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午,記者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登機前往青海玉樹。飛行兩個半小時,降落西寧機場。貨機、救護車、運輸車……不大的西寧機場顯得有些擁擠。“八一”標志的大型運輸機給機場增添了別樣的氣氛。
又見迷彩!在記者轉機前往玉樹的候機廳,滿是身穿迷彩服的士兵,體格壯實,膚色黝黑,神色疲倦。
“是去玉樹救援嗎?”記者問。
“玉樹已經有我們的戰友了,我們是在西寧機場負責救災物資的搬運。”戰士回答。
一個多小時后,記者轉乘的傷員運輸機降落在玉樹機場,遍地的迷彩讓人為之一振。
一個個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將一名受傷群眾或抬、或背、或抱地送上引擎轟鳴的飛機;又將飛機上卸下的各種救災物資或推、或扛、或提地送往一輛輛汽車……
“我們是15日凌晨2點趕到玉樹的,已經在結古鎮進行了兩天的生命救援。”一位叫趙彥軍的士兵對記者說。14日上午10點,地震發生后兩個小時左右,他所在的青海省軍區某步兵團便集結完畢,向玉樹進發。
“由于時間緊,我們每人只發了一點點面包、一瓶礦泉水就出發了。我們爭分奪秒,就想早一分鐘趕到災區施行救援。”小趙說,凌晨2點趕到結古鎮時,透過汽車的燈柱,震后的慘狀讓他們目不忍睹,大家不顧旅途勞累,立即投入到生命的大營救中。
“為了更有效營救,我們向老鄉了解哪座建筑下可能有生命跡象。到了下午2點,我們一個連就成功救出了10多個藏族同胞。”
小趙向記者回憶起第一次成功施救:“那是一個7歲的藏族男孩和他的外婆。我們都歡呼起來,有一種勝利的感覺……當救出的藏族同胞用大拇指向我們表示感謝,并且緊緊握住我們的手時,我們特別激動。”
兩天的生命營救之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來到了玉樹機場進行抗震物資的轉運和傷員的轉送。
“地震發生后,玉樹機場成為重要的生命線。”蘭州軍區某運輸部助理員李廣銀介紹,截至17日下午,他們搶運傷員約1500名,搶運救災物資逾500噸,并做了大量協助民航運輸安全保障的工作。
“15日到17日是傷員、救災物資密集到達的時間,玉樹機場開通了夜航,成為24小時機場,我們的官兵基本上沒有任何休息……”
走出機場,仍是迷彩??蘭州軍區323醫院醫療隊的帳篷醒目地扎營在機場外。
“我們15日早上趕到災區,首先在受災最重的結古鎮展開救治,當天處置了360多個傷員。今天早上,奉命到玉樹機場開設傷員空運救治醫療點,目前已護送1500名傷員。”蘭州軍區駐陜某分部衛生處處長魏敦宏介紹。
記者了解到,眼前的迷彩有著非凡的經歷:2008年5月,他們在汶川地震災區堅守三個月;2009年,又作為中國第九批赴剛果(金)維和醫療隊的成員在遙遠而艱苦的非洲執行神圣使命,為中國軍人贏得榮譽。
“我們這次來了60名隊員,其中44名參加過汶川救災醫療隊,10個去過剛果(金)維和。3月30日,10名隊員才從剛果(金)回來,正在休假,便接到命令趕赴玉樹。”
離開機場前往結古鎮,再見迷彩??我們乘坐的車是部隊的一輛越野吉普,開車的姓羅,是蘭州軍區駐金昌某部的一位士官。
“我們近3000名官兵經過20多個小時,驅車1400多公里,今天凌晨到達玉樹。路上我只睡了一個多小時。到玉樹后,我被分配來機場轉運救災物資。”
塵沙滾滾的路邊,滿是倒塌的民房,新搭的藍色帳篷。小羅的手機響了。
“哦,我已經到了玉樹,都挺好的,不累……”小羅聲音沙啞,眼睛滿是血絲。
1.請簡要概括趙彥軍所在部隊開展救援活動的過程。
2.新聞以小羅的語言和肖像描寫作為結尾,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3.請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以“生命的迷彩”為線索來組織本文的。
4.這篇新聞札記在寫法上靈活而富有特色,請選擇某一方面的特色進行分析。
18、1.部隊14日上午10點向玉樹進發,凌晨2點到達結古鎮,進行了兩天的生命營救,2天后到達玉樹機場進行物資轉運和傷員轉送。
2.作者以點帶面,通過小羅語言與肖像的矛盾展現了救援部隊工作的緊張與辛苦;表達了對部隊奉獻精神的贊頌之情。
3.作者在西寧機場“又見迷彩”,“玉樹機場,遍地的迷彩”,“走出機場,仍是迷彩”,“前往結古鎮,再見迷彩”;通過空間轉換充分展現了在這次生命救援中人民軍隊無處不在的現實。
4.示例一:文中有大量的語言描寫。通過這些語言,一是增強了報道的真實性;二是增加了報道的容量,比較全面地展現出人民軍隊在抗震救災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取得的巨大成效。
示例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具體數字。通過這些數字,一是增強了報道的真實性;二是增加了報道的容量,真實地展現出人民軍隊在抗震救災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取得的巨大成效。
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題。(12分,每小題3分)
人的第一種記憶是遺傳記憶。性細胞中記錄了一切生物的結構和活動原則,這些特性隨著性細胞世代相傳。遺傳記憶惰性大,正是這樣才保證下一代與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種因素的混雜。遺傳記憶的信息量非常大,達10的10次冪比特,科學界認為,只要有2%的遺傳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結構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遺傳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來,一部分遺傳因子是從人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這部分因子可以說是自然界賜予的。它們在通常條件下處于隱蔽地位。一旦地球發生災難,生存條件變得與祖先經歷過的相似的時候,現代人就會產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種記憶是免疫記憶。人的血液中有著極少的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它們生存的時間極短,主要職能是盡量多地消滅人體的敵人。淋巴細胞對侵入血液中的細胞或者簡單有害物質作出快速反應,生成抗體,把有害物質粘住,不讓它們進入其他器官。而消滅來敵的重任則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細胞頭上。這些細胞能夠毫不費力地區別外來細胞,能夠把它們記住并把記憶保留下來。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第三種記憶是神經記憶。當我們說“我的記憶不如他好”時指的就是這種記憶。它的信息量高達10的11次冪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經記憶是由幾個階段組成的。這種記憶先從知覺開始,感覺越強烈,記得越牢。神經記憶分短期的和長期的兩種。短期信息只保留數分鐘,這種記憶量不大,記憶時間短,而且這種記憶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變成長期記憶,甚至終身記憶。信息從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的過程稱為突變,是位于大腦顳葉深部的海馬發揮了作用。
(選《參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據文意,“遺傳記憶惰性大”的意思是( )
A. 遺傳記憶隨著性細胞世代相傳不能變化
B. 遺傳記憶穩定性強,難以改變。
C. 遺傳記憶能保證下一代與上一代相似。
D. 遺傳記憶在通常條件下處于隱蔽狀態。
2.對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細胞的主要職能是記住侵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B.淋巴細胞能夠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質粘住,并阻止它們進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
D.人具有免疫記憶,若得過麻疹和猩紅熱后,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的結構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體2%的遺傳因子中。
B.某些遺傳因子常常是隱蔽的,一旦災難發生,生活環境變了,人就會產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記憶力很好,常常“記憶猶新”,那是由于他的突變能力很強。
D.能否記住信息不是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主要區別。
4.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 )
A.神經記憶是因人而異的,免疫記憶和遺傳記憶是天生的。
B.遺傳記憶的信息量不如神經記憶的信息量大。
C.遺傳記憶存在于性細胞中,免疫記憶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細胞。
D.免疫記憶有助于增強機體相應的抗病能力,神經記憶則應用于生活學習之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越來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漢榮
人,在人群里行走尋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說話尋找他的回聲,在人群里投資尋找他的利潤,在人群里微笑尋找回應的表情。生而為人,我們不可能拒絕人群,雖然,喧囂膨脹的人群有時是那么令人窒息,讓人沉悶,但我們終不能一轉身徹底離開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結,是欲望的洪流。一個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內心里涌動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額。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化驗自己的靈魂,會發現置身人群的時候,靈魂的透明度較低,精神含量較低,而欲望的成分較高,征服的沖動較高。一顆神性的靈魂,超越的靈魂,豐富而高遠的靈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擠壓、發酵出來。在人群里能擠兌出聰明和狡猾,很難提煉出真正的智慧。我們會發現,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聰明,絕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們還需要一種高度,一種空曠,一種莊靜,去與天地對話,與萬物對話,與永恒對話。偉大的靈魂、偉大的精神創造就是這樣產生的。孔子獨對大河而感嘆時間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神游天外尋找精神的自由飛翔方式;佛靜坐菩提樹下證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國大哲帕斯卡爾于寂靜曠野發出哲人浩嘆:“無限空間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懼”;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他不羈的詩魂飛越無限,把多半條銀河引入人間,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懷;愛因斯坦把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科學探究和哲學思考的對象,他認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過是通過對真理的求索,獲得與宇宙對稱的靈魂,由此,人變得遼闊而謙卑,對這個無限地存在著也永恒地包裹我們的偉大宇宙獻上發自內心的敬意……正是這些似乎遠離人群的人,為人群帶來了太豐盛的精神禮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尋被人群遺忘了的終極命題,帶著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與天空商量,與更高的存在商量,與橫臥在遠方也橫臥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絕對”商量,然后將思想的星光帶給人群,帶進生存的夜晚。
為此我建議哲學家或詩人不該有什么“單位”,在“單位”里、在沙發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單位那么大的體積和分量,沒有普世價值。把存在、把時間、把宇宙作為我們的單位吧,去熱愛、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為蕓蕓眾生的一員,我也不愿總是泡在低處的池塘里,數著幾張錢消費上帝給我的有限時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遠,我需要面對整個天空作一次靈魂的深呼吸,我需要從精神的高處帶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瑣碎而陳舊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澤的內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靈魂正漸漸變得清澈、寬廣,綠色越來越多,白云越來越多,我正在靠近偉大的天空……
[注]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鄉。
1.作者認為“生而為人,我們不可能拒絕人群”的原因是。(不超過20個字)
2.孔子、莊子、釋迦牟尼、帕斯卡爾、李白、愛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遠離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詞的含義?文章列舉這些人物有何作用?
3.從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體指什么?請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錯誤的兩項是
A.文章開頭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達了個人與人群之間的緊密聯系,接著筆鋒一轉,寫人群“令人窒息”、“讓人沉悶”,為后文提出遠離人群的主張作了暗示和鋪墊。
B.第二段中“擠壓”、“發酵”’、“擠兌”等動詞的運用,避免了與下文“提煉”一詞的重復,并使文章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變化。
C.通過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變得開闊,思想變得澄明,瑣碎而陳舊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變。
D.作者建議哲學家或詩人不該有單位,認為這種機構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很難提煉出真正的智慧,使人無法達到精神的高處。
E.“低處的池塘”和“高處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對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作者借它們含蓄地表達了對兩種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題。(12分,每小題3分)
人的第一種記憶是遺傳記憶。性細胞中記錄了一切生物的結構和活動原則,這些特性隨著性細胞世代相傳。遺傳記憶惰性大,正是這樣才保證下一代與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種因素的混雜。遺傳記憶的信息量非常大,達10的10次冪比特,科學界認為,只要有2%的遺傳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結構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遺傳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來,一部分遺傳因子是從人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這部分因子可以說是自然界賜予的。它們在通常條件下處于隱蔽地位。一旦地球發生災難,生存條件變得與祖先經歷過的相似的時候,現代人就會產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種記憶是免疫記憶。人的血液中有著極少的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它們生存的時間極短,主要職能是盡量多地消滅人體的敵人。淋巴細胞對侵入血液中的細胞或者簡單有害物質作出快速反應,生成抗體,把有害物質粘住,不讓它們進入其他器官。而消滅來敵的重任則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細胞頭上。這些細胞能夠毫不費力地區別外來細胞,能夠把它們記住并把記憶保留下來。人一旦得過麻疹或猩紅熱,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第三種記憶是神經記憶。當我們說“我的記憶不如他好”時指的就是這種記憶。它的信息量高達10的11次冪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經記憶是由幾個階段組成的。這種記憶先從知覺開始,感覺越強烈,記得越牢。神經記憶分短期的和長期的兩種。短期信息只保留數分鐘,這種記憶量不大,記憶時間短,而且這種記憶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變成長期記憶,甚至終身記憶。信息從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的過程稱為突變,是位于大腦顳葉深部的海馬發揮了作用。
(選《參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據文意,“遺傳記憶惰性大”的意思是( )
A. 遺傳記憶隨著性細胞世代相傳不能變化
B. 遺傳記憶穩定性強,難以改變。
C. 遺傳記憶能保證下一代與上一代相似。
D. 遺傳記憶在通常條件下處于隱蔽狀態。
2.對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細胞的主要職能是記住侵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B.淋巴細胞能夠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質粘住,并阻止它們進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是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細胞。
D.人具有免疫記憶,若得過麻疹和猩紅熱后,就會獲得終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的結構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體2%的遺傳因子中。
B.某些遺傳因子常常是隱蔽的,一旦災難發生,生活環境變了,人就會產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記憶力很好,常常“記憶猶新”,那是由于他的突變能力很強。
D.能否記住信息不是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主要區別。
4.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 )
A.神經記憶是因人而異的,免疫記憶和遺傳記憶是天生的。
B.遺傳記憶的信息量不如神經記憶的信息量大。
C.遺傳記憶存在于性細胞中,免疫記憶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細胞。
D.免疫記憶有助于增強機體相應的抗病能力,神經記憶則應用于生活學習之中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一步
劉義辦了“病退”在街上擺攤賣水果,開張不久就遇上了“城管”。“城管”的小巡邏車一天到晚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日兒??”一圈兒,“日兒??”一圈兒。來了,就掀三輪車,撅秤桿兒,一片狼藉后揚長而去。
劉義望著踩爛的一地瓜果想:這就“衛生”了?尤其是“城管”的那個隊長,他不來,劉義他們還能“收拾舊山河”重開張。他一來就不行了,往中間一站半天兒,不親眼看著你消失絕不收兵。雖然攤主們輪流望風,可攤主的三個輪子如何與“城管”的四個輪子比?聽到喊“城管來了”時,已經晚了,“城管”的面包車一陣風似的就刮到了跟前!
劉義老婆的娘家兄弟以前開過“面的”,后來改行干了別的,破“面的”就扔在院子里。“城管”用面包車!劉義想起自己家院里也有一輛“面的”,就和老婆商量,把車修理修理,噴了漆。劉義有駕駛證,給車補繳了“年檢”,就出車了。
再出攤,熱鬧了。
劉義把后車蓋打開,里面的瓜果梨桃碼放整齊。生意正紅火,忙著數錢的時候,有人喊“城管來了??”,劉義不慌不忙放下后車蓋,爬上駕駛座,發動車子,嘴里喊一聲“拜拜!”一溜煙兒沒影了。
這回“城管”差了一步!
這天,劉義剛給一個買香蕉的過完秤,就聽那邊又喊“城管來了??”,劉義收了錢,零頭也不要了,蓋上后蓋就發動車。
不承想,這回“城管”像螞蟥一樣盯上了他。劉義掛滿擋加足油門,還是甩不掉“城管”。劉義心里毛了,他拐進一條不常走的單行道,直奔外環。他想,跑到郊區經常批發瓜果的地方,熟人多,他們敢把我怎樣?
突然后視鏡中出現了一輛摩托車,駕駛者正是“城管”隊長!壞了!看來今天在劫難逃。笨拙的“面的”終究不如靈活的摩托車,一個空當被它超了過去,隨即摩托車“吱”的一聲橫在路中間。隊長下車劉義剎車。隊長拉開車門,一把將劉義拽下來。
“你活得不耐煩了是不是?”隊長扯著劉義的衣服,“你跟我來!”
兩個人走了不上20步,一條2米多深的壕溝擺在眼前!這里正挖著過路涵洞,劉義嚇出了一身冷汗!
“瞅見了吧,只差一步,你的小命就玩兒完!”
然后,隊長的態度出人意料地和藹起來:“這些天咱們可沒少交手。我知道,你們恨我們,大多數老百姓也都恨我們;我知道,你們不容易,誰過得好也不會去擺地攤。”頓了頓,他繼續說:“可都像你們這樣,城市秩序還怎么維持?辦奧運,沒‘城管’行嗎?遠的不說,沒有一個好的衛生環境,誰還會往咱們這兒投資?”
劉義聽得心里一熱,他從心里覺得,自己和隊長還真差著一步哩。
(1)下列對小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小說第一段用一系列動詞形象地描述了“城管”巡邏車到來時的情景,如“掀”“撅”等。
B.小說第二段中,劉義的一段心理活動點出了“城管”隊長,為劉義與隊長之間的沖突埋下了伏筆。
C.“這回‘城管’差了一步”是說,劉義用“面的”擺攤后,遇上“城管”巡邏總能很快逃開。
D.“隊長拉開車門,一把將劉義拽下來”形象描畫出“城管”隊長執法過程中的粗暴無禮。
E.劉義覺得“自己和隊長還真差著一步”,說明他明白了自己對隊長的誤解,感覺到了自己和隊長的差距。
(2)這篇小小說的題目是“一步”,綜觀全文后回答:以“一步”為題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置懸念,是小說常用的手法。這篇小說也給我們設置了一些懸念,試寫出兩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結尾部分劉義的情感變化出人意料,卻也是點睛之筆。請結合文本分析小說結尾的精妙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我的靈魂我的書
梁文道
氣質,就是品質散發出來的味道。
有一年,一個美國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學,學工程。哈佛大學第一年有個核心課程,所謂核心課程,就是新生進校不是上專業課,而是上全體學生都必須上的公共課。這些課程的內容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學校認為這些是任何一個哈佛學生都應涉獵的知識領域。于是,這個學生就選了一門課,但選完后他非常后悔,因為他選的是“中古英文文學”。想想看,一個想學工程的學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學”,肯定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紀大,說話慢,講課風格老派,聽著很悶,所以他經常逃課。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學期的課,放暑假了,他很高興。他要打工掙錢,于是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家舊書店里找了份工作。
干什么呢?這種書店常常接到電話,被叫到別人家里收一些舊書回來,然后出售??他就干這個。
有一天,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學旁邊的一戶人家里收書。他去了,一個老太太開的門,老太太看上去一臉憂傷。自我介紹后,他發現老太太竟是那位教他“中古英文文學”課教授的夫人。原來那位教授上完這學期的課后沒多久就死了,死后留下了一屋子的書。老太太覺得這些書讓她睹物思人,所以決定把它們賣掉,于是就給這家舊書店打了電話,恰好是這個小伙子被派來收書。這時,小伙子意識到,原來他剛上完的那門課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門課,他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學生之一。雖然他不喜歡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當他去看這些書該怎么搬時,他發現教授書房的一整面墻的書柜里全是廉價的偵探小說。這個學生笑了,他想,這個老家伙平時上課很嚴肅,原來最愛看的是偵探小說。他竟有這種興趣!小伙子越想越覺得好笑。書房后面是一扇大玻璃門,出去后是一個小花園,非常漂亮。老太太說:“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種花剪草。”
玻璃門旁邊還有兩個書柜,里面放的全是園藝書。看了半天,這個學生做出決定:不搬這些書了!
于是他回去對老板說:“老板,我想把那位教授的書都買下來。”老板驚訝地問:“你全要?價錢你付得起嗎?”學生說:“那薪水我就不要了。”老板說:“那也不夠。”學生說:“那這樣吧,我接下來的幾個暑假都來你這里打工,薪水全給你,行嗎?”
老板問:“你為什么要買這些書?”這個學生說,以前上課時,他只覺得那位教授很沉悶、很學術,原來那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當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書房和藏書后,他才發現了教授完整的人格。那位教授喜歡廉價版本的偵探小說,還在小說里面畫線做筆記,筆記里還有粗話。他還喜歡種花草。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愛的東西。
愛好、興趣,甚至癖好,都徹底浮現在教授的書房里。當時這個學生有種很強烈的感覺:如果把這些書搬回舊書店,就得把它們分開,分門別類地放在舊書店的書架上,然后再去賣。這樣一來,教授的藏書就崩潰了、解體了。而現在,當這些書在它們主人的書房里安身時,它們是完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這些書完整地表達了它們主人的人格、靈魂。所以這個學生覺得,只要教授的藏書還在,只要這些書仍然完整地在一起,那位教授就還沒死,他的靈魂就還在這些書里面。
他覺得他應該讓那位教授的靈魂完整地保留下來,所以決定把它們買下來,不拆散它們!老板聽了他的話后說:“算了,這些書我6折賣給你。你在我這里打3年工就夠了。”于是,他在那里打了3年工。
這個故事是真的。一個人的書房,一個人看什么書,一個人擁有哪些書,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全部,就是這個人。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這篇文章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平中見巧,寫出了故事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B.文章題目“我的靈魂我的書”將靈魂與書聯系起來,“我”不是指教授,也不是指“小伙子”,而是指作者。
C.當小伙子意識到剛上完的那門課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門課時,當他意識到自己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學生之一時,他為自己的逃課行為懊悔不已。
D.雖然他不喜歡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可當他發現教授書房的一整面墻的書柜里面全是廉價的偵探小說時,小伙子笑了。這一發現讓他明白這位教授的閱讀品味并不高。
E.作者在記述故事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教授的興趣、愛好,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教授形象。
(2)文章第三段中說:“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紀大,說話慢,講課風格老派,聽著很悶。”有人認為這句話可以刪去,你同意嗎?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原因讓小伙子寧愿不拿打工的薪水也要買下這些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的結尾說:“一個人的書房,一個人看什么書,一個人擁有哪些書,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全部,就是這個人。”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探究這句話給你怎樣的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大型肉食動物往往閑散而沉著,弱小的食草動物靈敏又膽怯,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們還會發現肉食者與素食者之間一個有趣的差別:素食者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兩側,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處于同一個平面,像獅、虎、狼、豹。其實生物學上的解釋非常簡單:一個為了聚焦瞄準獵物,一個為了視野開闊便于及早發現天敵并在奔逃時選取路線。一頭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無數次的成功脫逃,意味著無數次另一頭鹿作為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順的眼睛逐漸閉合,綴滿梅花圖案的工藝的身體被自己的鮮血浸透。當梅花鹿群走過,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園;而鹿群的遠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營地,樹影婆娑,岡巒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風中開放的天上花園。虎一般單獨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動物幾乎都是群居,讓人不禁質疑“團結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對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間既相互掩護又相互推托。世界曠大,它的柵欄由獵食者的目光圍就。嗜血的胃總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謂素食主義者的自由,不過是肉食主義者暫不征用的幾枚小錢。道德從來不能敗壞后者的食欲,尊嚴也不曾給前者裸露的脖頸以適當的遮護。
斑馬與老虎的斑紋相近??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一致,不知道誰抄襲著誰。這種現象在昆蟲世界里更為普遍。昆蟲身懷非凡的擬態本領,把生存環境以極其精湛的寫實筆法復述出來,偽裝成枯葉、竹節或花朵,甚至仿造上面的破損和蟲斑。擬態的核心詞匯是使自己“消失”。逃亡者希望借此避開天敵的視線,捕食者希望接近時不引起獵物的注意以提高命中率。兩者之間有時也相互模仿,比如無毒昆蟲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蟲的黃黑斑紋,這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有限的謀略被雙方分享,但輸的必然是逃走的一方。獵手對獵物足夠了解,后者卻從來沒有充分的估計,這種規律也和善惡較量相仿。我們容易忽略,善惡之間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離這條交集地帶最遠的善將最早被消滅。也許,統治善惡兩界的,是同一個王;因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護,所以只要這個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經偏袒了強悍的一方。
斑紋,對稱設計。老虎,斑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醞釀哺育我們的乳汁;振動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隨身佩帶醒目的條紋和足以將我們致死的螫針。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強了她的妖嬈和蠱惑;病變的皮膚布滿令人生厭的皰疹,頹敗的肉體緊緊踩住靈魂的后腳跟。母親驕傲,腹部的妊娠紋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頸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體上深淺不一的刀傷,組成罪孽的恐怖條痕??斑紋無處不在,將兩極秘密地銜接,像族徽,凝聚著世襲的生和死,榮與辱。
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紋的。翻耕的犁鏵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齊而粗大的線條,這些斑紋,是即將受孕的標記。大大小小幾何形的麥田將原野均勻分割,種粒的全部能量轉化為壟間破土而出的禾苗,它們將在秋天成熟,連綿不絕,設下樸素的宴席??握住鐮柄的農民融入麥芒閃耀的金光里、積年勞作使他們的掌心磨礪出粗厚的老趼。鐮刀的弧光閃過,莊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這就是豐收。而冬天,大地光禿禿的,它深深隱藏起自己的斑紋,就像一個人貧窮時收藏起摯愛的夢想。空氣中隱形的設計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戶上描繪出童話般美麗的冰花,我呵氣,融化一角冰凌,透過濕潤的玻璃遙望那種遼闊的白??我知道,看似無痕的雪地上其實有著細碎的紋飾:覓食禽鳥的小爪痕,拱開冰雪尋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跡,還有還鄉人凹陷的很快又會被雪重新填滿的腳印。河流凍結,主干和支系組成豐富的葉詠,覆蓋在如一片深厚落葉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紋將再次浮現,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環。
斑紋無處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并損害的生活。燒裂的陶碗,瓷器上的冰紋,碾砣上“巛”形的石質花紋。蛋卵上的斑點,變質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我們甚至彼此并不知曉,每個人如何終身隱秘地鐫刻著各自記憶的斑紋,愛與悔恨的斑紋。
中學地理課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攝到的衛星圖片:藏藍的深淵里,地球孤獨地轉動,布滿褐色的古怪斑紋。這是人類偷偷登上神的?望臺,模擬神的視角??我們謂之的廣大世界,不過是神鋪在桌面的一張地圖。
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
(1)選文圍繞“斑紋”寫到了很多事物,似乎散雜,其實有內在聯系。試作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一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此斑點”中的“神”指什么?整句話表達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概括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許多動物的習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規律作說明的同時,還對它們的啟發意義作了引申性的闡述。試舉例說明這種寫法的獨特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別離”是痛苦,讓人“身邊感到冷”,為什么卻又說“眼前突然遼闊”,“像剛剛降生的嬰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別離”后“擔負著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個人的世界耕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說這是一首“沉思的詩”,你以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題。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個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來了。
②滿目彤云里,翻讀一本江南的畫冊,心情一派寧靜和暢。那連綿的蒼翠山巒,那層層疊疊的梯田,那高低錯落猶如穿著蓑衣的房舍,總給人以平和而安詳。滿谷煙云,繚繞著江南的煙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鄉村道上穿著蓑衣的趕著牛群的牧童,總把一管纏綿的委婉的笛聲傳入我的耳鼓。而穿著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漢子,則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現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聽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鄉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籬笆修竹外,就沒有別的了。而蓑衣卻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西塞山就在我的記憶中與我隔岸相望。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屬于蓑衣的,這季節的一半還是屬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還有下雪的隆冬,獨釣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繪著悠遠的江南山水。在風景中出沒的穿蓑衣的人,不僅僅是牧童,而且還有漁人,他們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風雨,一葉孤舟,一片蘭槳,一彎明月,順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瀟灑逍遙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稱之為隱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張開詩歌或者哲學的虛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靈一般幽黑而深邃。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極致,遠峰、孤舟、煙雨和蕭寺,只是絕妙的陪襯。江南的蓑衣飄揚在詩意中。一襲蓑衣穿行在時空,猶如達摩的一葦渡江,把無限的禪機融入空蕩和蒼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種極不起眼的家用物什,與鐮刀、鋤頭和竹笠一起靜默和諧地相處。在風雨中的勞作是艱辛的也是歡愉的,才苑蓄滿微涼的憂郁。當踏歌的農夫帶著一身泥水,從田里山間歸來,蓑衣和竹笠隨即被掛在墻上,農夫歇息了,而它們則開始了默默的對話。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與主人一樣無法逃避命運的擺布,無法擺脫生活的清寒。它們的主人一直向往著遠方,但總無法走出這片山坳,他與他的老牛一起在這片小小的田地間一圈一圈地跋涉著,總超越不了這歷史因襲的圓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著主人口鼻間升騰的氣息,如霧般的慨嘆著,幽幽地懷想著,難道主人真的沒有幸福的愿望,沒有絲毫改變命運的企圖?
⑤盡管如此,蓑衣一定與主人相依為命,樂享清貧的。它害怕的是主人會在某一個時刻逃離,與它們不告而別。蓑衣和主人同樣的勞累和憔悴。歲月的風刀霜劍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們畢竟誕生或者寂滅在理想的記憶中,當它們在塵封的空間被人翻撿,被人展示的時候,江南的蓑衣,是否還眷念著他主人日益蒼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顏?
⑥在更加蒼黃的時日,主人來不及與它打招呼,溶進城市街衢的喧囂。當他在難得的寂靜時分一個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顯現出來了,在腦海的某個角落里難以拂去。在某個下著微雪的夜晚,在某個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燈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發現了久違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個茶室和酒吧間,他看見蓑衣還有他的竹笠高掛在髹漆得艷紅或者金黃的柱子和墻壁上,落滿紅塵。那里不適合它們!主人想,此刻,它們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眾者,像引頸自戮的罪囚。它們的心里會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遠望。它們想,城市里會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頭的焦渴。它們想,下雨了,主人會重新穿戴起它們,飄飄揚揚地瀟灑地走過雨巷。
⑦來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兩眼噙淚。他在等待著內心的救贖。
1.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張志和《漁歌子》一詩中的句子,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
2.“它害怕的是主人會在某一個時刻逃離,與它們不告而別”,句中“逃離”一詞的意思是什么?
答:
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經年地尋找,在遠遠的翹首遠望。”它們在尋找什么?遠望什么?“來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兩眼噙淚。他在等待著內心的救贖。”他為什么等待“內心的救贖”?
答:
4.從全文看,請思考體會:
(1)“而蓑衣卻依然沉睡在古典中。”簡析修辭方法在此句中的表達效果。
答:
(2)“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義?請體會并分條列舉。
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舉世無雙的珍品
【德國】威塞爾 “這顆鉆石精美絕倫,是本店最貴重的寶石。”珠寶商本德爾向他的顧客介紹著。
“你喜歡不喜歡這個墜子,親愛的?”那位男顧客溫情地問站在他身旁的少婦。
身著華麗服裝的少婦一臉不高興的樣子:“還問我喜歡不喜歡?這顆鉆石的確是精美無比,我還從沒有見過……”
“這個墜子多少錢?”男顧客問。
本德爾的心都有點顫抖了,如此爽快的顧客他還從沒有碰到過呢!“這顆鉆石的價格肯定不會低喲。”本德爾的口氣是試探性的。
“那當然?。”男顧客不屑一顧地說,“多少錢?”
珠寶商本德爾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要費很大力氣才能說出這個數目似的!“十萬。”店堂里好大一會兒沒有一點兒聲息。那位衣著華貴的女顧客“啊”一聲,睜大了一雙美麗的眼睛瞧看她身邊的男人。而男顧客仿佛沒顯出什么猶豫就問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嗎?”本德爾好半天沒有轉過神兒來,他感到太突然了,就連站在店里后面的兩個女營業員也面面相覷,仿佛不相信她們剛剛聽到的問話。
“怎么?”男顧客顯出不高興的樣子,“您該不會以為我會把十萬馬克的現金帶在身上吧?”珠寶商怔怔地望著面前的顧客,好半天才說:“當然不是。不過您是知道的,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不得不對支票進行驗證。你們請到會客室稍候片刻!”本德爾把這一對男女讓進了會客室,男顧客拿出一張支票填好之后交給了他,本德爾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簽名就把它遞給一個女營業員,簽名是“卡爾?舒爾曼”。
十分鐘之后本德爾就放下心來了!支票完全正常。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這樣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這顆鉆石確實價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極其考究。然而遺憾的是這顆鉆石有一點小小的瑕疵,就是因為這一點點美中不足,使寶石的身價一落千丈。好在這點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寶石專家才能發現。因此本德爾仍將它按正品出售,而且沒有影響他在此價格上再如上四萬馬克。他知道,珠寶不遇窮人。幾個星期后的一天,珠寶店里又走進了那個叫卡爾?舒爾曼的人。本德爾一眼就認出了他,頓時他的心跳加快了:難道他發現了……
卡爾?舒爾曼從口袋里掏出一張名片遞給了本德爾:“這是我們的新地址。今天我來是為了一件事。自從我妻子從您這兒買了那個鉆石墜子以后,整天話不離鉆石。這倒使我犯難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夠使她更高興的禮物了。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顆一模一樣的鉆石,她肯定會非常高興的。不過這次要是鑲嵌在手鐲上就更好了。價錢我不在乎。”
“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爾嘆了口氣說世界上是不會有兩顆完全相同的鉆石的。”
“那就太遺憾了。”舒爾曼悵然若失,“唉,你們同行之間有沒有往來,能不能跟他們聯系聯系?”
“有,有,先生,我們都有聯系的。”本德爾先生簡直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請跟我電話聯系。”
本德爾派人四處查訪,又分別給一百多家珠寶行去信聯系。如今幾個月過去了,仍一無所獲。正在這時,被派出去的人當中有個人從遠東打來了電話,說他在緬甸的仰光發現了一顆與所需鉆石質量相仿的鉆石。本德爾先生對著話筒發了話:“只要能弄到手,不管多少錢!”當本德爾以三十五萬馬克將這顆鉆石弄到手之后,簡直欣喜若狂,可是他總覺得與賣給舒爾曼的那顆有點相像,于是他又請來了原來那位珠寶鑒定專家。
這位專家一看見寶石就禁不住叫了起來:“咦!您這顆鉆石不是已經賣掉了嗎!”
“您搞錯了!您講的那顆早就賣掉了,這是另外一顆。不過這一顆也已經有人買了!”
專家仔細地看了看寶石后說:“確切的鑒定結果過兩天才能出來。不過我記得那顆鉆石也是在這個部位有一點瑕疵??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肯定是同一穎鉆石!
本德爾先生的臉刷的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但還是跑到電話機旁拔了舒爾曼的電話號碼。話筒里傳來了一位女性的聲音:“這里是豪華大酒店……非常遺憾,舒爾曼先生和他的妻子兩天前就走了,他們沒有留下地址。”
1.“‘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爾嘆了口氣說,‘世界上是不會有兩顆完全相同的鉆石的。’”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具體內容梳理本德爾心理變化過程,并說說這樣行文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以“舉世無雙的珍品”為標題,有何含義?請簡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全文,說說本德爾先生能否避免上當受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老村與老屋
王兆勝 ①每個從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個如夢如幻的村莊記憶,也有一個關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結。因為它不僅僅包裹著我們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時光,還成為我們這些遠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養自己的村莊,都有一種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頭。原來記憶中的村莊和老屋漸漸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頹敗與凋零,一如秋后的殘荷與落葉,在風中悲壯地搖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脈,也挽不住逝去的歲月!上小學時必經的一條轉彎抹角的胡同雖在,但已面目全非,頹敗、骯臟一覽無余,永遠失去了原來的嚴整、凈潔、古樸和神秘,現在連一個神奇的故事也隱藏不住了。
③還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樹、童年的鵝、童年的麥田和童年的菜園,現在都已失去了蹤影。記得村邊曾有一個大河灣,這是全村的鴨與鵝的天堂。每當清晨陽光灑滿村莊,可愛的雞、鴨、鵝、狗蜂擁而出,雞們尋找自己的玩伴或飛上草垛引吭高歌,狗們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鴨與鵝們紛紛邁著驕傲的步伐向池灣奔去。鴨子左右搖晃,步態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鵝們則大為不同,它們頭頸高昂、步履輕盈、聲音清揚,是動物中的君子,真有氣宇軒昂、國色天香和超凡脫俗之姿,令人嘆為觀止!如今村莊中的河灣枯了,鴨與鵝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雞犬不寧與雞飛狗跳。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蓋上了新房,現在再也找不到原來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見之明,當時就連一張照片也沒能留下,這令我一直耿耿于懷和惴惴不安,因為老屋寄托著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著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歲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將這些記憶丟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為“老屋”畫一幅畫,但因畫技不佳遲遲沒有動筆;我曾寄望于兒子,讓他好好學畫,將來有一天讓他將我的記憶畫下來,但那又是遙遙無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為兒子畫技再高,他能畫出我記憶的海水情深嗎?于是,我決定用文章將老屋描繪出來,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輪廓也好!
⑤母親曾告訴我們兄弟姐妹說:“以后你們可別忘了小舅,是他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驢馱料,幫咱家蓋起南屋的。”母親和小舅早已離世,但母親的話、小舅的身影卻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這四年,假期期間我一個人曾住過這個南屋。當時整個房間雖雜亂無章,但我用白紙將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籠之上,伏在一張大高桌上,面對南窗復習課程,雖然誦書的聲音有幾分悲情,但南來的風與窗外菜園里散發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孫山后,第四年我能夠成功,這個南屋所給予我的不僅是寧靜的時空,還有忍受孤獨和寂寞的心性與決心,更有南來的和煦之風與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沒有一個老村與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發黃的記憶!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舊之物越來越少,這是令人懊喪之事!好在心靈的底片上,許多記憶猶新,仿佛雨過天晴菜園里沾滿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筆將它們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動過我、對我的成長和心靈有益的人與事!
⑦隨著時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樣紛紛剝落,而我卻像清明時節憶起已故的親人般將它想起,并給予它以熱烈而平淡、激動而冷靜、親近而遙遠的祭奠,用我這個遠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夢。
1.第二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析第三段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合全文具體分析作者對村莊、老屋的深深情結,其中有哪些復雜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作者說“許多記憶猶新,仿佛雨過天晴菜園里沾滿露水的花朵”,而在第⑦段中作者又說“隨著時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樣紛紛剝落”,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生命的迷彩閱讀答案
篇三:生命的迷彩閱讀答案
迷惑敵人的迷彩服
在現代戰爭中,偵察儀器越來越先進,部隊的行動很容易被對方發現。為了迷惑敵人、保護自己,人們用一種特殊的顏料把軍服染成黃一塊綠一塊的,制成了迷彩服。迷彩服上五顏六色的花紋和周圍的自然景物色彩十分相近,反射紅外光波的能力也與周圍自然景物反射光波的能力相似,所以敵人用肉眼看不見,而且現代化的儀器也不容易發現。
現在有些國家的軍隊還根據不同兵種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迷彩圖案,進一步增強了迷惑敵人的能力。
(1)找出文中的一對近(反)義詞和寫出一個近(反)義詞。(4分)
近義詞: ( )?( ) 發現?( )
反義詞: ( )?( ) 特殊?( )
(2)縮寫句子和改寫句子:(6分:每題各2分)
① 有些國家的軍隊還根據不同兵種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迷彩圖案。
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為了迷惑敵人、保護自己,人們用一種特殊的顏料把軍服染成黃一塊綠一塊的,制成了迷彩服。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敵人用肉眼看不見。
改成反問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問題。(8分)
短文告訴我們,迷彩服是用什么制成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惑敵人的迷彩服
在現代戰爭中,偵察儀器越來越先進,部隊的行動很容易被對方發現。為了迷惑敵人、保護自己,人們用一種特殊的顏料把軍服染成塊綠一塊的,制成了迷彩服。迷彩服上五顏六色的花紋和周圍的自然景物色彩十分相近,反射紅外光波的能力也與周圍自然景物反射光波的能力相似,所以敵人用肉眼看不見,而且現代化的儀器也不容易發現。
現在有些國家的軍隊還根據不同兵種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迷彩圖案,進一步增強了迷惑敵人的能力。
(1)找出文中的一對近(反)義詞和寫出一個近(反)義詞。(4分)
近義詞: ( 相近 )?(相似 ) 發現?(隱藏 )
反義詞: (發出 )?(反射 ) 特殊?( 普通 )
(2)縮寫句子和改寫句子:(6分:每題各2分)
① 有些國家的軍隊還根據不同兵種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迷彩圖案。
縮句:(軍隊設計了迷彩圖案。) ② 為了迷惑敵人、保護自己,人們用一種特殊的顏料把軍服染成塊綠一塊的,制成了迷彩服。
改成“被”字句:(迷惑敵人、保護自己迷彩服被人們用一種特殊的顏料把軍服染成塊綠一塊)
③ 敵人用肉眼看不見。
改成反問句:(難道敵人用肉眼看不見嗎? )
(3)回答問題。(8分)
短文告訴我們,迷彩服是用什么制成的?(3分)
(短文告訴我們,迷彩服是用軍服染成黃一塊綠一塊的。 )
謝謝!!!!給力221不給力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