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下面是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快來圍觀吧。
2017年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篇一】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道: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4月22日,央視《朗讀者》將以“味道”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著名導演張艾嘉、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張小嫻、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古詩詞大師葉嘉瑩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從第一期節目中的“中國英法翻譯第一人”許淵沖到后來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中國焊接學科奠基人”潘際鑾,《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本期節目中,又有一位這樣的大師登臺,她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師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后師從于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學習,深得老師的賞識。1945年大學畢業后,葉嘉瑩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化,去年還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生成就獎。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于當代「再生」的贊譽。
葉嘉瑩曾說過:“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于吟誦詩詞這一活動,葉嘉瑩一直十分倡導。而吟誦,其實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讀。在本期節目中,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師將在《朗讀者》中暢談古典詩詞文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并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2017年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篇二】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于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于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嘗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里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2017年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篇三】
《朗讀者》的錄制點不在中央電視臺,而在南六環外面的大興區,一個租來的演播廳。這兒非常偏遠,從北京南站出發,高速上不堵車也要開40分鐘。到那兒一看,周圍全是工廠廠房,錄影棚隔壁倒是就有兩家經濟型酒店,開在同一幢樓里,共用同一個服務臺,左邊是莫泰,右邊是如家。不僅來錄節目的嘉賓都住這兒,節目組的編導攝像們也住這兒。所以,這么偏僻的地兒,這兩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滿。
節目組請的每個嘉賓,都有一個專門的內容編導從頭到尾跟著,負責胡大師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編導,剛滿30,在電視臺已經是老前輩了。每次錄節目,都要在這個六環以外的錄影棚連待半個月。因為工作太忙,小王編導就把女友請過來,前幾天在《朗讀者》的錄制舞臺上求婚成功。
看《朗讀者》的時候,無論是董卿還是每位嘉賓,皮膚都超級好。這其實是燈光師打光的功勞。彩排的時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員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調光,就是俗稱的“光替”。每個嘉賓的光都打得不一樣,按編導的話說,“您本人來了,調得好一點”。調光的過程很復雜,也很枯燥,十幾個工作人員坐在黑暗的劇場里,盯著眼前電腦大的屏幕,不論名氣多大的嘉賓,這時都得服從命令。編導們開玩笑說,自己“永遠在請嘉賓稍等”。燈光師是比利時來的,節目組給配了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