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賬結合”模式下,如何確保養老保險的財務可持續性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人員魏吉漳精算發現,若將隱性債務定義為精算應計負債減去社會統籌賬戶基金余額,截至末,我國養老金隱性債務高達83萬億,并將在未來的現金收支中逐漸顯現在財務缺口上。專家的這一精算,無疑再一次讓已經退休或未來退休的人員陷入恐慌之中。
近年來,養老金“缺口”的說法不絕于耳。這種說法,主要來自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有中銀專家稱,在中國養老金缺口為16.48萬億元,為18.3萬億元,2033年將達到68.2萬億元;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去年12月12日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示,有19個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放心保)基金當期“收不抵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缺口擴大了約240億元;美國最近一個報道數據稱,到203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6.82萬億人民幣……有機構和專家甚至危言聳聽地說,“如不采取有效解決措施,收不抵支情況將愈演愈烈,一些地方財政很有可能面臨崩潰的危機”。
然而,作為養老金主管部門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供的信息卻并非想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們那么悲觀。今年2月26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就養老金資金缺口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提供數據說,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結余4000多億元,當期收支平衡且有結余,沒有缺口。他還指出,對養老問題的預判和預測,是對遠期負責的表現,“但是拿它來嚇唬老百姓我覺得就不恰當了”。
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這些預判和預測,出發點應該是好的,按照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的說法是“對遠期負責”的表現,但其負作用卻非常明顯,即在社會上引起了思想混亂,產生了普遍的焦慮甚至恐慌情緒。許多人擔心,將來養老金能不能按時足額發放,擔心因為缺口國家會強制推遲退休年齡,擔心政府不再養老而讓自己賣房“以房養老”,等等。
其實,對養老金未來支付能力的分析和長期預測,是一個非常宏觀和專業的問題,它要分析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要分析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然后作出財務上的精算。而時下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預測,其實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在研究討論“缺口”問題。例如,中銀所說的18.3萬億缺口,實際上是指以現有給付水平、未來數十年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金收支缺口的貼現值;世界銀行保守評估1.9萬億元的缺口,主要是指政府對老職工的負債;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人員魏吉漳。是運用一般精算準則及精算模型測算出來的,專業性太強。人社部所言的“沒有缺口”,是指占用個人賬戶的前提下,養老金當期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現在有一種怪現象,一些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為了標新立異,顯示自己的水平,常常在經濟、社會、民生等重大問題上,發表并不嚴謹科學的研究成果或看法,將主管部門置于被動尷尬地位,在養老基金究竟是結余還是存在“缺口”問題上就是如此。因此,從避免思想混亂、保持社會穩定需要出發,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需要提供給主管部門,由養老金主管部門向社會統一公布相關信息,即用一個聲音來說話,專家別“制造”養老金缺口,引起民眾的恐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