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制度改革兩大因素催化
從1994年“兩江模式”試點新型醫保制度以來,我國的醫保制度改革經歷了風風雨雨的20年。這20年中,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當今中國已經構筑起全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疾病醫療保障網絡。但是,隨著醫保覆蓋率的提高以及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我國各地醫保經辦機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醫保資金壓力。于是,新的醫保管理和支付方法,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出現,醫保控費的形式也日益多樣。
醫院以往對醫保基金的管理態度相對被動,隨著《全國醫院醫療保險服務規范》(下稱《規范》)于近日落地,過去迫于醫保管理部門的要求而控費的醫院,將很快積極主動并且迅速地轉變態度,主動進行醫保控費。
《規范》首次明確地將醫保管理提高到醫院行政管理的高度,要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成立由院領導負責的醫療保險管理委員會,建立健全醫療保險管理體系,形成醫院、主管部門、科室三級醫療保險管理網絡;同時,設立與醫療保險管理任務相適應、與本單位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平行、獨立的醫療保險管理部門。《規范》強調,對于醫保費用管理和醫保基金的使用,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之上,倡導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及合理收費。
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姚宏此前指出,醫療保險的“好日子”已經結束。隨著全民醫保目標的逐步實現,大規模、粗放式的擴面已無空間,基金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但醫保基金支出持續增加。這要求醫保基金管理推進內涵式建設和發展。
國家層面指令醫院主動控費的緊迫性在于醫保基金吃緊。知情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保基金吃緊主要在于醫保群體的擴大和資金管理漏洞。“按照目前1.3萬億元的醫保基金規模計算,每年被浪費掉的金額為2000—3000億元,比例在20%左右。”
除了要求醫院主動控費外,國家層面近來數次力推商業健康險的發展,亦折射了醫保基金不容樂觀的現狀。8月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發展多樣化健康保險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大力開發各類醫療、疾病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并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
8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助力醫改、提高群眾醫療保障水平。會議確定,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入競爭機制,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各類醫療保險經辦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成為商業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
目前我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