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你讀過的文字,都會化為你的氣質,我們不妨來看看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是怎樣的,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
朗讀者”這三個字并不是第一次帶著書名號出現。2009年,電影《朗讀者》(《The Reader》)斬獲一座奧斯卡獎杯,獲四項提名。女主角飾演者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黨衛隊成員――文盲漢娜在陽光少年的朗讀中,獲得尊嚴和靈魂的救贖。董卿版的《朗讀者》想要達成什么目的很難說,因為沒有人能左右觀眾的解讀。對其定義,有說是文化綜藝節目,也有說是文化情感類節目。無論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朗讀者》并非簡單的找嘉賓來讀經典著作,其所選取的每段文字都是嘉賓一段人生經歷的投射。這也是《朗讀者》的核心策劃所在。
另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看書”和“讀書”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很多人并未意識到。古人看書都是要讀出來,包括詩經等作品甚至是和著吟詠的節奏而成的。所以中國的學生學習時也被要求大聲朗讀,“朗朗讀書聲,聲聲入耳”成為對校園最經典的意境刻畫。《朗讀者》顯然想要凸顯這一點,看進眼里和讀出聲來顯然是不一樣的,只有讀出來才知道“藍瘦,香菇”與“何事秋風悲畫扇”的表達效果差得有多遠,在網絡語言泛濫的當下,這也可以被看成是對中文之美的喚醒。
2月18日,《朗讀者》第一期播出,主題是“遇見”,董卿念出了堪稱年度最美的開篇詞,但站在宏大“書架”前的董卿難掩緊張,無意間加快的語調、不夠放松的表情,都顯示她在發布會上提及的“忐忑”。這并不意外,嚴格意義上講,《中國詩詞大會》只是她的一項主持任務,而《朗讀者》卻是她的事業。而對于在周末黃金時段播放非真人秀和非娛樂綜藝節目的后果,并非沒有前車之鑒,所以此前央視都很自覺地讓出了這個時段的收視率。在各衛視當家綜藝節目集中搶觀眾的周末黃金時段,在央視一套和三套分時播放的《朗讀者》是否會重蹈央視其他周末雞肋節目的覆轍?這顯然是讓董卿忐忑的原因之一。
因為這依然是一碗心靈雞湯,有著“感動中國”和訪談類節目等多個節目形式的痕跡。但董卿在《朗讀者》發布會上一再提到一個概念――素人嘉賓,“素人”也即普通人、非名人,前兩期的嘉賓中,有多位素人。在董卿看來,“明星畢竟還是有距離感,但素人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些素人都有著特殊的經歷,這使得他們的朗讀更讓人動容。因為這些文字因為其人生的投射而充滿感染力。當然名人的感召力是不容忽視的,包括在兒子婚禮上發言的柳傳志、與父親互動的鄭淵潔,紛紛站在舞臺,讀出半百人生的感悟。
當名流與素人的“雞湯”勾兌,沒有人能拒絕這一道文化大餐。借助央視大氣場的舞臺設計和精良制作,董卿成功的像給高湯撇沫一樣撇掉了觀眾最擔心的矯情和煽情,克制與精煉,成為這一節目另一個特色。據稱,《朗讀者》首播后,豆瓣評分高達9.2,許淵沖先生的書上了當當熱搜、學者發文稱其為央視文化綜藝的突破。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
春節期間是《中國詩詞大會》正火的時候,180才女武亦姝頻上熱搜,董卿也憑借其深厚的文學素養和主持功底大火。
有一個印象比較深的片段,有一位選手上臺對董卿生發出一句真心的贊揚:“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最近董卿親手擔任制作人的《朗讀者》上線,豆瓣評分9.2高分,對比國內清一色爛大街的娛樂綜藝真的是誠意之作,董卿當然再次大火。
不管在《中國詩詞大會》抑或《朗讀者》,董卿的著裝大都是一身干練的西裝,優雅端莊如其人。
董卿,腹有詩書沒錯,優雅干練也是,董卿本就出生于書香門第,父母均為復旦大學高材生,從小博看群書造就其深厚的文學功底,更是華師大中國古典文學碩士。在節目上名句名言信手捏來,自然離不開廣泛的閱讀,主持臺風穩定,銜接自然,和努力也分不開。
當我們關注董卿的時候也忍不住深究《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的熱議,當然,這和主持人董卿有關系,換成另一個能力不行的人當然會飽受詬病,但最大的驚喜還是來自與節目本身。
各種花式登場有退場的娛樂綜藝節目擠占各大衛視,央視人文節目的出現無疑是一股清流。
“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場精彩的飛花令讓人止不住緊張的同時,更最大程度的撩撥起了人們曾被娛樂喧囂蒙蓋的那詩意的一角。
“月”主題的時候,武亦姝不小心重復了前一句,讓人忍不住捏一把汗的時候卻頗有大將之風的淡定吟誦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連四“月”的詩,震動心弦。
海德格爾說:人要詩意的棲居。
我想不管人類社會如何變遷,都不會忘記古詩詞帶給我們的感動。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人,不分年齡不分行業,而正是不分年齡,不分行業的熱愛,才能讓古代詩詞得以傳承。
《朗讀者》里當96歲的許淵沖老先生紅著眼眶讀出那句“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忍不住哽咽無聲流淚。
還有張梓琳讀劉瑜的《愿你滿滿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傾注了一個母親對女兒全部的愛。
文字一直有種展現生命的力量,而我們能被這種力量感動,總因為我們內心總要有一部分角落要用來被詩詞文字來填補的,人文并沒有缺失,我們正在努力找回。董卿無疑深知人文的力量。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
首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董卿是這樣闡釋這個選題的:“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見呢?
遇見某個人,你的命運會因他改變。
年少時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殘疾少年,從小在同學們不理解和排擠的眼光中長大。后來,他遇到了一位醫生,不僅獲得了站立的權利,命運也從此發生了轉變。
時過境遷,濮存昕仍然銘記著醫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是這位醫生永遠是第一個真正幫助我改變命運的人。”
誰是第一個改變你命運的人呢?是年少時循循善誘的老師,還是危險時仗義出手的陌生人?
遇見父母或子女,則是一種命中注定的緣分。
聯想總裁柳傳志在報考飛行員失敗后非常難過,他的父親曾這樣鼓勵他:“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陰荏苒,柳傳志在兒子的婚禮上再次講出了這句話,這是真正的血脈傳承,也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最大的期許。
那媽媽對女兒呢?首位華人世界小姐張梓琳在2017年遇見了自己的女兒,初為人母的她坦言抱著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內心軟軟的”。也許女人都是這樣,一旦當了母親,內心最柔軟和最堅強的部分便都給了子女,從此有了牽掛,也有了盔甲。
她們對子女的愛,正如張梓琳朗誦的《愿你慢慢長大》一文中所寫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樣目送著?而未來,又會目送著誰呢?
遇見對的職業,就是一種永不泯滅的熱情。
已經96歲的許淵沖老人是亞洲第一位獲得世界翻譯大獎的中英法翻譯家,雖然他已兩鬢斑白,卻依舊思路清晰,感情充沛。
1931年許淵沖先生翻譯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初衷是為了給心儀的女生表達心意。這首詩是林徽因在徐志摩死后觸景生情寫下的《別丟掉》,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老人提起這首詩仍然感慨萬千,情到深處不能自己:
滿頭白發的許淵沖老先生,詮釋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有點可惜的是,這封譯好的詩并沒有成就老先生和那個女生的姻緣。不過許淵沖先生并不遺憾:“50年后她給我回信了,那個時候我已經結婚了,她也結婚了。有時候失敗有失敗的美,這個事情我沒有成功,但是我回想當年還是很美的。所以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樂趣,在于創造美,發現美。”
老爺子最大的樂趣源是文學和翻譯,如今他每天凌晨3、4點還在工作,比年輕人還要干勁兒十足。他說,“如果我活到一百歲,就要把莎士比亞翻完”;他還說,每天要過好每一天: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節目最后,許老曾教過的學生們用中、英、法三種語言朗誦了他曾經翻譯的著作。許多年前,許淵沖遇見了文學,也遇見了畢生的追求;幾年之后,許淵沖遇見了自己的學生,從而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翻譯家、文學家。
我們都說身體和靈魂至少要有一個在路上,許老就親自驗證了活著的意義:人生不在于用腳步丈量萬水千山,而是用內心真正體會世間百態。
董卿本人是這樣評價《朗誦者》的:“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沉甸甸的生活,但總有一些會讓我們心有戚戚焉,給予我們啟發,也讓我們在無形中獲得力量。朗誦和閱讀其實都是一種力量,可以是為了感恩生命中美好的遇見,也可以是為了傾訴愛;可以是為了表達心中的向往,也可以是為了傳承新的希望。
所以我們才會說:總有一段文字,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也總有一個人,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難以忘卻的痕跡。
生而為人,總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情是相通的,那就是感情。這些或感動或恩愛或幸福的人和事讓我們覺得:未來也許荊棘遍布,但仍可咬牙上前。
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
對制片新手董卿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尋找贊助商,這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顏面”,在向企業“金主們”推銷節目的同時還要討價還價。據悉,在董卿苦尋贊助方不得的時候,機緣巧合在某活動上“遇見”北汽集團的高層,《朗讀者》的定位讓北汽集團如獲珍寶。作為本土汽車集團中后來居上的梯隊代表,北汽比其他幾大汽車集團更急于提升品牌影響力。因此,雖然為了保證節目獨立性,董卿在商業露出上要求苛刻,但獨家贊助的北汽集團顯然認為,只要北汽集團的LOGO能與《朗讀者》這樣高大上的節目合體出現,就已經達到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最大目的。一拍既合、皆大歡喜,用白巖松的話說,《朗讀者》幾度山窮水盡,但最終都能柳暗花明。
事實上,文化節目并不是初次進入觀眾視野,《漢字書寫大會》讓參賽的中學生火了,缺點火候的《中國成語大會》同樣有自己的擁躉。加上詩詞大會,三個“大會類”的節目為《朗讀者》的面世做了足夠的鋪墊。這種影響甚至已經延續至現實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詩詞大會第二名彭敏,一個曾經過著凄凄慘慘不得志日子的北漂一夜間變成被追崇的“才子”。盡管在他看來,再多的詩也買不起一平米的房,但滿腹詩書帶來的社會肯定至少讓他感覺好多了。
一個電視文化欄目的小陽春就在眼前,但董卿說,“我并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傳統文化內容本身處于傳播弱勢,因此,節目形式很重要、嘉賓選取很重要、時間點很重要,各種主客觀因素都要恰到好處,這并不容易。《朗讀者》一大革新之處是,將效仿時下綜藝節目的制作方式,以“季”為單位播出,一季12集,每集6位嘉賓。能否出現排隊等著上節目的現象,將是決定朗讀者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明星效應當然也必不可少。目前來看,至少賣力義務主持發布會的白巖松,對于自己已經排上隊表示很高興。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董卿朗讀者第四期觀后感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