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細胞工程”,目的在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基層落地生根,使黨的每一個細胞都健康起來、每一個組織都堅強起來。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2017黨員四講四有剖析對照檢查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2017黨員四講四有剖析對照檢查材料】
在我國現階段,,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必經階段,黨員干部如果沒有確立這個共同理想,就會失去方向,而放棄現實理想信念,實現遠大理想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只有了解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現狀,認真探析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存在問題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路徑,才能幫助黨員干部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全面推進偉大事業的發展。
一、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員干部隊伍從總體上講是能夠高揚共產主義理想的風帆,堅定信念,并能夠努力為之不懈奮斗的。但是也要看到,黨所處的社會環境,肩負的歷史任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必然會對黨員干部產生影響,其中少數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現了的問題,有的還十分嚴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喪失理想信念
多數黨員干部政治思想積極,贊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指導思想,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的信心。但是一部分黨員干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一些人淡漠、動搖甚至喪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黨的忠誠意識有所動搖,而且逐漸弱化,喪失了理想信念,缺乏對建設有的信心。
認識渺茫論在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中存在,不能正確認識要把執行黨的現階段政策同堅持黨的最高理想統一起來的道理,誤認為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需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表現在行為上不能嚴格按照共產黨員條件要求自己,缺乏進取精神,缺乏原則立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好事不點頭,壞事不搖頭。
(二)為人民服務宗旨觀念淡化
多數黨員干部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能把集體利益放到優先位置,能為他人和集體犧牲個人利益,集體主義觀念比較強。有一部分黨員干部內心并不想失去個人利益,在不損害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兼顧集體利益。還有一部分黨員干部宗旨觀念淡薄,把黨的宗旨拋在腦后,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有的黨員干部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存在功利思想和為人民服務,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只追求個人利益而丟掉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淡化為人民服務觀念和服務意識。
(三)組織紀律渙散,黨員意識薄弱
多數黨員干部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但是一部分黨員干部組織紀律渙散,組織意識不強,長期不參加或極少參加組織生活,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嚴重,有的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黨員意識的強弱反映黨員的理想信念堅持與否,關系到對黨的先進性的認同感。有的黨員由于黨員意識淡化不能自覺地按照黨員條件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思想意志衰退,落伍僵化,不積極做群眾工作,脫離人民群眾。
(四)部分黨員干部道德缺失,缺乏號召力
多數黨員干部道德情操高尚,具有道德人格力量,但有部分黨員干部道德敗壞、腐化墮落和人格扭曲。一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深刻變革的時代,必然是一個呼喚和推崇高尚道德的時代。一個思想上、政治上保持先進性,具有真理力量的黨,必然是一個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人格力量的黨。必須看到,現在在干部隊伍中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現象。特別是在極少數黨員干部身上暴露出來的人格扭曲、道德敗壞、腐化墮落等問題,嚴重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
黨員的號召力、影響力、戰斗力減弱,黨員缺乏自覺自律。在有些部門、行業的管理包括黨內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制度、經濟手段,而像以往那種“黨叫干啥就干啥”的局面明顯弱化。黨員、干部隊伍以權謀私,違法亂紀、貪污腐化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問題其深層的思想根源在于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動搖、淡化。
二、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1、封建專制主義的慣性影響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徹底破除封建制度的影響。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多次指出,共產黨人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革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唯一宗旨。但是,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封建文化具有較為厚重的歷史慣性,至今在我國社會生活中仍然有著很深的影響。如:公共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少人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職級別來衡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一些黨員干部宗旨意識差,甚至為了升官發財不惜危害黨和國家的利益,加上社會普遍存在的敬官、畏官的社會心理,社會層面的監督不力,導致部分黨員干部在腐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理想信念越來越淡化。
2、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創傷和陰影
文化大革命是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過去那種在條件不成熟情況下為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所做的種種努力失敗之后,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陰影。部分人對共產主義的理想產生了懷疑,甚至個別人放棄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主張“活在當下”。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的,飄渺而不可實現的。文化大革命中長期那種計劃經濟下禁欲主義被壓制的個人物質欲望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被釋放,理想信念的放棄使得部分黨員干部陷入追求物質生活不能自拔。放棄了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3、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蘇聯模式的失敗,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
世界上第一個蘇聯已經解體,東歐一些也發生了巨變,世界遭到嚴重挫折,同時,馬克思主義所斷言的即將走向滅亡的資本主義經過一個時期的調整后重新獲得發展。在這種客觀情勢下,加上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刻意宣傳,“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的論調重又鼓噪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一些黨員干部不能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解決問題,不能正確分析判斷形勢,導致對、共產主義產生懷疑、動搖甚至悲觀失望。
(二)現實原因
1、黨員領導干部不注意理論學習,或者學習理論不夠深入,未能學以致用,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自己的實踐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一般說來,任何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憑空產生的,總是依賴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往往是一種觀點學說或者主張等。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一些黨員重視業務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輕視甚至蔑視政治理論的學習,不了解馬克思主義,或者滿足于一知半解,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掌握的不系統,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些黨員雖然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解,僅僅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知識去掌握,而不是當成行動的指南去運用,從而導致馬克思主義和日益豐富的實際相脫離,成為書齋里的馬克思主義和某些人點綴門面或者謀生的工具。
學習不深入,對理論沒有透徹的掌握,就不能深刻理解運動目前遭受的暫時挫折,學習不深入,就不能使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來指導自己的實踐,就不能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2、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導致治黨不嚴,黨建工作不力。
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和全國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對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以前那么重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曾經經歷全國性的整黨教育、“三講”教育、作風建設教育和先進性教育,但是僅靠階段性的教育是不夠的,往往是教育過了容易松弛,在一度時期放松了對黨員、干部的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世界觀的改造,致使部分黨員淡化了理想信念。
3、理論宣傳與現實反差比較大,宣傳手段單一,過于重視說教和正面教育。
一方面,理想信念宣傳手段過于單一,側重于傳統媒介,如報紙、電視、報告會等,而對新傳媒如互聯網、手機短信等的運用不夠,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理想信念的宣傳側重于說教,強調“理論灌輸”,缺乏理論創新。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宣傳的內容空泛,與日益豐富的現實之間存在不符的現象,側重于對革命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大公無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內容的宣傳上。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當然應該發揚光大,但這些要求是先進性的要求,不能作為一般性要求宣傳。過去由于誤解,我們把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個人利益價值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在發展的條件下,片面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價值,導致“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從而嚴重削弱理想信念宣傳的效果;由于我們過去對“什么是,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導致在理想信念的宣傳上存在著說理不徹底的現象,影響理想信念宣傳的效果。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因此,強化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必須在及時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新局面。
4、市場經濟對黨員理想信念的沖擊
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物質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法制近乎健全,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原則在法制缺失的背景下對領導干部的行為取向產生負面影響,如自由、等價交換。特別是一些掌握權力的領導干部,在監督缺乏的情況下,等價交換異化成一種權力的尋租行為,市場經濟的逐利性使各種思想無不打上利益的烙印,使部分領導干部為追求個人利益而進行權錢交易。面對利益和金錢的誘惑,其人生觀價值觀必然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們對理想信念的忽視。
5、黨內腐敗現在導致黨的形象和威信下降,使理想信念虛無弱化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領導干部腐敗的現象表明,被市場經濟扭曲的世俗化的價值觀已經影響了一部分人,這些人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官僚主義,腐化墮落。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是嚴重敗壞了黨的威信和形象,削弱了共產主義理想的號召力和正義性,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群眾對黨寄以很大的的希望和信任,腐敗現象使群眾對黨產生失望,對黨的前途產生疑惑進而懷疑共產主義理想能否實現。腐敗現象也讓一些正直的黨員對黨充滿憂慮,意志薄弱的黨員往往禁不住誘惑墜向腐敗的深淵,而堅持斗爭的黨員受到排斥打壓時往往產生絕望情緒,不愿與腐敗分子同流合污,憤而選擇放棄乃至退黨。因此腐敗問題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的惡劣影響是顯而易見。
三、解決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理論學習和理論創新
如前所述,很多黨員干部理念淡化是因為了理論學習,或者學得不精,未能學以致用,只有對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的理論體系有深刻的認識,并能運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領導干部才能認清目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實質,才能深刻理解目前中國快速發展正為實現共產主義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強理論學習,一方面,黨員干部自學很重要,倡導多讀書,讀好書,領導黨員要自覺的閱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還要重視研究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各級黨校、干部學院要加大干部的培訓力度,要把過去不是很清楚、困擾人們很久的問題說清講透,如什么是,怎樣建設、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等等,只有理論透徹、才能使人信服,進而產生信仰,理論清晰了,眼光遠了,眼界寬了,心胸就會開闊起來,信念就會足起來,理想信念就能堅定起來。
(二)理想信念教育與實現個人價值結合起來
過去極左思潮的年代,我們一度忽視黨員普遍人性的一面,對個人價值不夠尊重,那個年代塑造“高大全”式人物往往顯得不真實,虛偽,不可信,共產黨員也是一個具體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社會交往和關系,也需要養家糊口,共產黨員也離不開個人利益。因此,要把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與共產黨員的個人價值結合起來,保證有理想信念的人是個人價值實現最為充分的人,一個受到人尊重的人。
(三)以人為本,以情動人的理想信念教育
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根本上是主體與客體的價值互通與心靈融契過程,這就決定了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在具體方法上必須切入個體的心性世界,激發個體的心靈共鳴。在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是要像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的那樣,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拓寬了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視野。在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就是要尊重黨員的個體價值、做人尊嚴和人格完整,實施“人性化教育”,營造舒心環境,增強教育的“人情味”。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契合人的本性,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干部培訓的過程中增加適當的心理學的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四)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要創新
我們過去的理想信念與教育:以正面宣傳為主,進行灌輸。這種方法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遺責、法律懲罰、反面教育不失為是正面教育的一個很好補充,過去怕暴露黨和政府的腐敗陰暗面,怕影響形象和群眾承受能力不足,現在看來,敢于自揭其短也是一個心懷坦蕩的執政黨應有的胸懷,對于一些黨員干部道德敗壞、違法違紀的行為的嚴厲懲處,可以起到震攝人心、反面教材的作用。揭露可以促使一些理想信念動搖的黨員干部猛醒、反思,起到警戒人心、懲惡揚善、鞏固信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