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來文化的輸入伴隨社交網絡的傳播,使得“喪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在青年網民群體中影響較大的亞文化。通過分析“喪文化”的表現形式與發展現狀,剖析其內在原因與傳播特點,并就“喪文化”對青年成長和大學教育造成的沖擊與影響展開反思,提出加強青年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喪文化;價值觀;網絡素養
近幾年,互聯網開始興起了“反雞湯”風。與“愛拼才會贏”“努力是成功的基石”等傳統“心靈雞湯”不同,表達頹廢、麻木、絕望、悲傷等消極情感與黑色幽默的“喪文化”,以文字、漫畫、影視創作為載體在社交網絡傳播,以“表情包”為載體二次傳播,加之以“喪文化”為依托的市場營銷行為的助推,使得“喪文化”在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群體中激發廣泛共鳴,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亞文化,“喪文化”與主流文化相比,其影響范圍依然處于十分局限的范圍之中。一項基于全球青年的調查顯示:中國的青年人更有幸福感,對未來更懷有希望。[2]另一方面,以“藍鯨游戲”為代表的含有“自傷”乃至“自殺”性質群體的萌芽和傳播擴散,是部分深受“喪文化”浸染的青年人的一種極端化情緒表達。可見,“喪文化”的影響雖然局限在一定范圍內,而影響特定范圍內青年的作用機制卻可能產生極端后果,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和反思。
“喪文化”起源分析
1.社會心理因素
一是青年群體的階段性心理特征。“喪文化”流行的背后,存在與之對應的心理成因。青年群體尤其是18歲~25歲的大學生正處于成人初顯期[1],這一時期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但并沒有達到健全水平。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年人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和自我不穩定性,易產生情緒的劇烈波動,如叛逆、焦慮以及一些極端化的心理狀態,而因為正處于探索人生無限可能性的特殊階段,青年人也易陷入迷茫,受到各種亞文化的影響。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著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跨越時,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策略,他們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觀”的態度,即大幅降低期望值,回避因為可能失敗或無法達成目標而產生的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2]
二是社會轉型引發的物質焦慮與價值觀迷失。“喪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必然存在孕育它的社會基礎。青年人的問題不僅是青年人本身的問題,而是某種社會問題在青年群體中的集中體現。21世紀以來,受后市場經濟化與社會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轉型速度進一步加快,階層上升通道愈發狹窄并逐漸呈現關閉趨勢,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腦力工作者”愈加貧困化、草根化,且社會階層板結的趨勢因為過多的“不可抗力”而無法扭轉,以“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為價值導向的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由此引發物質焦慮和價值觀的迷失。缺乏合理有效的疏解和引導,青年人容易轉身走向接受“喪文化”等主流文化的背面。
2.媒體傳播因素
一是網絡時代外來文化和青年亞文化的交融與本土化發展。“喪文化”的崛起,與“宅文化”“ACG文化”①的興起一樣,背后都有外來文化輸入的因素。“喪文化”的最初緣起就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關系。“喪文化的前身,其實就是曾經蔚為壯觀的‘小確幸’。如果說‘小確幸’講述的是人生的一種‘小獲得’,‘喪文化’則是在‘小確幸’的基礎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3],“小確幸”來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創作;而對于“喪文化”本身,在諸多日本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關于“青春為什么不能虛度”的拷問。網絡的發展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全球文化交相融合,開放的網絡環境帶來了魚龍混雜的外來文化,青年由于對網絡的熟練掌握,較為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影響,并將其與本土青年亞文化交融,進行本土化的二次創作。這為“喪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提供了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土壤。
二是網絡信息傳播和網絡社交的便利與商業營銷因素的介入。網絡技術和網絡應用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和社會交際有了更為有利的工具和途徑。相較之前的線下溝通交流,網絡為青年交流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并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興趣愛好的青年群體共同交流中逐步發展出以共同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為分區特征的垂直社交網絡,具有共同頹喪心態的青年網民借此實現了網絡聚集,完成了“喪文化”產生、加工、傳播的整個過程。
此外,真正助推“喪文化”成為流行文化的是商業營銷因素的介入,“喪文化”表情包和“喪茶”等“喪文化”周邊現實產品的產生,便是利用了“年輕人對于雞湯文化的反感。他們喜歡‘喪文化’產品是對自己真實生活的一種自嘲”[4],也進一步推動了“喪文化”在其他領域的擴展,而網絡紅人為追求熱度而不斷進行的關于“喪文化”的內容創作,則是不斷將“喪文化”推向公眾視野的重要原因。
“喪文化”的實質與影響
1.實質:合理性與謬誤性并存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喪文化”的流行有其合理性和謬誤性。合理性在于“喪文化”是網絡時代下群體心理與社交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謬誤在于“喪文化”代表的虛無主義與主流價值觀相矛盾,且存在部分極端傾向。
一方面,網絡社會的各類現象歸根到底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喪文化”的興起與流行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就現實生活而言,青年網友的人生并不遵循著單一向前的軌跡,必然存在挫折、失敗與迷茫,也存在因物質缺乏、心理失衡或現代工業社會精神危機引發的負面情緒,即所謂的“負能量”。在網絡社交的作用下,個體的負能量得以匯集成群體焦慮。另一方面,網絡社會并不與現實社會完全對應,“喪文化”借助網絡流行文化進行傳播,就必然存在著夸大、跟風、炒作的成分。此外,“喪文化”對于多數網友而言,僅僅代表著一種網絡娛樂和交流方式的選擇,網友用自嘲的方式講述“沉重”的生活,并借此達到了宣泄負能量的目的。因此,“喪文化”的廣泛流行有其合理性因素,也不意味著虛無主義在青年網友群體中得到普遍認同。
語言為人所用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緒。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負能量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正能量,網上甚至出現了專門的“反雞湯”“黑暗雞湯”,頗受青年網友歡迎。部分網友在跟風表達對“喪文化”用語、段子或文藝作品的喜愛時,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會不自覺地受到影響,這一點需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實際上,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喪文化”代表的是人生虛無主義,這與主流價值觀所倡導的朝氣蓬勃、胸懷理想的青春正能量相悖,對于青年群體的成長起到負面引導作用。此外,“喪文化”中還存在部分極端傾向,抑郁甚至消極厭世心理狀態與一般性的負能量有著本質區別,而在“喪文化”傳播過程中,二者經常混淆,這對于青年網友的心理健康產生危害。“喪文化”的傳播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如日本社會里“宅”“啃老”的青年文化風氣,也會對我國青年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2.對青年成長和大學教育帶來的沖擊
青年網友是“喪文化”傳播的主要受眾,他們將不同程度地受到“喪文化”的影響。從“感覺身體被掏空”等文化作品在網絡風靡可以看出,青年網友傾向于借助“喪文化”達到情緒宣泄和心理紓解。之所以選擇用“負能量”來對抗負能量,恰是因為“正能量”話語中所宣傳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巨大差距,使得人們對傳統上“偉大、光明、正確的事情”產生懷疑。即便人們并不完全認可頹廢、麻木、漫無目標等虛無主義所內含的價值觀念,但負面信息對注意力的占據必然會影響青年網友對于世界和自我的判斷。“喪文化”倡導通過消極逃避取得與世界和個人內心的和解,這或將導致青年抗壓能力、競爭意識、進取心的缺乏,進而影響青年網友的成長軌跡。
“喪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也給大學教育帶來一定沖擊。一是個體的心理易受到群體心理的影響,但悲觀與無助成為一種群體性心理并體現為“喪文化”、甚至借助社交游戲傳播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二是當負能量充斥著網絡空間,就要求網民個體對網絡信息中的是非、善惡與美丑有基本的辨識能力,這對于高校網絡素養教育提出了挑戰;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價值觀教育,網絡信息環境極大影響著學生觀念形成與價值塑造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發揮實效,就必須占據信息陣地、搶奪信息話語權。這就要求高校創新網絡文化建設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對青年教育的啟示
1.線上線下聯動,關注青年心理成長與表達需求,打擊惡意炒作與極端傾向
“喪文化”的興起與流行既有現實作用也有網絡因素,因此教育工作應當關注線上線下的協同聯動。一方面,應當關注青年的現實發展問題,對青年最為關心的學業、情感、就業等問題應當有充分的關懷,保證青年健康成長,感受現實溫暖,從源頭階段避免學生受到頹喪心態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喪文化”流行背后所反映的青年心理與表達層面的訴求,以網絡輿論場作為發現現實問題、理解青年訴求、積極準確引導的重要場域,通過網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網上應對,降低“喪文化”的線上傳播和青年參與。此外,應當發揮教育者與管理者的聯動作用,在商業行為、文化行為等方面加強監管,打擊關于“喪文化”的惡意炒作,對于社會文化中出現的極端傾向及時予以引導和糾正,為青年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2.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豐富青年精神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社區環境
“喪文化”的興起源于青年的無意義狀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正能量網絡文化的匱乏,尤其是契合青年特點、滿足青年需求的優質網絡文化。因此,要驅散無意義狀態,就需要加強優質網絡文化建設,豐富青年的精神生活供給。青年不僅是網絡文化的參與者、接受者,也是網絡文化的創作者。一方面,啟示教育者應當準確把握青年的網絡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提醒我們應當重視青年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社區環境,以積極樂觀的網絡文化豐富青年的精神世界,避免“喪文化”的侵襲。
3.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培養正確網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青年之所以容易受到“喪文化”的影響,其根源在于正確價值觀和網絡素養的缺乏。因此,應對“喪文化”的影響,應當以加強網絡素養教育作為抓手,以樹立正確的網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教育者,應當結合網絡發展的新特點,引導學生樹立選擇多少、辨別真偽、明晰是非、界定善惡等為代表的網絡素養與能力[5]。針對“喪文化”的傳播,重點應當是明晰是非、界定“善素養”的培養,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網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標準,自主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避免“喪文化”的錯誤影響。(作者:藺芳 王志杰 周培京,單位: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
注釋:
① ACG文化,ACG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ACG文化發源于日本,以網絡及其他方式傳播.
參考文獻:
[1]段鑫星,程嘉.成人初顯期理論及其評述[J].當代青年研究,2007(2):20-27.
[2]胡燕,楊東明,李雪峰.大學生防御性悲觀的現狀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2(3):121-126.
[3]曾于里.“葛優癱”代表的喪文化,是年輕人對世界的溫和反抗[EB/OL].(2017-2-11)[2017-6-23].http://culture.ifeng.com/a/20170404/50886010_0.shtml.
[4]尋空.“喪”文化營銷完全指南[EB/OL].(2017-2-11)[2017-6-12].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8670.html.
[5]北京大學青年研究中心.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素養及教育內涵解讀[J].北大青年研究,2017(1):34-35.
《北京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