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關于教育改革熱點解讀,兩會熱點解讀之教育改革提案
我在大學工作,從事礦業行業,所以更關心教育和環保問題。當前,我國依然處于一個高速的發展階段,教育問題、社會發展環境問題,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都需要在發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社會才能健康地向前發展,才能讓“中國夢”更快實現。
要用社會力量促教育,政府不能“大包大攬”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進步,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就是“蠻拼的”。但是圍繞教育的問題依舊不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例如,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像高校去行政化、開放自主招生等,但自設學位和農村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其中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在國家財務里如何給他們“切蛋糕”。
圖為姜耀東委員接受專訪
教育的問題不僅多,而且也很復雜,所以政府在推動教育改革上也應轉變思路。我們長期習慣于把教育的所有問題都讓政府來大包大攬,但由于財政有限,稍有疏漏、解決不好,就難免造成很多問題。因此,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思路有待轉變,應更多地引導社會力量來辦教育,考慮如何吸引社會力量投身教育事業的問題,并鼓勵、倡導發展民辦教育。只有這樣,教育的“國家隊”和“社會隊”才有機會融合在一起辦教育,我們國家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多少“禁令”才能管好教育?
教育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需在去行政化方面尋求突破。但如何進一步去行政化,如何進一步發揮大學本身的辦學積極性還有很多路要走。
行政化的教育是有局限性的。例如,教育部高招工作通知,包含了針對高招工作的26個“不準”,但這些“禁”能在長遠上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種種問題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不斷有一些新的、沒有想到、沒有規制到的問題,這是否需要明年就推48個“不準”,后年推56個“不準”?用這種方式管理學校顯然不是科學的方法。
因此,教育改革首先應該給學校更多空間和時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讓高校自己去規范。然后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去監督、檢查學校,給學校一個核心、原則和方向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規制教育。
此外,大學校長應該職業化。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校長的任職周期平均一屆不到五年,但有人統計美國大學校長的平均任期是14年,遠長于我國。而我認為,一個大學校長想把一個大學搞好,沒有十年八年時間是不會有起色的
高考改革可倒逼教育整體改革
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對的,由曾經單一的考試變為綜合衡量一個考生的素質,通過高考改革,不僅僅是看考試或者看成績,而是把平時成績和考生特長的成績都考慮進來。這樣可能會倒逼我們的中學教育、小學教育進行改革。因此,高考改革總的思路是對的,首先在上海和浙江實行,然后再逐步推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間,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問題。這要理性看待,有問題很自然,沒有問題才不自然,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時,政府不必管的太窄太細,可以讓大學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門負責去督促學校:一是看其有沒有失職,二看學校是否存在腐敗現象,三是看學校是否對每個考生的公平性做出了考量。我認為有這些大的原則就夠了。
“痛”的不只是教育
兩個現象需要從本質上挖掘。第一,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持續升溫。有人認為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是大學的教育問題,其實不是這樣。大學傳道、授業、解惑,但畢業后能否找到工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比如今年可能就會更嚴峻一些,經濟下滑,很多高耗能的工廠都關了,新興產業又沒起來,那畢業生就會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創業成功的也是少數,多數人都失敗了。因此把培養學生創業作為一個指標還是存在問題的。我們學校很重視對學生創業的培養,除了在專業教育之外,我們更強調通識教育。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習不成問題,尤其是思而學(MOOC,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出現以后。
第二,春節期間,一個博士生在他的返鄉筆記中描述鄉村的“知識的無力感”引發關注。有人認為是教育出了問題,有人認為是農村政策出了問題,我認為這些都是表面問題,根本問題是社會財富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如何能夠讓所有的年輕人,無論是“窮二代”還是“富二代”都有希望,讓每個人看到只要好好奮斗都能有前途,這樣社會才能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