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的情況各種各樣,面對的問題紛繁復雜。強調,必須從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關系。
推動改革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難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屆接著一屆干,才能久久為功。然而,有些地方出現“一任領導一套規劃”的怪象,熱衷重起爐灶。“一任領導一套規劃”,破壞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容易貽誤機遇、影響發展、造成爛尾。
縱觀各地,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不正確的政績觀作祟是重要原因。比如,追求“任期政績”。部分領導干部認為,“任期政績”才是“算在自己頭上”的政治資本,“接續前任的規劃豈不為他人作了嫁衣”?這種錯誤政績觀,讓一些領導干部“新官不理舊事”,為了出政績千方百計要自己另搞一套。
第二個原因在于有些領導干部盲目追求創新,過于在意其他不切實際的評論。“一些領導當了‘一把手’,就怕干部群眾說自己沒思路、沒政績、沒魄力,因此就要想方設法打造全新的樣板工程,另起爐灶成了常事。這也是很多規劃和決策為什么短命的原因。”
另外還有決策不科學的因素。目前在一些地方,科學決策機制的建立還停留在口頭上。有領導坦言,專家決策、民主決策等,在一些地方形同虛設,“張書記來了種梨、李書記來了種桃”的“翻燒餅”現象時有發生。
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做到“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任接著一任做,一以貫之謀發展。”
篇二: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編制和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依法清理前置性審批事項和非行政許可事項,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發揮電子政務平臺作用,年內70%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全程辦理。改革市場監管體系,深化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改革,營造寬松準入、公平競爭良好環境。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加快形成公共服務新機制。完成區政府機構改革。
促進金融改革創新。全面融入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堅持錯位互補、協同發展原則,出臺扶持金融產業發展政策,鞏固提升傳統金融業,培育引進私募基金,支持企業與國內知名機構組建天使投資基金,發展第三方理財、金融控股公司等財富管理類業態,提升金融中心區服務功能。鼓勵大企業探索設立或參股各類金融機構,支持互聯網金融、民營金融等新型業態(機構)發展。促進小額貸款、融資性擔保等金融組織健康發展。強化金融監管,提高預警和處置金融風險能力,維護金融穩定,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投融資理念,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徑政府預算制度,細化預算編制,加強預算執行,推行預算績效管理,強化評價結果運用。發揮預算公開透明對政府部門的監督約束作用,全面公開政府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預算。編制公共財政專項資金清單,深化集中支付、公務卡等制度改革,強化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大存量企業扶持力度,落實鼓勵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銀企對接,創新融資模式,支持中小微企業通過上市和發行私募債、集合票據等方式直接融資,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問題。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堅持引資、引技、引智并重,積極探索股權投資基金、轉增注冊資本等利用外資新方式,引導外資參與主導產業發展,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融入青島打造“一帶一路”節點(支點)城市進程,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創新國內招商工作機制,全年力爭引進內資100億元以上。
篇三: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昨日下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開推動昆明市改革發展座談會。會議強調,昆明市要緊緊圍繞給云南發展提出的“三個戰略定位”,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動共享,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火車頭,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委書記李紀恒出席會議并講話,省長陳豪主持會議,省委副書記鐘勉、省政協主席羅正富出席會議。李江、孟蘇鐵、趙金、李培、張百如、高峰、和段琪、丁紹祥、劉慧晏、張祖林、董華、劉平、高樹勛、李小三、李邑飛、白保興等出席會議。
李紀恒指出,昆明作為云南省的省會城市和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工作分量在全省影響大,不僅地位舉足輕重,而且責任十分重大。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建設全省首善之區?如何更好保護生態和治理環境?如何當好龍頭?這些問題,需要昆明市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認真思考并作出回答。
李紀恒強調,“要抓住關鍵環節,把昆明建設成為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一是以規劃為龍頭,科學謀劃昆明的“成長坐標”。要規劃好城市發展定位,提高輻射和帶動能力;要規劃好城市發展布局,老城四區要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魅力,打造底蘊深厚、精致愜意的現代都市,呈貢新區要打造品質高端、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大學城、科技城、創新城,全力推動滇中新區與昆明市融合發展;要加強城市設計,強化規劃剛性約束。二是以建設為基礎,完善城市的“血肉之軀”。要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要加快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開放型的綜合交通網絡;要狠抓工程質量治理,健全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三是以管理為關鍵,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李紀恒強調:“一定要堅持‘一級規劃、二級建設、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理念,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水平。”
“要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李紀恒強調, 昆明市再也不能延續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要把解放思想作為總開關,用五大發展理念重新審視和檢查已有的部署和工作。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把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抓出效果、抓出亮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大力營造有利于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和良好的創新生態,加速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融合。
“要銳意改革開放,不斷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活力和內生動力。”李紀恒強調,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創造性地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抓緊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全面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外向型特色產業基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互促互進、互利共贏,促進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要強化共建共享,建設平安幸福昆明。”李紀恒強調,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昆明的發展更有“溫度”、更有“質感”;堅持城鎮化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把縣域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全省率先打贏脫貧攻堅戰;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以實施居住證制度為抓手推動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化平安創建活動,推進“平安細胞”工程,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最末梢,把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家門口,進一步織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網絡,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要打好‘春城’牌,努力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李紀恒強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告別“攤大餅”的發展模式。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產業。“滇池清,昆明興。要做到精準治污、治標治本,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嚴字當頭、依法治湖,嚴明責任、鐵面問責,嚴管資金、發揮效益。”
李紀恒強調,昆明市要全面從嚴治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從政環境;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讓勇擔當、敢作為在干部隊伍中蔚然成風。昆明市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落實管黨治黨的責任,統籌推進各行業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加大問責力度,推動踐行“三嚴三實”常態化、長效化,堅決把腐敗蔓延勢頭遏制住。
李紀恒指出,建設好省會城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務,要舉全省之力推動昆明市加快發展。中央駐昆和省直機關事業單位、高校、駐昆部隊要發揚“駐在昆明城,就是昆明人”的精神,積極主動地為昆明改革發展想辦法、出主意,共同把昆明建設得更加美好。
陳豪強調,昆明市和省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此次會議精神,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扎實推動昆明市各項工作邁出新步伐。與發達城市相比,昆明市存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產業發展“兩大短板”,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提高昆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要抓住關鍵、聚焦重點,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定位,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引進總部機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加快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加大與省內和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自主創新水平,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要把滇中新區建設成產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新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做好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超常規推進新區建設;要積極探索新區發展新路子、新特色,在加大招商合作力度的進程中突出科技、突出高新產業、突出城市建設,加強與發達國家、發達地區以及大企業的合作,從中汲取新區建設經驗、創新新區建設方法,努力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發展是硬道理,在昆明這個道理更硬。” 陳豪要求昆明市各級干部要保持昂揚向上的勁頭,用釘釘子的精神落實好各項工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