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的“集結號”,市委四屆四次全委會全面部署了深化改革工作,區委專題研究了貫徹落實舉措。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統籌抓好本地區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任務,力爭取得“干部作風得轉變、具體問題得解決、地方發展得提升、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綜合效果。為此,我們應當牢牢把握三點:第一,必須牢牢把握和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必須牢牢把握和堅持一切服務發展大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科學發展、加強功能區建設、打造沙坪壩區經濟升級版”,這是全區人民群眾的歷史重托;第三,必須牢牢把握和堅持一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敢于擔當,不負重托,不辱使命,這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品格和責任堅守。
一、一切為了人民群眾
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李克強總理常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第一,要增進群眾的真情實感。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國清副書記講,當前存在的“四風”突出問題,根子上是對群眾的感情出了問題。要強化群眾觀念,視群眾為衣食父母,像焦裕祿一樣有一顆“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親民愛民之心,拉近群眾距離。要多換位思考,以心換心、將心比心,調個板凳坐一坐,換個位子想一想,用過去當群眾的“我”作為一面鏡子,與現在當干部的“我”照一照。要多與群眾打交道,在與群眾交朋友、勤溝通中增進感情。要相信尊重群眾,不能因為個別事情而改變對人民群眾的基本看法,更不能用對極少數不講理群眾的印象來確定對絕大多數群眾的態度。
第二,要吃透群眾的現實狀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結構層次、社會關系、基本矛盾、所思所想所盼是不一樣的。時刻不忘群眾,堅持為人民服務,必須首先下功夫認真調查研究,吃深吃透吃準當地父老鄉親的現實狀況,特別是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與時俱進。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時代脈搏,更多地接住地氣,全面把握不同群體的心態和期望,切實掌握每個群體的實際需要,深入了解每個個體在“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具體訴求,并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行決策、推進工作。
第三,要解決群眾的具體問題。“民生是第一目標”,群眾利益無小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強調:“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群眾不僅僅聽你說的怎么樣,關鍵是看你做得怎么樣。要堅持問題導向,真開門、開大門,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不怕問題多,不怕意見尖銳。要分門別類梳理問題,分清哪些是需要頂層設計的問題、哪些是區域帶共性的民生問題、哪些是每家每戶的實際問題。要實事求是解決問題,既盡力而為、也量力而行,對當期能夠解決的努力及時解決,對有希望解決的列入程序積極推進,對確實不能夠解決的做好說服疏導工作。要堅持說到了就必須做到,做不到不要輕易承諾,按照提出的“突出重點、守住底線、完善制度、引導輿論”要求把民生實事落實到位。
第四,要改進群眾的工作方法。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是一門學問,是一項基本功。“方法決定成敗”。毛澤東主席就是注重群眾工作方法、善做群眾工作的榜樣,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要解決問題”等重要論斷,至今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踐行。在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一定要邁開步子,多走進群眾,問需于民;一定要放下架子,多與群眾交流,問計于民,真正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一定要注重長效機制建設,不斷摸索既利于操作又不繁瑣、且為群眾所接受和認可的機制,確保聯系服務群眾好的做法能得到長期堅持。
第五,要贏得群眾的充分信任。只有讓人民群眾真正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增強他們的信心。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具體問題解決得怎樣?能夠解決的是否立即解決了,需要一定時間解決的是否明確了解決路徑、讓群眾看到希望;實在不可能解決的是否給群眾解釋清楚取得理解了。干部作風有無轉變?讓群眾是否感覺到門更好進、人更好找、臉更好看、話更好聽、事更好辦。長效機制建得如何?服務群眾是不是周到仔細,方便群眾是不是常態長久,關鍵是要把好的經驗和做法規范化、制度化,否則就會是“三分鐘熱情”,效果得不到保障,甚至適得其反。
二、一切服從發展大局
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自覺地把本地、本部門的工作放到全區發展大局中去考量,才能站高一步、看遠一點、想深一些,全面準確地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
第一,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沙坪壩區與全市一樣,仍然處于欠發展階段、屬于欠發達地區,正處在“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破除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四個關鍵節點上,加快發展仍然是當前壓倒一切的工作任務。從全市的總體要求看,推進“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全市必須保持一個相對較快的、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這樣才能逐步縮小同發達地區的差距;沙坪壩區被全域納入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理應責無旁貸、勇挑重擔,更好地發揮在全市功能定位中的科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對外開放門戶和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作用。從沙坪壩區的具體實際看,破解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各版塊發展不夠均衡、“只長骨頭不長肉”等突出問題,突破要素支撐不足、后續項目增長乏力等瓶頸制約,解決群眾反映突出問題、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發展,除此別無他途。
第二、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孫政才書記指出:“要立足實際,兼顧需要和可能,兼顧當前與長遠,既要全力推動發展又不要搞GDP至上,根據各功能區域不同基礎、條件和要求,確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沙坪壩區歷屆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戰略研究,不同歷史階段都有明確的發展戰略任務,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區委、區政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統籌考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沙區實際情況的關系、當前發展緊迫性和未來發展持續性的關系、發展戰略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加強功能區建設,打造沙坪壩區經濟升級版”的發展戰略,這不是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而是深入貫徹市委確定的“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明確區縣功能定位”的戰略決策和打造沙坪壩區經濟升級版的具體要求,在充分傳承和貫徹執行區委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實事求是作出的深化和完善。這三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環環相扣、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的原則方法是科學發展,實現的路徑是功能區域建設,落實到沙坪壩區就是要打造經濟升級版,總體任務是“科學發展、富民興區”,這既與“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戰略緊密銜接,又與“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的具體要求一脈相承。
第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重要的歷史任務、最根本的發展動力。沙坪壩區一定要緊緊跟上時代步伐,深入吃透中央精神,全面準確把握各項改革舉措,既不搶跑,也不懈怠,更不“落單”,用改革創新的精神、思維、方法、舉措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既定目標。一定要科學謀劃勇于探索,嚴格遵循中央、市委確定的方向、目標、原則,緊密聯系實際,適時成立改革領導小組和相關工作機構,全面加強工作對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論證區級層面急需改革的事項,科學制定區域深化改革的任務書、路線圖。按照中央分解336項改革任務總體要求,特別是市委今年確定的48項重點改革任務,凡是區級層面能夠立即做的,不能等,必須大步推進,同時結合現實工作開展尤其是經濟升級版打造,優選出19項具體任務,作為今年沙坪壩區的改革攻堅重點,由區分管領導牽頭,現正在制定分項行動方案,力求抓緊抓實抓出成效來。
第四,堅持積極擴大開放。開放合作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地處內陸的沙坪壩區,只有更加主動地融入全國、全市對外開放大格局,才能抓住大機遇、促進大轉型。要依托平臺引資源。利用市級重大項目的集聚輻射帶動力,主動作為,積極推動關聯產業統籌布局、互補招商、抱團經營;全力配合推進鐵路口岸打造,加快西部物流園建設,全方位高層次發展內外貿相關產業,著力形成沙區最具活力的開放橋頭堡、經濟增長。要抓住項目強招商。項目是聚合各方要素的關鍵載體,緊緊圍繞功能區建設和經濟升級版打造,重點突出教科文衛等資源優勢轉化、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全市重大部署落地包裝、策劃項目,實行項目庫動態管理,用好用活優惠政策,發揚“釘釘子精神”,做好全程跟蹤服務,加大招大商名商優商強商的力度。要加大合作聚力量。積極與區域內的國家級、市級企事業單位、平臺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關系,通過“一企一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協力推進區域開放環境優化,攜手“走出去”、“引進來”,切實把內外增長要素轉化為區域的發展綜合實力。
第五,堅持“一盤棋、下深水”。“沙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當前區域發展已經到了“等不起”、“輸不起”的重要關頭,各種利益訴求交織,新老矛盾問題重疊,處處都有攻堅戰,必須“一盤棋”聚力攻堅、“下深水”勇闖難關。要切實凝聚發展共識。加強宣傳引導,讓全區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經濟升級版,為什么要打造沙區經濟升級版,怎么打造沙區經濟升級版,讓打造沙區經濟升級版成為全區統一意志。要著力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深化“一個黨委、三個黨組”的運行機制,進一步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的作用,繼續完善“一個項目、一個責任人、一個團隊、一套措施、一個考核辦法”的工作方法,探索推行考核“四位一體”的督辦模式,努力將各方面智慧和力量集中到重點攻堅任務和重大項目上來。要大力倡導創新進取。繼續解放思想,弘揚“自加壓力、敢為人先”的人文精神,鼓勵支持街鎮、部門和群眾大膽探索,營造鼓勵改革、寬容失敗的氛圍,最大限度調動大膽想、大膽闖、大膽干的積極性。
三、一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指出“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 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服從發展大局,關鍵是廣大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率先垂范,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一心為民的情懷、堅定不移的決心,在攻堅克難、積極作為中展現黨員干部的胸襟和勇氣。
第一、面對困難挑戰要堅定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信心足則干勁足,信心強則動力強。要正確判斷發展形勢。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是困難與機會共生、動力與壓力同在。沙坪壩區有著全域納入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化提質拓展空間廣闊、工業轉型升級潛力巨大、現代服務業契機難得、土地資源可以優化利用等現實發展機遇,當前雖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但都是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要準確把握發展發展規律。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一步一個臺階,一個工作的圓滿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雖然當前沙坪壩區的發展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差距,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克服畏難思想、戒除浮躁情緒,就一定能夠打開全新局面,實現預定目標。
第二、面對重任在肩要積極進取。沙坪壩區已經走到了升級發展的十字路口,任務十分艱巨、壓力特別巨大,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勇挑重擔、勇往直前。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小平同志講“喪失機遇是最大失誤”,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往往一步耽誤,就會步步落后,我們必須卯足干勁往前趕。要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抓住一切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決策本領和履職能力。要敢于迎難而上,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做到哪里有困難、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的身影。要堅持凝心聚力,“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區級班子首先要帶頭“下深水、一盤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第三、面對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劍。國清副書記來區調研時指出,“沙坪壩區急需一個‘贊成什么大張旗鼓,反對什么旗幟鮮明’的工作文化,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是非觀”。我們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區級班子成員,都要思考三個問題:一是自己的是非觀是否鮮明;二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是否先做到;三是沙坪壩區究竟需要倡導什么樣的是非觀和工作文化。如要堅持原則、不要是非不分,要堅定信心、不要埋怨泄氣,要敢于擔當、不要推諉扯皮,要團結協作,不要各行其是,要令行禁止、不要陽奉陰違,要少說多干、不要光說不干,要務實為民、不要虛情假意,要樹立正氣、不要助長歪風,要廉潔奉公、不要奢靡腐化等等。全區黨員干部要開展廣泛討論,達成共識,最后形成一個沙坪壩區的黨員干部行為準則。
第四、面對目標任務要一抓到底。從馬克思“實際運動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勝過一打綱領”,到鄧小平“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再到“行動最有說服力”,都強調了抓工作落實的重要性。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沙坪壩區發展中面臨的矛盾比較突出,越是這樣,我們越要緊緊圍繞區委確定的打造經濟升級版這個目標,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牢釘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地打好這場攻堅戰。要敢抓敢管、一抓到底,“行百里半九十”,在工作推進中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問題不回避,敢于知難而進、啃硬骨頭,不達目的絕不松勁。
第五、面對歪風邪氣要堅決抵制。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做到“三嚴三實”,認真落實習近平提出的各級領導干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要敢于揭短亮丑,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真正把自己擺進去,不回避、不遮掩,客觀真實地給自己“畫像”。要敢于“刮骨療毒”,對于自己存在的問題,要有什么就整改什么,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對于各種歪風邪氣,要敢于較真、敢抓敢管、敢抓善管、嚴厲整治,切實使歪風邪氣沒有市場,努力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良好局面。
【2】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黨員干部,應該都是一面旗幟,是各個群體中的優秀代表。中國共產黨員,他是經過層層篩選,經過組織的考察才能加入的。如今,面對中國內憂外患的形勢,作為中共黨員,更是要勇于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以更加務實、積極、奮發的精神狀態,再接再厲,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在工作中始終走在前列,做好表率,爭當先鋒。
真抓實干,爭當推動發展先鋒。要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永不退色的一面旗幟。今天雖然經濟發展了,生活條件改善了,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政治品格不能變,要時刻保持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時刻保持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要勇爭一流。作為共產黨員,就是要有“開拓進取”創新的精神,責無旁貸地做好工作,干就要干最好、比就要比領先,努力推動各項工作爭第一、創一流。要攻堅克難。在工作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黃金期,同時又處于改革的攻堅期,各種挑戰和阻力都會浮現出來。唯有破除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才能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啃下硬骨頭,渡過急流險灘、到達勝利彼岸。黨員要拿出勇立時代潮頭氣勢,敢為人先、超越自我、挑戰極致,在復雜多變環境中捕捉機遇,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
開拓創新,爭當改革實踐的先鋒。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扮演好改革“急先鋒”的角色,是時代賦予各級黨員的責任和要求。因此,黨員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立足崗位實際,帶好頭,做好事,出實效,抓牢改革發展的“接力棒”。要敢為人先。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搶先意識,善走新路,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用新觀念、新思路,想他人所不曾想,謀他人所不曾謀,為他人所不曾為,探索實踐推進工作的新辦法、新舉措。要敢于擔當。黨員要承載責任,無論重輕、大小。很多人都習慣性地逃避責任,害怕受到批評和教育。敢于擔當、敢于負責,在復雜的矛盾和局勢面前不回避、不推諉,不畏艱難困苦的挑戰,這是對工作負責、對自己負責。敢于擔當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著眼大局的視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擔當起事業的發展,擔當起歷史的檢驗,擔當起民眾的評價。只要敢于擔當,把工作當事業干,把崗位當陣地守,干事創業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要敢于破舊立新。舊有事物不消滅,新的事物不產生。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必然導致徘徊不前;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肯定會使事業半途而廢。黨員必須突破思想的束縛、制度的藩籬和體制的枷鎖, 在解決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中找準癥結,有的放矢、爭先破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為民務實,爭當服務群眾的先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造福人民,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最鮮明的政治本色和最大政治優勢。要密切聯系群眾。一些黨員干部宗旨意識淡薄,對群眾冷暖、民情民意不聞不問,或者工作不到位、化解不力,使得一些地方群眾情緒激烈、出現極端現象,黨群干群關系緊張。服務群眾,就是要首先聯系群眾,加強宗旨意識,這樣才能了解群眾之所想、群眾之所需、群眾之所急。要建立和完善聯系群眾的各項制度,成為一種常態,在聯系群眾中轉變作風。要幫助群眾辦實事。“群眾利益無小事”,黨員要多到田間地頭,與群眾打成一片。從小事做起,從群眾身邊事抓起,著力幫助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惠及最廣大群眾。唯有對群眾深懷感情,積極幫助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說話才有人聽、干事才有人跟,黨群干群關系才會更加密切。要搞好為民便民服務。現在,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服務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品質化,這也為黨員打開了廣闊的服務空間。因此,黨員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拓寬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便民利民服務。
【3】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宏觀調控指導思想上的新思維。需求和供給是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調控的職能在于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我們所熟悉的需求側管理,通常通過抽緊或放松銀根,對總需求進行抑制或刺激,實施“反周期”操作。供給側管理則不同,它具有明顯的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定向調控等結構性特征,操作難度也大得多。
首先,從經濟學基礎理論創新的視角看,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響應機制及其特征,是劃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或不同時代的決定性因素。人類社會從自然原始狀態,一路走過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為標志的文明提升過程,其中關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全球化時代,供給側以美國蘋果公司產品為代表的產出創新,可以在中國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出于對國內供給不足的響應,中國游客會到日本去“爆買”馬桶蓋。我們以往密切關注的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其實已衍生出“結構化”的邏輯,只有將這種結構化邏輯傳導、轉移到供給側,才形成對整個經濟增長動力體系的完整認知和把握??在現實世界,完全的市場競爭并不能解決結構優化問題,引導結構優化的“政策供給”和激發潛力釋放的“制度供給”必不可少。
其次,從經濟調控實踐看,政府實施供給側管理已有成功經驗在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美國當局區別對待、重點支持,先后給花旗、“兩房”、通用注資,成為引導復蘇過程的決定性轉折點。中國近年也一再實行“定向寬松”,結構化運用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更是為優化結構而不遺余力。
第三,從經濟社會轉軌過程中的我國具體國情看,客觀上也需要實施理性的供給側管理。在“三農”、區域協調、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國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建設、補短板優結構等方面,急需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供給,解放生產力,化解矛盾和隱患,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不是貼標簽、造概念,而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理論聯系實際的轉軌與創新;不是否定需求側作用和簡單搬用美國供給學派的“減稅為主”思路,而是借鑒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有益經驗,側重于供給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不是搞所謂“新計劃經濟”,而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構造中國式現代治理,實現中國式超常規發展。換言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以改革為龍頭,結構優化為關鍵,解放生產力的長期行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打造新的動力體系。從供給側相關因素看,主要涉及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制度及管理這五項。歷史經驗表明,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項,在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過程中,對于發展的支撐和貢獻明顯。在此之后,難免出現“邊際收益遞減”。因此,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后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以科技創新提供“第一生產力”,以制度改革帶來“最大紅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造發展“升級版”新動能。
針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約束,包括合理調整人口政策,優化勞動力供給及人口結構;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精準度;推進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主要通過市場化的兼并重組,淘汰落后、過剩產能;改造政府行政架構,轉變政府職能,等等。
雖然從供給側發力攻堅克難任務艱巨,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迎難而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不僅可以有技術層面的“后發優勢”,不僅可以消解漸進改革路徑依賴的某些“后發劣勢”,還有望形成政治經濟學支持之下供給側實踐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