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沈陽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解讀

思而思學網

沈陽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沈陽市人民政府市長潘利國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文內容,歡迎閱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和“十二五”時期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和經濟下行壓力,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下,市政府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把握發展趨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拼搏進取,攻堅克難,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

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280億元,比上年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50億元,下降1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06.2億元,下降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885億元,增長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664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98元,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8%。

  (一)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堅持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綜合施策、主動作為,經濟發展動力逐步轉換,政策效力進一步顯現。

大力培育發展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立中科院智能制造及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組建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批并建設,新增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科儀泵閥項目通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驗收,沈鼓集團研發出國內首臺10萬立方米空分壓縮機組,國內首款銳翔電動輕型飛機批量生產,機床集團i5系列智能機床銷量增長1.5倍,沈陽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科技服務業試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865億元,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產業創新,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優勢,出臺《沈陽市優先培育新興業態指導意見》,加大專業部門抓產業力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新型服務業態蓬勃發展。

充分挖掘增長潛力。注重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全市開復工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401個、完成投資3603.2億元,27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643.2億元,255個政府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24.2億元。積極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向社會公布89個PPP項目,總投資1653億元,65個重點項目實現對接,華夏幸福公司投資64億元整體開發建設沈水生態創新科技城,大辛垃圾焚燒發電等5個項目成為國家示范項目,非公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84%。注重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制定促進旅游、會展、養老、文化、住房等消費政策措施,積極培育新增長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注重發揮出口促進作用,積極建設外貿出口通道和平臺,成立“走出去”企業合作聯盟,實施東北區域通關一體化,全市出口總額70億美元。經濟要素指標平穩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7%,貨運總量增長5.9%;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2%。

積極發揮政策效力。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和穩增長各項政策措施,“三爭取”工作成效顯著,爭取到國家和省重大項目153個、政策46項、專項資金總額439.5億元,中德裝備園成為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裝備制造業對德合作園區。深入開展“雙進雙解”活動,幫扶企業1765家、重點項目320個。停止收取建設工程的安措費、社保費等,減輕企業負擔26.6億元。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意見和75條政策措施,與瀚華金控合作設立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基金和債權基金。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市新登記公司2.6萬戶,增長13.5%,我市成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開展“*”專家沈陽行等活動,吸引了一批創業創新人才

  (二)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把提高質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著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工業結構加快調整。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定《沈陽“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實施制造業智能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千名企業家進行智能制造專題培訓,100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智能改造升級,首批20戶示范企業已完成咨詢診斷和解決方案編制,機床集團、東軟集團改造項目成為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沈鼓集團、特變電工等骨干企業高端產品產值占60%以上。實施優勢企業倍增計劃,制定我市優質產品和促進企業間相互配套支持政策,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裝備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淘汰壓縮了落后過剩產能。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智能制造、航空裝備、生物制藥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50個重點培育項目加快推進。東軟醫療、諾康生物、芯源微電子等企業產值增長10%以上。以新松為龍頭的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業務收入實現55億元,增長30%。

服務業提質增效。深入實施服務業發展四年行動計劃,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54.2%。渣打銀行、友利銀行等20家區域金融總部在沈設立。三生制藥、桃李面包等18家企業上市、掛牌,新增貸款突破1300億元,金融業增加值增長22.8%。出臺促進會展業發展實施方案,成功舉辦中國綠公司年會、制博會暨機器人展覽會、東北文博會、智慧產業博覽會、法庫國際飛行大會等大型會展活動,會展交易額增長7.9%。工業企業分立生產性服務企業170戶。積極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沈陽成為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城市,全年接待游客增長11%,旅游總收入增長14.6%。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商貿物流、電子商務、電信服務、快遞業發展迅速,限額以上企業網上零售額增長50%。我市成為國家綜合運輸服務示范市,和平區成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區,永安新城電子商務產業園成為國家級示范基地。出臺房地產扶持政策,商品房銷售1640.5萬平方米,增長13.1%,其中外地人購房占45.6%,二手房銷售面積增長44.7%,房地產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66.8萬畝,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遼中縣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法庫縣成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持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蒲河生態經濟帶93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94億元,沈康現代農業示范帶32個農業科技園和10個休閑農業園區加快建設,環城都市農業產業帶建成38個休閑采摘園、形成4條精品旅游線路,“三帶”建設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三)改革開放扎實推進

堅持以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導向,下大氣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通過積極努力,沈陽成為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之一。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累計取消、下放行政職權1089項,政府權責清單向社會公布,精簡行政職權61.7%。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要件2047個,削減31.5%;將基本建設審批環節由31個減少到17個,壓縮45.2%。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機床集團、副食集團成功與社會資本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北方重工與中建材實現戰略重組。統籌城鄉改革取得新成果,于洪區成為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地區,新民市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康平縣被列為國家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縣。優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驗深入推進,中興通訊金融研究院在沈設立,東北首家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掛牌運營,全市金融及服務機構達745家,金融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投融資及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設立規模100億元的振興發展基金,財政資金杠桿和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加大對境內外重點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全年引進內資867億元,利用外資11億美元。中德裝備園與德國工業4.0聯盟全面合作,西門子、詩道芬等德國企業積極參與我市產業發展、制造業轉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德合作邁入新階段。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我市企業在印度、烏干達、白俄羅斯等國家建立項目基地,北方重工、聯立銅業分別在境外拿到6億美元和8億美元項目大單,“沈滿歐”班列開辟了對外經貿合作新通道,全市新簽對外投資協議額、承包工程合同額分別為5.7億美元和17.57億美元。成功舉辦德國企業沈陽行暨中德智能制造創新論壇、“韓國周”等大型經貿活動,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區域協同發展實現新提升。加強與沈陽經濟區各城市聯動發展,在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產業發展、共同市場等方面對接合作,成立沈陽經濟區旅游企業聯盟、文化產業一體化聯盟和城市商業銀行聯盟,“乘車易”在沈陽經濟區范圍內啟用,沈撫同城化取得新進展。

(四)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展開

遵循惠民、興業、善政原則,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城市化融合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智慧城市建設總體布局基本完成。編制完成沈陽市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智慧產業發展規劃和智慧沈陽建設實施方案。組建大數據管理局和運營公司,創建東北大數據產業聯盟、智慧城市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和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大數據創新展示館正式揭牌,設立大數據產業投資基金,管理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初步形成。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注重發揮東網超云平臺作用,依托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加快寬帶城市、光網城市建設,主城區光纖網絡覆蓋率達到99.3%,4G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99%,智能WiFi網絡熱點覆蓋按計劃推進,大數據采集、加工、利用、共享統一平臺啟動建設。

智慧城市重點工程加快實施。啟動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區等11項重點工程。依托96123和“沈陽新社區”等網絡服務平臺,構建了三級市民智能服務網絡。“我的沈陽”智能門戶和“行車易”、“停車易”、“乘車易”、“就業通”等上線運行,中街智慧商圈、西塔智慧街和東中街智慧云街投入應用,首家“云醫院”啟動運營,300所中小學建成數字校園。加速培育智慧產業,阿里、百度、中興、浪潮、軟通動力等互聯網龍頭企業項目紛紛落地。全市統一協同辦公平臺和網上并聯審批平臺正式運行,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五)城市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城鄉環境治理,全年完成城建投資300億元,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暢通工程加快建設。地鐵4號線、南北快速干道、五愛立交橋開工建設,地鐵9號、10號和2號線北延長線工程進展順利,二環快速路(二期)、迎賓路高架橋、東陵路高架橋建成通車,沈陽北站北廣場、沈陽南站等一批城市重點交通工程、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創建“公交都市”,新建停車場(站)16處,增加新能源公交車500輛,新開調整公交線路38條,公交出行率提高到43%。加快城際交通發展,京沈客專建設積極推進,沈丹高鐵、沈康高速三期建成通車,城市交通體系不斷完善。

藍天工程扎實推進。開展9家火電企業和240臺套燃煤鍋爐脫硫、脫硝、除塵改造,120臺燃煤鍋爐實現清潔能源替代,拆除供熱鍋爐270臺。綜合整治揚塵污染,城區主干道機械化作業比重、工地圍檔設置比率大幅提高。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淘汰黃標車3.4萬臺,新增加氣站25座。加強秸稈焚燒治理和管控,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5%。加快污染企業關停和搬遷改造,節能減排各項目標全面完成。

綠化提升行動穩步實施。制定實施綠化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按照“身邊有綠、出門見綠”目標,開展城市出口路、重要街路、公園景觀提升及小區綠化工程,完成舍利塔碑林公園和萬泉、仙女湖等10處公園改造,實施5條出口路景觀提升、50塊節點綠地綠化、389條街路行道樹補植,新增17條綠籬街路、8條特色花街,全市植樹造林26.1萬畝,城鄉綠化水平不斷提高。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