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終歸是神話,企業和人并不能依其而幻想、存活。
上周末,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乳制品檢測報告結果顯示,蒙牛集團眉山公司的產品被檢測出黃曲霉毒素超標140%。而黃曲霉毒素M1是已知致癌物,具有很強的致癌性。三聚氰胺事件將食品安全推向社會和輿論風口浪尖,并“談奶色變”,而今可以說黃曲霉毒素徹頭徹尾地將蒙牛產品推向了深淵,從消費者心智中被剔除已成事實。
“作為人,何為正確?”——這是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堅守企業經營的信條之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偷工減料、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企業,何為操守?何為正確?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企業究竟丟失了什么?
實際上,回頭看看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精髓,我們應能找到答案。如《禮記?大學》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企業,治國平天下不敢妄想,但最起碼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就值得我們好好銘記、反思并運用。
所謂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所謂致知,就是獲得正確有益的知識;所謂誠意,就是使自己的思想誠懇、謙卑;所謂正心,就是端正心思,不作惡、不傷害別人;所謂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所謂齊家,就是整齊家政、業序。作為企業,作為企業人,在這樣一個浮躁喧嘩的時代,如果骨子里不能堅守這些最基本的操守和信念,相信沒有哪個企業、哪個人能走遠,更遑論百年品牌?!
幾年前,艾豐在總結和介紹企業文化時提出“人和、物和、利和、理和”,我覺得很有學習價值。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實現“人和”,“人和”才能增效,才能聚智,才能甘苦共擔,才能持續為社會和消費者創造價值。而“物和”就是對資源、對環境保持珍惜、敬畏,谷歌的文化是“不作惡”,稻盛和夫踐行“敬天愛人”,作為企業,只有在資源配置和環境和諧方面腳踏實地的珍惜一物一料,才能去談責任,這是前提。一切皆因為有了正心、秩序,企業才能達到“理和”,繼而獲得“利和”。
歷時18個月征集、醞釀與投票產生的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我認為在企業看來也值得借鑒和推行。亨達自2010年初開始進行的文化轉型和亨達中華傳統文化大講堂,走出去、引進來,逐漸在企業內部構建起優秀傳統文化的智庫進而分享、踐行,就是一種有益的繼承、創新、探索和轉型。完善待遇保障機制,把員工當家人;健全民主參與機制,視員工為主人;強化培訓機制,助員工成能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塑員工做賢人。企業文化、文化轉型,難在落地和持續,貴在執行。實際上,亨達27年來能夠得以持續發展,走到今天,本身也是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
企業軟實力最突出的核心是企業文化。一個擁有良好企業文化并能保持創新的企業才能生生不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海中才能獲得一席之地。雖然這樣的企業不一定能基業長青,但是必定能擁有比其他企業更多的持續經營力和品牌競爭力。
商業模式、贏利模式固然重要,但企業家自身的才華、能力、品質、胸懷更為珍貴,因為這些都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家的文化視野和戰略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