶來的種種感受。
16. 文章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闊大,樹林茂密,群雁齊飛;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樹林消失,大雁遠離。②“我”驚嘆過雁群飛過的壯觀場面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佳美景,而兒子只能從書本上知道這些。
17. “天空寂寞”,是說大雁不再飛過;“人也寂寞”,是說人們雖然建立了“落雁公園”,卻再也無法看見群雁與落霞齊飛的情景,孩子更只能從書本上認識雁陣。作者以此昭示我們:人類過度傷害自然,其實是在自殘和自毀,我們只有學會珍惜大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結尾在表達上顯得委婉含蓄;同時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