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會議觀后感(一)
電影《古田會議》是一部反映襁褓中的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軍隊在腥風血雨的年代艱難成長的重大歷史題材影片。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與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11月,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成立,毛澤東任前委書記。隨后,紅四軍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下,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圍剿,并于1929年1月起向贛南、閩西進軍,開創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后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革命隊伍的擴大,紅四軍及其黨組織內加入了大量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官兵,加上環境險惡,戰斗頻繁,生活艱苦,部隊得不到及時教育和整訓。因此,極端民主化、重軍事輕政治、不重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紅四軍內滋長嚴重。作為紅四軍前委書記的毛澤東曾力圖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傾向,因此與朱德等紅四軍其它領導同志在紅軍建設、軍事戰略、創建紅色根據地、紅軍中實行民主集中等原則問題上上產生激烈分歧。后*為了加強紅四軍的領導,派剛剛從蘇聯學習軍事回國的劉安恭以中央特派員的名義到紅四軍工作,劉安恭對紅軍特點認識不足,機械搬用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制度和軍事理論,造成紅四軍高層內部矛盾加劇。紅四軍臨時進行前敵委員會選舉,由陳毅取代毛澤東當選前委書記,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沒有得到認可和實施。接著紅四軍在單純軍事思想的領導下,采取分兵作戰,進發江浙,一路受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面臨全軍覆滅的局面。1929年8月下旬,陳毅抵達上海,向黨中央如實匯報了紅四軍的工作。29日,中央政治局專門召開會議,聽取了陳毅關于紅四軍全部情況的詳細匯報,經過1個月的討論,形成了陳毅起草、周恩來審定的《*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來信。九月來信肯定了紅四軍建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要求紅四軍前委和全體干部戰士維護毛澤東的領導,重新恢復毛澤東為紅四軍前委書記。隨后紅四軍在福建上杭縣古田鎮召開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會議上毛澤東作了《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的報告,重新明確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規定了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最高宗旨,以及紅軍根本性質是一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武裝集團,同時統一思想,在戰略上摒棄了機械的軍事理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變的軍事策略,為紅四軍走出艱難困局,以及接下來的不斷壯大明確了方向。可以說,《古田會議》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也為至今為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奠定了偉大的基石。
《古田會議》這部電影的拍攝和宣傳,我認為對當前中國國情和軍隊建設具有十分凸顯的現實意義。我們說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最關鍵的是統一意志,如何統一?這就需要統一的信仰、統一的精神、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口號、統一的步調,如此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能量,就能感天憾地、驚天動地,這種共同意志所發出的磁場連上天都會敬你、幫你。它或許比任何現代化裝備和純粹軍事理論更為重要,這就是正道,何謂正道:就是“有一而止”之自然大道。一既是統一、守一、專一、化一,亦是一即一切。它是紅軍的基因,是使紅軍成為巨人的基因工程。《古田會議》奠定了紅軍優秀的基因,因必果,無論后來的紅軍遭遇多大的艱難險阻,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基因強大,百折不饒,只要有一點滋養便迅速壯大發展。到后來短短幾年打敗蔣介石擁有四百萬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為首的23國現代化聯合國軍,還取得中蘇、中印邊境保衛戰,以及79年的中越自衛反擊戰的輝煌勝利等等,都是因為毛澤東締造的人民軍隊之強大基因和戰無不勝的巨大精神力量。現在臺灣許多當年的國民黨軍事將領還一直琢磨不透,為什么裝備精良、優勢兵力的國民黨軍隊會輸給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答案就在這里。然而,近30多年來,中國在前30年經濟建設所打下的扎實和完善的基礎上實行改革開放取得了經濟上的較大發展,同時,和平時期的各種浮躁思潮、信仰缺失、金錢至上、貪污腐敗已極大地腐蝕和撼動了我黨我軍的堅強不摧的基因體系和意志力,僅從軍隊上來講,幾個軍中大老虎便將軍隊攪得昏天黑地,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動搖,買官賣官、養尊取優、醉生夢死的生活作風在部分軍中官兵中已然成風,中國人民解放軍面臨著失去優秀基因、優良傳統、統一意志、戰斗力逐漸下降的危險。值得慶幸的是黨中央十八大確立了以*為首的黨中央領導班子,迅速整頓軍隊綱紀,大力反腐,鏟除軍中大老虎,使人民軍隊回歸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來。2015年10月31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特別安排在古田會議原址召開,寓意深遠。*主席親自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確立了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向和強軍衛國的新主張和新使命。萬法歸宗,還是前面所述,統一思想意志、恢復優良傳統、遵循自然正道、穩固基因工程,這樣中國人民解放軍才可在新時期風云變幻的國際戰略中立于不敗之地。而通過電影將《古田會議》這段歷史的回顧展現在大眾面前,確實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難以想象電影《古田會議》是一位30多歲年輕人陸一先生作為制片人帶領一群年青人完成,后生可畏。該電影可以說是一部多層次、多結構的組合,它既是重大歷史題材片,還是槍林彈雨的戰爭片,也是懸疑環扣的情節片,更是人性刻畫、浪漫情懷的文藝大片,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可見電影制作人員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打造而成,也許正是《古田會議》的精神支撐他們完成這樣一部主旋律的優秀作品。無論是毛、朱意見不合,爭吵不下,離開時,朱德將自己心愛的手槍送給賀子珍,叮囑她要保護好毛澤東的感人情節;毛澤東在開滿黃花的野地里那種“戰地黃花分外香“的革命者浪漫主義情懷。劉安恭端起機槍壯烈犧牲的悲壯場景等等……,確實令人感動。我一直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也許一群正直善良有崇高理想的人們,但由于他們先天的性格與后天的教育、經驗、視野、格局不同,而發生沖撞,甚至對立情緒,但凡此類都是值得我尊敬的。我最看不起的是那些一邊占著國家的便宜一邊罵祖宗的,那些既做婊子又起牌坊的,還有那些口號響亮暗地里齷齪之人,那些出賣祖宗、出賣靈魂的人,確實令人生厭,非常可憎。而當今中國社會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就是這些人在毀我長城。影片中毛澤東、朱德、劉安恭,盡管他們意見分歧、矛盾尖銳,那無非是他們的個人的性格、認知程度、智慧眼界的不同而已,但他們都有堅定地同一信仰,無私的奉獻、寬廣的胸襟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面對敵人他們必定同仇敵愾。該影片深刻地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力和崇高境界,值得我們深深的敬仰。如今總會有一些宵小之人,拋開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信念,為民族生存,為絕大多數人的幸福無私奉獻,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和艱苦卓絕的生命主旋律,而專拿老一輩領袖人物的性格缺陷、判斷失誤和政治斗爭之需要大做文章加以詆毀,同時罔顧事實大肆渲染歷史反面人物的乖張性格和點滴人情世故。殊不知戰爭環境下的政治斗爭是多么殘酷慘烈,是多么你死我活的博弈。人類歷史漫漫長路,如果全然不顧主線路,而著力于羊腸曲徑,歷史將無從談起。以枝葉蔽樹干,以訛傳訛,混淆是非,誤導國人,實在是可惡之極。
古田會議觀后感(二)
《古田會議》講述了紅軍建立之初,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把一支主要由農民和舊軍人組成的軍隊改造成共產黨的武裝、如何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故事。這部電影將于明天(7月1日)正式亮相各大影院!
看點一:展現思想交鋒,絕不是教科書式講述歷史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影片中,紅四軍打下四百年未破的上杭城,毛澤東吟詩的激情豪邁躍然于銀幕之上。影片將觀眾帶回到戰火紛飛的1928年,初到閩西的紅四軍組成復雜,建設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如何打造軍隊成為當時紅四軍爭論最激烈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毛澤東和朱德各抒己見,最初沒能達成一致。經過紅四軍在閩西時期的活動和探索,1929年冬,紅四軍九大在古田廖氏宗祠召開,紛紛雪花中,毛澤東作了政治報告,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從此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登上了歷史舞臺,從苦難走向輝煌。影片真實還原了古田會議這段歷史,并且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展示“朱毛之爭”。
導演兼編劇譚曉明坦言,《古田會議》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絕不是教科書式地講述歷史,而是展現思想的交鋒,充分展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傅柏翠等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富有魅力的個性特征。“可以說在領袖人物的塑造上,我們是有所突破的。朱德身上有憨厚的一面,但他也是曾經留德的學霸,在政治、哲學等領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表達想法也是很尖銳的。毛澤東有堅定灑脫、霸氣的一面,同時也有風趣幽默的一面,他知道底層人民想要什么,他的民族主義、他對傳統文化的熟悉,使他成為一個本土派的民族英雄。古田會議所具有的深刻歷史意義和理論智慧其實也蘊含在‘朱毛之爭’里。”
看點二:第一人稱敘事,真實的偉人風趣也細膩
為了客觀真實再現歷史,同時又令影片具藝術欣賞性,譚曉明翻閱了幾十萬字的歷史資料,數次到福建古田實地采訪,不斷調整劇本,最終為保障故事節奏流暢,將4萬多字的本子精簡到2萬多字,并且第一次嘗試以毛澤東第一人稱為敘事視角,用他的六段內心獨白作為結構全篇的主要手段。在90多分鐘的片長里,《古田會議》既擁有了清晰的敘事,又完成了相對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在主旋律電影創作上實現了不小的創新。
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是曾在史詩劇《尋路》里飾演青年毛澤東的許鉑岑。回憶起兩次對偉人的詮釋,他直言,如果說形容《尋路》的創作可以概括為“誠惶誠恐的接近”,那么《古田會議》用“小心翼翼的觸摸”比較準確。“俗話說坐而論道,而《古田會議》這個是行而論道。片中,毛澤東通過革命實踐來闡述關于如何建立人民軍隊的道理,在思想和靈魂深處來挖掘共產黨的內涵。”在許鉑岑看來,在一部主旋律電影當中想表達獨特的見解是很難的,“必須要對中國革命史做出深刻的解讀,從而挖掘出最有價值的東西,再通過電影藝術的手段加以表現,導演在《古田會議》中的敘事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用抒情的格調貫穿全片,這在其他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過。”
影片中的毛澤東不僅僅是揮斥方遒的革命將領,同時也是風趣而幽默的革命戰友,譚曉明介紹:“對于扮演毛澤東的演員,要有基本的輪廓,比如身高、形體等,但也要看這個戲如何塑造毛澤東的性格。毛主席曾經評價自己‘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所以這部電影也全方位地展現毛澤東的性格,包括他有趣的一面,特別是他和賀子珍的關系,通過幾場戲的精彩呈現,相信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看點三:形似神似哪個重要,導演點評青年毛澤東扮演者
以往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偉人的形象總是追求極致的形似。導演譚曉明透露在毛澤東外形塑造上的細節,比如為尊重史實保留了較長的發型,但也為主席增加了那個時期還并沒有的痣,“主要是這顆痣太具有標志性了,如果沒有恐怕觀眾會不認,他們會覺得演得不像”。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影視作品在偉人的塑造上,形似越來越淡化。“可能年紀大一點的觀眾對朱毛的形似要求比較高,但更多的觀眾看重的是神似。”譚曉明認為“人們所謂的像不像,不是像不像歷史上那個真實的人物,而是來源于特型演員的塑造,這里面涉及社會心理學的內容,比如大家會公認古月扮演的毛澤東很像,而提起中年毛澤東,會覺得就應該是唐國強那樣,其實這只是毛澤東的特型演員留給觀眾的印象。”
拍攝《古田會議》時,譚曉明沒有要求過多力求形似的特效化妝,而是轉向對內在的挖掘,“毛澤東是一個太立體太豐富性格的人物,如果太過于重視形式,性格就會被淹沒了,所以還是應該專注于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的塑造,這樣觀眾才會對領袖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體悟。”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對青年毛澤東的精彩詮釋,譚曉明也和劇組的主創對此進行過細致的研究,“劉燁、黃海冰等人都演過青年毛澤東,而且每個人都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氣質,劉燁氣質更硬,演出了毛澤東的霸氣,而黃海冰更文氣,更有知識分子味道,身上書卷氣比較重,至于許鉑岑,他更能展現毛澤東智慧而風趣的一面。沒有說誰最適合演青年毛澤東,他們都很好地詮釋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側面。我們希望大家看完《古田會議》,會看到青年毛澤東既是堅定、目光卓越的偉大政治家,又是一個幽默、有情趣、重情重義的活生生的人。這對影視作品中塑造真實立體的毛澤東青年形象,也是一種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