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之狼》的順序排列三步影片,我們看到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致脈絡,也看到了美國20世紀歷史進程在銀幕上的投射。
《華爾街之狼》觀后感一:
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幾乎是美國社會的縮影,也是美式資本主義在銀幕影像中的詮釋。縱觀其作品序列,從70年代的《出租車司機》開始,到80年代的《憤怒的公牛》、《盜亦有道》、《純真年代》,90年代的《賭城風云》,再到近年的《飛行家》和這一部《華爾街之狼》,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資本主義神話般社會的光鮮靚麗外表下的罪惡、暴力與瘋狂。他的鏡頭語言與敘事風格簡潔、沉穩、成熟,沒有花哨的技巧,一切以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為取舍標準,如手術刀一般精準地切開社會的皮膚,露出早已感染潰爛的內臟器官。
從電影藝術細節的角度去分析斯科塞斯作品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他的電影幾乎讓觀眾感覺不到攝影、剪輯、音響等藝術或技術細節的存在。他的電影是直接取材于現實,同時深切關照現實的。脫離開美國的社會現實欣賞他的電影是枯燥而且毫無意義的。
《華爾街之狼》對美國社會現實的指向是十分明確的。它直接指向整個現代美國資本主義大廈的根基??華爾街所代表的金融資本。雖然我們都明白喬丹貝爾福特是華爾街中無數金融從業人員的特例,他的人生經歷與生活環境不可能代表大多數華爾街人士,但他卻是當代美國金融資本的化身。他的瘋狂、糜爛、墮落無不彰顯著資本本性中陰暗的一面。他是一個社會對馬克思所論述的對神化了的資本的宗教式集體崇拜的縮影。他是金錢這個能夠打開人性之惡的潘多拉盒子的鑰匙。他是當個人陷入集體的瘋狂之中,理性完全喪失之后所形成的集體意識的化身。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金融資本所能激發出的人性中最瘋狂的一面。或者說此時人已經展現出了原始的動物本性。沒有對錯,沒有善惡,沒有法律,沒有道德,影片展示的華爾街似乎是一片原始的“無人區”。在這片“無人區”里,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對金錢的追逐是原始的求生本能。性、毒品、愛情、友誼都是為實現存活目標所能借助的工具。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馬克思所論述的對資本的“拜物教”式崇拜。馬丁斯科塞斯鏡頭里的資本主義就像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只是將對上帝的宗教崇拜轉移到了對“資本”永恒積累的崇拜,是“一種宗教替代另一種宗教”。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上帝的蹤影,但卻能夠處處看到金錢的特寫鏡頭。人們對著金錢頂禮膜拜,而不是上帝。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喪失個性,喪失理性,淹沒在集體中,深陷入集體中的群體。萊昂納多再次奉獻了他早已駕輕就熟的神經質的、瘋狂的、歇斯底里的表演。他站在員工面前,仿佛希特勒一般的吶喊,煽動。人們的臉上的表情消失了,所有人都共享著同一個表情??向往,盲從。集體無意識在對資本的崇拜中被毫不保留地展示出來。集體對個體理性思想的泯滅在影片中被強化展示。
從各方面看《華爾街之狼》與《飛行家》都極為相似。如果可以忽略兩者在色調上的差異,甚至可以將它們的一些段落拼接組成一部新的電影。因此,這兩部導演與主演都一樣的人物傳記片就構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關系,共同描繪了美式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動力??企業家精神與金融資本市場。
如果說“飛行家”霍華德休斯是美國二戰后產業資本的典型代表,那么“華爾街之狼”喬丹貝爾福特就是20世紀后期美國金融資本的象征。如果再加上“了不起的蓋茨比”所代表的靠黑市商業發家的階層,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幾乎已經飾演過了締造美國資本主義神話的所有重要角色。(從這個意義上也應該給人家一個影帝吧!)
按照《了不起的蓋茨比》??《飛行家》??《華爾街之狼》的順序排列三步影片,我們看到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致脈絡,也看到了美國20世紀歷史進程在銀幕上的投射。從胸懷“美國夢”的拓荒者,到具有非凡企業家精神的產業資本代表,再到當今的,光輝和罪惡同樣多的金融資本的代表。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影視作品似乎只對金融的害處情有獨鐘。于是充斥在我們眼中的是對資本罄竹難書的罪惡。《華爾街之狼》用尺度極大的寫實性的直白鏡頭再一次地教育我們了“資本從誕生的一天起就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萊昂納多大膽的賣肉演出與全片的500多次粗口以其難以抵抗的沖擊力讓其成為此類影視作品中的佼佼者。斯科塞斯也許正是想通過這些赤裸裸的、不加修飾的鏡頭將喬丹貝爾福特這一形象塑造成華爾街??美國金融資本的象征,從而完成其一直以來的創作目的??對美國社會的精準描繪。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沒有像喬丹貝爾福特這樣的以追逐利益為目標的華爾街餓狼,如果我們的經濟體制不能產生這些餓狼,我們也許就無法享受我們身邊資本主義文明為我們創造的一切。華爾街并不是一匹在荒原上的狼。它是一匹身處資本主義生態系統中的狼。它用散發著寒光的銳利雙眼注視著周圍,準備著捕食獵物。在這個過程中,年邁體弱、身患重病的動物會被它吃掉而走向滅亡,而年輕力壯的動物則將繼續奔跑在原野上。正是因為有了這匹餓狼,我們才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能夠自發運轉,源源不斷為我們提供消費品的經濟食物鏈。
《華爾街之狼》觀后感二:
馬丁斯科塞斯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可是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一貫的銳利,有被好萊塢招安之嫌。這部華爾街之狼,又令人想起了他以前的那些黑幫電影,例如盜亦有道。不過只是說風格類似,而深度上似乎又進了一步。電影塑造了一個窮奢極欲的華爾街暴發戶喬丹貝爾福特,雖然才華橫溢可是道德低下,隨著影片情節的層層推進慢慢地將其推上了頂峰,隨后就是不出人意料的墜落。但是電影后半部分卻引人深思:除了喬丹本人的欲望,還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摧毀他,那就是傳統的體制。
從華爾街的一個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為月入一百萬的金融大亨,喬丹應該說是美國夢的代表,可是他的成功又為傳統的體制所不容,所以最終遭遇了滅頂之災,雖然他的所作所為與美林等大公司相比沒什么特別的。最后的結局是妻離子散,而喬丹還被逼出賣朋友,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值得深思:第一,檢察官在勸說主人公揭發其他人時,把主人公比作美洲小國格蘭納達,喬丹在他們的眼里視同無物,可以隨意碾碎。暗示了草根階級與傳統體制的實力之懸殊。第二,FBI探員辦完喬丹的案子,仍然像往常一樣乘坐紐約破舊的地鐵回家,周圍仍是那些神色呆滯的普羅大眾。暗示雖然抓了喬丹,但卻于事無補,一切還是照舊。
第三,影片中兩次出現賣鋼筆的橋段,一次是主人公意氣風發創建公司時,一次是他出獄后在新西蘭做演講時,同樣問題的不同回答,尤其是結尾處,參加講座的聽眾們那些了無新意的標準化答案,暗示了體制對于創造力的無情扼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萊昂納多的表演,應該說非常精彩,與整部電影的風格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