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十八屆五中全會
“學習筆記”按:
在治國理政的思路中,創新發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詞。自十八大以來,在的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可見其受重視程度。創新,已經成為新的發展理念,指導著中國發展的進程方向,成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第一動力。關于“創新發展”,都說了什么?賦予了哪些新的內涵?下面就隨“學習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一、創新:民族內涵與戰略全局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1月6日,*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
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015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偨Y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2015年11月15日,《創新增長路徑,共享發展成果》
【“學習筆記”批注】
縱向看,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創新;橫向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題、世界潮流、世界趨勢,誰都知道創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樣定位,卻見仁見智。
創新居于什么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創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嶄新概括,具有重大意義: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發展根本的深刻體認,在我國幾千年治國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在發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如此極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訂未來五年發展規劃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極為少見的。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發展動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8月18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
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
??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
【“學習筆記”批注】
算過這樣一筆賬: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答案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創新驅動戰略,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旨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開拓廣闊空間,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總體良性可持續發展。
三、科技創新:基礎與牛鼻子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5月24日,在上?疾煺{研時表示
有人認為,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結果是在實際工作中對科技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種想法和做法必須糾正。我國科技如何趕超國際先進水平?要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學習筆記”批注】
近代以來,世界經歷了數次科技革命,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業重心從英國轉到德國、再到美國,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實質上是科技創新能力強弱的轉換。明清時期的中國落后,重要原因就是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F在,世界范圍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在一些科技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科技創新的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創新發展理念的實施。
在創新發展的內涵中,科技創新提出的時間最久,受到最多的重視,無論何時,科技創新始終是基礎。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淘汰落后產能,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讓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背后都是科技創新在支撐。我們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社會要有危機意識但不必妄自菲薄,方能充分激發中國社會科技創新的能力與潛力。
四、創新與改革:生命力與大環境
“要從健全國家創新體系、提高全社會創新能力的高度,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把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讓它們更好為科技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
??10月27日,在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六次會議強調
“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12月14日,在江蘇調研考察時強調
【“學習筆記”批注】
如果把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利于培育創新沃土,更利于讓創新活力迸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就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一直以來,有關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日臻完善,圍繞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蹄疾步穩。
創新發展需要實踐平臺與環境保障,制度創新作為創新發展內容之一,同時也承擔著落實和鞏固創新發展成果的重要使命。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制度創新一直如影隨形,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理論、制度創新可以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可以讓每個有創業意愿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群眾中蔚然成風。
五、萬眾創新:全社會&各領域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8月18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
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
要堅定不移走軍民融合式創新之路,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事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使軍事創新得到強力支持和持續推動。
??8月29日,在*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
??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
??2015年12月25日,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講話
【“學習筆記”批注】
在創新發展的完整內涵中,理論創新提供“腦動力”,制度創新提供“原動力”,科技創新提供“主動力”,文化創新提供“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發展滲透到經濟社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要依靠上下同心和全社會一起努力。
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就意味著以人才為支撐,構建全民參與、全民推動的宏偉事業,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習慣。宣傳工作、軍隊工作、文藝工作、新聞工作,除卻器物層面,這些涉及制度與思想層面的領域也都需要創新發展的刺激,才能真正營造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結語:
梳理新中國60多年的脈絡,從“向科技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創新發展理念”……創新始終是發展的關鍵詞,從前期著重強調科技創新,到與深化改革相連的體制機制創新,再到如今上升到指導理念的創新發展,這是以*同志為黨中央順應歷史大潮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不斷提升的體現。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也期待著,在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勤勞勇敢而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民,以創新之楫,奮發展之舟,持續在改革開放中釋放更多的動能與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