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寧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與計劃安排的報告
一、2015年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對復雜嚴峻的新形勢,全區上下主動作為、創新實干、頑強拼搏,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二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及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一)主要指標預計完成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5億元,增長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0億元,增長5.5%;
??服務業投入完成287億元,增長5.6%;
??工業投入完成73.1億元,增長5%;
??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8%;
??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228.7億元,增長8%;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4.8億元,增長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0億元,增長10.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500元,增長8.5%;
??進出口總額完成32億美元,增長2.86%。
(二)2015年工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次產業比重達到1.3:30.7:68。黃天蕩蟹業生態示范園一期工程順利推進,2個部級水稻高產增效創建萬畝示范片項目成功申報,小麥、水稻總產分別達445萬公斤、1116萬公斤;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097億元、增長7.2%,亞瑪頓光電玻璃四期、智臨電氣預裝式智能變電站項目等7個“十大產業鏈”項目強勢推進,完成投資10.5億元,培育“新三板”上市企業7家;實現服務業營業收入2120億元,增長15.2%,服務業增加值432億元、增長9.96%。常州市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獲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聶爾電子、吉春物流等10家企業完成主輔分離,普洛斯、中村物流中心等服務業項目得到全力推進;通過與人才金港江蘇有限公司等人力資源企業的深度合作,江蘇常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初具規模。大力實施“名校優才引進計劃”,成功引進各類緊缺人才4400名,其中引進高層次人才180名。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第七批領軍人才引進工作,成功簽約引進領軍型創業人才團隊18個,實現注冊落戶項目8個。常州制藥廠成功獲批成為我區首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區新動力創業中心獲批成為“江蘇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二是重點項目推進有力。2015年,列入市重點項目10個,預計完成投資17.4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0%,其中大娘水餃冷鏈物流、強力先端固化材料等6個新建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列入區重點項目共97個,2015年計劃投資110.6億元,預計全年完成115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4%,其中新建項目60個,計劃投資43.02億元,預計全年完成投資39.6億元;續建項目37個,計劃投資67.58億元,預計全年完成投資75.4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11.6%。
三是改革開放扎實推進。區劃調整圓滿完成,鄭陸鎮順利劃入天寧區。涉及衛生、計生、工商、質監等部門的政府機構改革調整到位。政務服務中心正式運行,累計承接省、市下放權力94項,取消合并事項229項,“三證合一、一照一碼”順利推行。全年實際到賬外資6581萬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32億美元,成功引進總投資超千萬美元外資項目3個。亞瑪頓超薄雙玻光伏建筑一體化組件及配套產品項目順利在迪拜實施。
四是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全面完成“9313”環境綜合整治,池家塘、周家巷等18個城郊結合部、火車站南北廣場、和平北路等區域環境面貌顯著提升。軌道交通1號線8個站點的建設施工路段管理規范有序,極大地緩解了施工對沿線市容及交通的影響。對竹林東路、北環新村等區域的專項整治收到成效。全市首個棚改項目二五三廠片區征收工作接近尾聲,新豐苑三期與青龍苑七期棚戶區改造安置房開工建設。當年新開征收的惲代英住地、光華路改擴建工程等5個項目已經完成,結轉實施的運河南岸及周邊地塊、茹家塘及方田村地塊等6個項目已經全部結束,累計征收面積57萬多平方米。
五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橫塘河濕地公園示范區、鳳凰公園建成開放,9個生態綠城自建項目全面完成。制定并發布《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的實施方案》等方案,全區PM2.5平均濃度較2013年基準值下降18.7%。浦前老街、康家塘、章家村等6個易淹易澇地區得到整治提升。茶山勤豐和鄭陸焦溪、梧崗通過“江蘇省生態村”驗收,舜南村、舜北村、寧河村、黃天蕩村等6個村的農村環境取得明顯改善。青龍實驗小學創成省級“綠色學校”。
六是民生民本保障到位。預計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200元。全年實現新增就業1700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1420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3179人,扶持創業121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均凈增2800人,全面實現鄭陸鎮5.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并軌。二十四中天寧分校、博愛小學、鄭陸鎮中小學等學校建成投用,局前街小學、朝陽橋小學等新建改建工程全面啟動,區老年大學創成江蘇省示范老年大學。全省首批“國家健康促進區”建設試點項目啟動實施,創成“江蘇省婦幼健康優質服務示范工程”。區圖書館完成建設,區文化館提升優化,“樂動天寧”形成品牌,創成“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
與此同時,審計、民防、雙擁、人民武裝、民族宗教、僑臺事務協調發展,保密、檔案、工會、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共青團、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在服務經濟社會轉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不足,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投資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經濟增長新動力尚未有效形成;要素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存,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企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經濟增速放緩和企業困難對財政、就業等的影響逐步顯現,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在征地拆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等等。
各位代表,2015年平穩收官,為我區“十二五”發展畫上了圓滿句號。在回首“十二五”的同時,區委、區政府堅持著眼當前、謀劃長遠,組織開展了“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全面提出了我區在“十三五”期間發展的定位、目標和主要任務。“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圍繞“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天寧”總目標,堅持“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綠色發展、開放合作、民生共享”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改革創新、城鄉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加快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品質新天寧。
二、工作計劃
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至關重要。今年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計劃的總體要求是:圍繞“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天寧”總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推動產城融合,堅持綠色發展,加大開放合作,促進民生共享,堅定推進新常態下全區經濟的高質高效發展,拓展產業發展空間,謀求突破重大項目,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快建設“強富美高”品質新天寧。
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
??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9%;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
??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5.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2%;
??進出口總額達到32億美元。
圍繞上述目標,著重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和要求,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堅持項目引領,加快項目建設
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主方向,全力推進10個市重點項目、68個區重點項目,確保重點項目投資全年不少于83億元。列入市重點的航天科技體驗中心、錦園生態養老中心等項目確保完成全年投資任務,新建項目確保上半年開工率達到80%;列入區重點的江海化工研發中心大樓、華利達服裝設計研發中心等35個新建項目,力爭全年開工率達100%;黑牡丹天寧科技園、普寧倉儲物流項目等33個續建項目,確保全年項目竣工投產率達50%。圍繞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方向,把握健康養老、金融商務、云大物移、新興產業等重點方向,突出金融商務區、兩大新城、火車站南北廣場等重點區域進行招商引資,加緊康養商學院、德邦物流、互聯網科貸公司等項目落地。提升項目綜合服務水平,實施“網上審批、資源共享”等特色服務,加快產業項目、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等儲備項目的轉化,促進在談項目早簽約、新建項目早開工、在建項目早竣工,力爭年內超30億元或3億美元重大項目取得突破。
(二)堅持產業立區,加快轉型升級
做強提升服務業。積極推動金融商務區建設,完成園區道路框架工程,啟動金融廣場一期項目建設和中心公園前期工作,力促上海金融谷等項目簽約落戶,爭取啟動江南銀行、投資集團等重點樓宇項目。全力推進常州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引進建設一批醫養結合機構項目,打造健康養老服務產業鏈。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依托新動力、恒生科技園、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專題園區,打造市級互聯網平臺集聚區,啟動建設常州檢驗檢測產業園。大力發展樓宇經濟,提升九洲新世界、萬都廣場等新建城市綜合體入駐率,引導富邦廣場等重點樓宇業態轉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常藥物流、中通物流等項目建設,推動高速道口物流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產業,加快整合推進5A級天寧風景名勝區創建,依托牟家生態園、雙豐現代農業產業園、焦溪古村、舜山舜河等資源發展旅游休閑與體驗互動相結合的現代觀光農業。全年實現服務業營業收入239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3億元。
做精發展制造業。全力打造“天寧智造”,加快產業補鏈強鏈,實施集盛星泰智能電網超級電容器、凱特工業用機器人等產業鏈項目;深化“三位一體”戰略,鼓勵四藥、恒豐銅材等骨干企業加大設備購置投入,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快推進亞瑪頓、黑牡丹等企業“機器換人”項目;推進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項目認定,鼓勵江蘇上能、明杰模具等企業加快自主研發;加緊“兩化融合”,引導武進不銹、旭榮針織等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響應“互聯網+”發展戰略,鼓勵東奧服裝、艾貝服飾等企業借助互聯網打響品牌、拓展市場。加快推進企業重組和資源優化,有序淘汰化工、印染、建材等行業的落后產能。
做優發展新農業。推進水稻萬畝示范片、高效設施等農業項目,年內新增高標準農田500畝;提升特色農業,建設蜜梨、葡萄、螃蟹、“二花臉”四大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省、市級龍頭企業各1家;壯大品牌農業,擴大“常溪”蜜梨、“金爪玉臍”清水蟹等品牌影響,新增無公害產品1只。
(三)堅持創新驅動,加緊深化改革
加快鄭陸“擴權強鎮”步伐,進一步向開發區簡政放權。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對接市級不動產平臺,有序推動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深化弘輝公司國企制度改革,加快鄭陸國有公司整合工作,全力推動國有平臺公司實體化、市場化運作。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探索PPP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市政公用、節能環保、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全年新增民營企業2050家、個體工商戶6000戶,力爭武進不銹、驃馬智能主板上市,華東石油、納圖電氣等6家企業“新三板”掛牌,完成股改企業5家。
開展產學研合作,爭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高新技術產品30只,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95億元。增強品牌競爭力,新創馳名、著名商標3件,省名牌產品1只。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恒生科技園啟動二期建設,武澄工業園力爭年內啟動二期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黑牡丹科技園新引進企業10家、實現銷售3億元,新能源材料科技園實現產值35億元、智能電力科技園實現產值48億元。推動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共同參與。深化“龍城英才計劃”,引進領軍型人才項目15個。
(四)堅持綠色發展,加大生態建設
積極推進生態源保護建設,加快郊野公園、通濟河、后塘河、蘭和化工廠等地塊配套綠地建設,建成開放橫塘河濕地公園,啟動建設寺墩遺址公園、焦溪古村項目,打造老運河沿岸生態綠廊。推進綠色企業、綠色社區(村)、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等生態創建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
加大對工業、生活及農業污染整治力度。優化完善化工行業規劃布局,加快實施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工程。加強對企業顆粒物排放監管,確保穩定達到行業標準及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陽光龍庭三期等8個小區的污水接管工程,底前,全部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型造紙、制革、印染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堅決切斷各類土壤污染源,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控以及土壤修復工程。積極落實總量減排工作,制定年度減排計劃,對減排重點企業進行全過程考核。
(五)堅持產城融合,推動城鄉發展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光華路西段、采菱支路及軌道交通站點建設,加密完善城市路網建設,啟動鳳凰島環路、雕莊路等基礎設施道路建設,加快實施新堂路、北塘河路延伸工程。按照全市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全方位拓展交通骨架,全力推進工業大道東延、大明路、新堂路、舜山路西延、舜賢路西延工程,盡快打通鄭陸與中心城區、常州經開區、江陰的快速主通道,加快鄭陸鎮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
加大舊城改造力度,積極爭取實施如下25個地塊征收項目:雕莊街道長田埂改造、梅家村改造、茹家塘改造、西頭村改造、馬家塘改造、張家塘地塊改造、周家頭地塊改造、下莊路改造、興達運輸地塊改造、金屬城停車場、顧家塘地塊、山峰化工地塊;青龍街道丁莫村地塊改造、洪豐東村地塊改造;茶山街道蔡家村、朝陽一村、張太雷舊居保護、高成天鵝湖南側地塊;紅梅街道衛星村委楊板村地塊、新堂花園永寧苑地塊;天寧街道火車站南廣場地塊、老東門片區、南港碼頭周邊地塊;蘭陵街道中吳大道北側地塊、清涼寺周邊地塊,確保全年完成征收60萬平方米。
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做好鄭陸鎮施家巷村委施家巷村、河南村、河西村、黃天蕩村委白洋橋、青龍街道常青村委徐家村、俞家塘、茶山街道麗華村委石柱頭村、王家村等8個城郊結合部、城中村綜合整治。推進鄭陸石堰、橫溝、豐北、青松、羌家、和平等6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茶山東周村、紅梅董頭村等洼地除澇工程,力推新運河雕莊段堤防加高工程建設,重點解決紅梅新村、竹林東路等歷史遺留問題。
(六)堅持民生共享,促進社會和諧
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辦好民生實事,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區人代會確定的教育惠民、住房保障、環境改善、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10項惠民實事工程。實施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和現代化學校建設,推進正衡中學天寧分校、二實小(青龍校區)、東坡小學北校區(朝陽橋小學過渡點)、麗華三小綜合樓、麗華二幼、弘陽廣場配套幼兒園、鄭陸初級中學、鄭陸中心小學新建移建改造工程。
強化社會治理聯動平臺的運行管理,實施社區服務提優工程,推動新一輪社區用房功能升級,確保通過“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驗收評估。推動城市管理“網格化”與“大聯動”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大調解網絡建設,合理處置群體性事件。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抓好安全生產,確保矛盾糾紛調解率100%、調解成功率98%以上,法治建設滿意度和公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和產業專家組論證機制,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創新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加強法治教育培訓,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化政務公開,提高信息公開規范化、專業化、法制化水平。堅持群眾路線,深化“三嚴三實”,持之以恒反“四風”,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懲防并舉、標本兼治,營造風清氣正、崇廉尚實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