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近日,在黨支部的組織下,我觀看了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的電影《第一書記》。影片一開始,內心就被它的主題曲給震撼了:一撇一捺寫出個人,一生一世才做成個人,紅手印按出個大寫的人,萬事根本是做人,做人,做大寫的人!“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他用他的踏實肯干,艱苦執著,把困難和抉擇當成歷練的熔爐,在小崗的土地上,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演繹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寫人生!
沈浩原本是安徽省財政廳的一名干部,2004年他響應政府號召,投身基層,離開省城合肥,離開了自己的家人,來到小崗村任第一書記,一干就是六年。來到小崗,他為村里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為村里追回了集體財產,使小崗人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貧困。當三年任期將滿,村民的98個紅手印把他留了下來,他頂住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繼續為小崗的發展奔波。終于,小崗村在他和村民們擰成一根繩的熱火朝天的辛勤耕耘下,通了鐵路,實現了經濟轉型,一躍成為了新時期和諧社會的標桿式農村,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的現代化新農村。而正當小崗經濟蒸蒸日上時,這位“第一書記”卻因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小崗,離開了這片傾注了他所有汗水和真情、愛與希望的土地。
沈浩作為新時期的模范黨員形象,他留給我們的是干實事,為人民,任勞任怨,無私無畏的工作態度;是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爭做先進的昂揚志氣。當別人把到農村掛職鍛煉稱作是鍍金的跳板時,他做的不是反駁而是深入到村民當中去走訪,去體察民情、收集民意,盡心盡力地去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換取小崗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這就是小崗人民心中的“第一書記”,這就是*黨員的楷模。紅手印三年又三年地挽留,小崗村一次又一次地飛躍,沈浩用他的執著和真誠實現了他的大寫人生。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以沈浩事跡為榜樣,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本地實際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業績。作為*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敢于創新,拼搏青春,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人生的精彩而艱苦奮斗。
而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我,更應該從沈浩的先進事跡中學習他那種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始終保持著一顆勇往直前的決心,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精神。“在小崗村,我受到心靈的洗禮!”而我,因為沈浩而重新審視自己,因為感動而發自內心地思考,思考如何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對待工作,要牢固樹立和實踐科學發展觀,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積極創新,敢于擔當;對待學習,要始終保持一股樂觀向上的朝氣,全面發展自已,爭取早日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對待做人,要清清白白,勤勤懇懇,認認真真,樂于奉獻,做一個大寫的人,追求大寫的人生。
【第2篇】
誠然,我承認開始吸引我的是那種類似家鄉氣氛的環境,鄉間的小道,成片的稻田,金色的菜花,古樸的民居。但是接下來吸引我的卻是電影里那樸實,真實,甚至是觸手可摸的那種厚重的質感,那種質感會讓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且是實實在在發生在離城市遙遠的那些令人新鮮,質樸,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說實話,以我通常的關于主旋律電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難再次將他歸于主旋律的類別里。因為多數主旋律在弘揚真善美時候,將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將反面人物五馬分尸,將其人性徹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層地獄才解恨,殊不知,這種伎倆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陰暗面的馬腳暴露無遺,這也許就是我們在看那類電影的同時所產生的怪怪的感覺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沈浩是個小人物,在公務員的最底層辛辛苦苦,勤勤懇懇,摸爬滾打多少年,就是沒能升個一官半職。這個開頭便給以現實制度,環境當頭一棒。這樣的人代表了一個群體,有千千萬萬個同樣的主人公正在,以后還要,軸在自己的崗位上,社會沒有給這些人以肯定,現在的狀況確實也無能為力。就是這樣的一個軸人,舍家棄業,一心懷揣著振興一方的單純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對于片中的場景,我真的很難刻意的抽出幾個來反映主人公的形象。也許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種掉入人堆里找不出來的那種,唯獨不同的是他有顆更加滾燙的心,滾燙化為一種力量支撐著他,所以看起來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人公對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終處于一種內疚中,但他的事業又不得不使他處于這種內疚中,這讓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質感。另外,片中對其他人物的刻畫也入細入微,讓人感覺這些人就是從哪個村里臨時拽出來的一樣。
片中沒什么大場面,但是確實有好幾處讓人感動的想哭的地方,記不清有幾次了,只記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 夜 飯的時候,人們挨個給嫂子打電話,著實讓人感動了一把,只是當時,主人公已經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鏡頭拉高,滿屋,滿院子,滿屋頂,滿路上的人,桌子,和年 夜 飯……
故事的結尾沒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畫面,只是平淡的敘述主人公得了心臟病去世了,這一手確實高,毫無做作,又讓人深陷其中。只是在他女兒的鋼琴聲中,平靜的結束了……
作為一部弘揚我黨優秀事跡的電影,片中沒有撼人的場面,而只是以感情為主線,在平淡的流淌中,漸漸的將故事從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讓人從嬉笑怒罵的生活中漸漸如到那個感動的畫面里, 讓人沉思,讓人感悟。
作為一名 小學教師,這部電影讓我感動,也讓我思索。 讓人感動,并不是這部電影的唯一殺器。因為真實,所以我們相信,因為平淡,所以感覺很近。最后的感動其實都是在真實與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來的。沒有光彩炫目,沒有宏偉畫面,就如中開頭畫面中的城墻,敦實而安靜,如路邊的田野,燦爛而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