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打雞血式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是洗腦,是強行灌輸企業的價值觀和“成功學”。可你有發現你也被你公司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洗腦了嗎?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就連街邊的理發店、餐館、房屋中介每天都會定時組織員工在店鋪門口跳舞、喊口號、拍手,這也算一種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大家都知道這種打雞血式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是洗腦,是強行灌輸企業的價值觀和“成功學”,沒有人文關懷,是反人類。可當你大言不慚的時候,你有發現你也被你公司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洗腦了嗎?
我從外企,私企,到國企,轉戰多年發現:外企和一些新興互聯網企業的企業文化發展戰略,就是一部精確完整的洗腦手冊,它把你洗成了一個不斷挖掘自己極限潛能給公司賣命的人,而且還潛移默化地給你培養了一種自我優越感、滿足感的假象。
舉個例子:一個土鱉公司,一個月只給你開5000塊錢,但是這個土鱉公司的寫字樓設在了CBD,郵件文件夾雜了一些英文,會有一臺咖啡機(老板在國外大學留學時帶回國的),公司里有一些時尚達人,經常組織KTV,工作快節奏。然后你的優越感比月薪2萬元的程序員要強。這就是垃圾企業文化發展戰略給你洗腦造成的假象。
比如小小的時尚編輯、旅游編輯,雖然月薪不到一萬,但是優越感爆棚,仿佛躋身上層白領。雖然每天從郊區坐著地鐵,擠一身臭汗奔赴CBD,但是精神面貌像打了雞血一樣,給人一種仿佛明天就能買寶馬的感覺。
這是自我洗腦+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洗腦+行業特性的多重結果。不是有那么一句話么?時尚編輯就是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卻設計生活。尾巴還翹得很高,看不起這個那個的,程序猿寫一行代碼賺的錢頂她一個月工資了。
這些老板們往往都是剛剛拿著爹媽賣土豆子的錢出國念個大學瀟灑了幾年,弄了個海龜的頭銜,簡歷基本全是編的,年輕有為,發表論文,精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整個洗剪吹的造型,把自己打扮成偶像派,自我吹捧,先把員工全弄成自己的粉絲,喜歡搞點個人崇拜。把公司包裝得跟歐美企業似的,嘴上動不動就什么硅谷文化,創新思想……其實干的都是人力外包的低端工作。
這類公司一般還都有個圖書角,里面全都是各種《職場行為規范》《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正能量》之類的熱銷洗腦書籍。打開一看,滿眼的正能量,心靈雞湯,勵志語錄……你以為這種書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嗎?是為了把你打造成一條更適合給公司賣命的狗!
除此之外,還熱衷于各種職場拓展,其實也教不了你什么玩意,就是像傳銷洗腦課一樣,把你拉到荒甸子上,帶你玩玩爬桿、背摔、鉆溝通、跳大橋,翻個什么畢業墻……讓你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感受到公司的關懷,翻個大墻,把你感動的淚流滿面,要死要活地發誓要回去效忠公司,其實目的就是把你打造成一個合格的機器。既然拓展訓練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可為啥不去馬爾代夫拓展去呢?天天往老破山溝子里鉆啥?
一個賣臭襪子,賣廣告的小破公司,業務流程卻弄的無比復雜。什么組織架構,工作流程,5s管理。老板不叫老板,叫總監。組長不叫組長叫Leader,滿屋子中國人,還全得起個洋名。前臺一般叫Hellen,人事叫Sophia,網管叫Martin,經理叫Andy,最能裝逼的叫Micheal,最二逼的叫Tom。
平時發一些電影票,咖啡卷,游泳票啥的,把你的錢包塞得滿滿的,去哪消費都掏出你那兩張皺巴巴的破消費卷,濃濃的優越感有沒有?其實仔細算算,劃拉劃拉加一起不到1萬塊錢,都趕不上一個工廠工人的季度獎金紅包。圣誕節也是搞得無比隆重,弄個大酒會,員工咬著牙拼命出把血,在淘寶買身禮服,全部衣著光鮮。
老板扎個領結,下面穿條背帶褲,梳個大背頭,開始講話。什么這個季度我們的銷售額完成了多少,誰誰成了銷售冠軍,我們又談下了小萌豆腐加工廠的大訂單,下面的員工都瘋了,咔咔鼓掌,手都拍腫了,腦不腦殘?端午節發個破粽子,中秋給塊過期的爛月餅。年底搞個抽獎大轉盤,弄兩個iPhone,iPad全內定給那幾個.
這類垃圾企業文化發展戰略是抓住了年輕人的虛榮心和愛享受的弱點。讓你滿足,讓你有優越感,可當你30歲之后發現,其實自己一直像沒頭蒼蠅似的忙忙碌碌,上升通道基本為0,領導干部不是空投過來的,就是老板的親戚關系戶。這時候你發現當初你嘲笑的那些程序員,跑工地搞土木建筑的不懂時尚,不懂享受生活的土鱉們,都首付買了房,都有了百八十萬的存款。而留給自己的是過度消耗的青春,幾件破職業套裝、禮服,幾個破咖啡杯,還有銀行里那可憐的存款。
對于公司,哥想說的是包子有陷不在褶上,有搞面子工程的錢,不如給員工多開點錢,好好做做產品。沒事兒總整這沒用的干什么玩意?對于個人,你要搞清楚你為什么來到這里工作?你的未來在哪?你可以拼死拼活地創一番自己的事業,也可以安安逸逸地在一家企業消磨青春,但是你始終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人洗腦了,天天還自我感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