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樹先生》觸動了人們的內心同樣身為農村青年的一種感受,它反映了農村最低層的一些小人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Hello,樹先生》觀后感影評,歡迎閱讀。
電影院,一百幾號人的場子,三個人觀看。
《Hello,樹先生》說不上好,卻值得一看。我這么說的意思是,它有某種難言的品質,那是屬于純粹體驗的部分,導演顯然在表達什么,與文字有所不同的是當導演將自己的意思用影像呈現之后,這份用意也就從文字的表觀抽離,成為每一個進電影院的觀眾他自身獨有的體驗。所以,此刻當我嘗試用文字去詮釋它的時候,就會碰到困難。一份體驗,如同所有的感官感受一樣,脫離于文字之外,而上升到了音樂的高度。我只能嘗試著用文字來接近這份體驗,盡量讓它具體化,即使在我知道這種轉述只會使得原先的體驗變得不再純粹,但我愿意一試。
我并不喜好前半部分,畢竟出彩的是在后面。在我看來,電影在一上場就企圖架構起整個故事的結構,所以在一開始導演就努力而節儉地鋪設開對發展必要的鋪墊,但很可惜這些場景散亂而隨機,這一情況持續很久,直到后來樹先生的離開主線才漸漸浮出水面。由于主線的不明顯,導演試圖將開頭處理成碎片式的結構,既做對后文發展必要的鋪墊,同時節省空間。但個人認為鋪墊還不夠,比方說父親和哥哥的故事可以再豐富一些,因為照后文看來,這一事件是樹先生發生轉變的關鍵,前文這么不明不白,一筆帶過稍顯不足。另一方面,在開初的事件構思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編劇為故事而故事的明顯痕跡,因為要交代一些東西,于是設置了一些場景,這種戲劇性的缺乏使得電影在開頭顯得像石塊般生硬;蛟S缺少的只是某一巧合來將這些事件連接起來,好的戲劇性處理能讓觀眾覺得巧妙。很可惜這部電影沒有。
整個觀影下來,不太能讓人接受的是樹先生上縣城這一橋段。肯定是有某些事件讓他萌生了離開的念頭。如果把這些原因歸結為村人的冷漠,多少有些差強人意。對于樹這樣一位人物,讓他產生癡呆病狀的原因除了父親與哥哥這個意外之后,只能是天生的。對于前者,影片沒有交代,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后者。一個從小到大都如此生活在村子的人,只是說碰上了某些事情,比方說,丟了工作,被人侮辱……就萌生離開的念頭是說不過去的,即使導演很用力地描述了這些變機,但很難說服人。但是如果有人說,樹是不正常的,他的行為不能被解釋,若是如此,導演對變故的安排又是為何,難道只是為了后面的戲劇性發展?
同樣,樹在省城的轉變也讓人不可理解,而且導演還安排了一場藝馨(系樹朋友,校長)與他妻子吵架的場景,轉變是因此嗎?還是說孩子的純真影響了他,不得而知,反正從電影里我沒有感受到。
整部電影的轉機出現在樹與弟弟斗毆之后,那是樹新婚的前一夜,因為弟弟沒有借到老板的車,樹覺得是弟弟沒用,雙方產生爭執,最后導致樹被毆至昏迷。然后父親與哥哥的幻覺出現了,整部電影也從寫實風格轉變到了超現實主義。這兩者的銜接很和諧是因為后半段的超現實并非慣常認為陰暗詭異的強烈風格,而只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加進了樹的幻覺。
幾天之后,樹就通靈了,他從死去的哥哥那里得到了未知的信息,可以預言事態的進展。這是電影最出彩的地方。死人從樹的潛意識里映射到了現實生活中,坐在影院里的我們就能感受到那種說不出道不明的奇妙體驗。這一部分超出文字的范圍,是純個人的體驗,也就只有電影,可以全面地將這種感覺受傳達出來。
事態發生了變化,樹被人們抬為高人,原先看不起他的人反而屁顛地來求他幫助。最后是在一場與妻子的幻覺中,電影就此結束。樹并不悲苦,導演給了他一個美麗的結局。
《Hello,樹先生》不會適合那些總要尋求解釋的敏銳頭腦。一顆探求的心本身是好的,但被結果給限制住,必將影響對電影的體驗。我并不希求一個解釋,觀影本身就是一次美妙的體驗。感覺時間停滯了,過去了好久好久,電影還在那里播放。
同樣,《Hello,樹先生》也注定不會吸引大眾眼球,中國也畢竟不是法國,人們對于藝術的喜好還沒有深到骨子里,文藝片沒有市場,票房也只是隨著口碑在水漲船高。這種現狀很無奈,市場的需求決定了上映的電影列表里要塞進滿滿的進口大片,而一些制作精良,用意深刻的電影卻遠離人們的視線,甚至被埋沒。我想的是,電影和觀眾,一個是商品,一個是消費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觀眾的口味決定了電影市場,同樣,我們也需要用電影來培養觀眾。但愿這不只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是真正有人在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