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戰老師講到,影響學習的決定性因素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只占了不到10%。王金戰老師還講到,14歲之前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階段。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觀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節目觀后感,歡迎閱讀!
觀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節目觀后感(一)
今天早上我七點半起床,按照老師的要求,打開電視,找到河南省法制頻道的《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王老師主要講了第一、別把學習當罪受。王金戰老師講了影響學習的決定性因素的兩種因素,第一種是智力因素,第二種因素是非智力因素。講了非智力因素包括:一個學生的性格、心理狀態、自信心、身體狀況以及家中父母關系的和諧程度;非智力因素的核心主要是心態。第二、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王金戰老師說:家長的表情和語氣,要是處理不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最大的。我覺得王金戰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王金戰老師又說:對家長來說,培養孩子的自信,最重要的是有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發現優點,發現進步,及時表揚,在他取得成績的一剎那,把你的表揚送過去。
王老師還講到考試不能緊張,心理負擔不能太重,不要總是好高騖遠,不要總拿孩子與強的孩子比,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而是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優點。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心理壓力減少,自己的目標也比較容易達到,這樣不斷的進步,就能輕而易舉的達到最初的目標。孩子特別在乎家長的評價和情緒。學習是一個厚積而薄發的過程。學習的提高需要循序漸進層層鋪墊逐步實現的。
王老師用他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們,只有當孩子考上理想大學的時候才是每個家長放下肩頭的重擔,徹底輕松的時候。人可以一夜暴富卻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教授和學者。學問是一個厚積而薄發的過程,需要扎扎實實循序漸進,不論對學生還是對家長都是任重而道遠。
不要期望孩子每天都能進步多少,只要孩子學會了堅持,懂得了努力,春天播下的種子,秋天時節迎接他們的必將是豐收的喜悅。
觀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節目觀后感(二)
周六上午8:00,家人和孩子一起觀看王金戰老師的講座《怎么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通過王老師的講座,我收獲很多,也感觸很多。
正如王老師所講的,不需要任何培訓,不需要任何資格證書門檻就能成為家長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會陷于一種誤區。我們總是用一種自己模擬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我們看中的永遠是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興趣。“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功利心態,使我們唯恐孩子落在后面,于是不停地為孩子報班,不停地催促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和愛好。正如王老師所講的,培養孩子的興趣,不僅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重要保障。作為家長,我們要努力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
在學習中,孩子會因為喜歡而投入,也會因為投入而更加專注和高效。孩子學習的興趣化培養,作為家長我感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以適應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所學的內容,隨時為孩子釋疑解惑,讓他們感到家長和他們在一起。不讓他們因為困惑而迷茫,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獨立思考的勇氣和信心,并及時分享他們成功所帶來的快樂和喜悅,讓成就感和榮譽感成為他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我感覺要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家長自己要先愛上學習,孩子身邊最近的言傳身教,無疑對他們來說是最深刻、最重要的。為了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吧。只有今天的勇于付出,我們才能奢望明天的豐收和希望。
觀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節目觀后感(三)
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樂地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學業有成建功立業,更讓父母感到無比欣慰。但是,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每當此時我們如何應對呢?
今天,我與孩子一起認真地觀看了王金戰老師《怎樣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的講座,并詳細地做了記錄,真是受益匪淺,留給自己更多的是反思。
王老師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故事告訴我們家長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是興趣,學習是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其次,王老師還講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敗在了學生手里,而是敗在了家長手里。
孩子教育是個技術活兒,要多管齊下,不僅僅需要學校,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缺哪一方面都不行。作為家長,我認為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在此,我認為孩子教育管理要做好以下三點:
1. 更新教育觀念,從“他該學會什么”轉變為“怎樣他才愛學”。
王老師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我想到:學習好=愛學習+會學習,想要學習好,就要讓他愛學習和會學習。學習不是簡單的灌輸,需要想辦法讓孩子在興趣中成長。作為家長,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他的成長,不是首先想“他該學會什么”,而是首先想“怎樣他才愛學”,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對于我們那個年代考入大學的人,高中生活的艱苦仍然記憶猶新。有人說讀高三脫層皮,教室徹夜通明的燈火,沒完沒了的考試……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印象。高考成為我們那個年代孩子成功的唯一路徑,高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一生:讀了好的大學,能夠讓我們擁有一張含金量十足的敲門磚,能夠結識更多同一層次的同學,日后可成為供我們使用的“社會資源”。種種背后,無外乎兩個字:功利。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好大學不一定有好工作,讀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以后投身于社會,如果功利地要求孩子,只用成績說話,一定要考上某所名牌大學,結果可能事與愿違。拋開功利來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這種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與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相關的成績,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遠遠不是全部。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看到,一個人的修養、為人處世能力,以及合格的現代公民意識并不能通過成績體現出來。
作為家長,要用平常心對待孩子分數,從關注孩子學習向關注思維過程轉變,從關注成績向關注成長轉變,成績與成長相比,成長是第一位的,分數是第二位的。
2. 改變教育方法,從“批評孩子如何學”轉變為“指導孩子怎樣學”。
王老師說得好,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由此讓我明白:即使在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我們也要善于發現這件事情中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可能是方法、思路和立場的問題。
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和孩子之間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沖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他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希望我們家長能理解他心理的感受,承認他的困境,他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的失望。
心通→心動→行動,孩子教育要做到心通才能心動,心動才能行動,這三點如果沒有做到有機地聯系起來,即使你花再多的精力,都將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傳統的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并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尊重、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談溝通,做到心通,讓孩子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做到心動。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能用粗魯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指責孩子的品德,我們應該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應就事件本身給孩子適當指導,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3. 拓展教育模式,從“以我為中心”轉變為“我該怎么做”。
沒有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來時就打算要讓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可是我們常常本著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心,在批評與指責中,把孩子越推越遠。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的做法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著想,所以,我們以“我認為對的”方法教育孩子。
這可能就是我們家長的誤區,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是百分之百的愛。事實上,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只是在孩子滿足了家長的期望時,才會愛孩子。而這樣的心態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叛逆。
孩子是種子,家庭是土壤,很多時候我們花大力氣試圖去改良種子,卻很難反思土壤和種子發育不良之間的關系。
王老師說得好:尤其是要求完美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不完美。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都跟他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從“以我為中心”轉變到“我該怎么做”,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是取得榮耀還是犯錯,父母都要給孩子始終如一的愛,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愛,也要讓孩子把愛心獻給別人,懂得感恩。只有我們家長漸漸學會了理解、傾聽孩子,學會了尊重他們的人格,和他們平等對話,這樣的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愛。
讓孩子愛上學習,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模式,從一點一滴的行動中做起,做一個用心的家長,培養一個愛學習的孩子。
只有今天的辛勤付出,才能奢望明天的豐收和希望。雖然不是每一個付出,都會有回報,但是不付出,絕對不會有回報;也不是每一份關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但是不去關愛,孩子絕對感受不到溫暖。為了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