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校園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譽的廣州市,土地總面積8270余畝,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07余畝,增城教學科研基地3863余畝。學校建筑總面積137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荊校園”環境,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讀書求學的好地方。
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始創于1909年的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暨附設農業講習所。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和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及病蟲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華南農學院,隸屬農業部主管;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1984年,更名為華南農業大學。2000年國家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學校由農業部劃歸廣東省主管。2004 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現任黨委書記為李大勝教授,校長為陳曉陽教授。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3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6人,“*獎勵計劃”特聘(講座)教授9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1 人,國家特支計劃4人,廣東省領軍人才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19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15人,人(事)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1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6人,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博士生導師236人,碩士生導師823人。
學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致力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學校設有26個學院(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4.2萬余人,其中本科生3.8萬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來自27個國家的留學生89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精品課程26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23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國家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專業8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學)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6個。學校形成了以丁穎創新班為突破點,以紅滿堂計劃、主輔修、雙學位、國際聯合辦學為主線,以平臺加模塊為基礎的點、線、面相結合,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成效顯著,目前學校共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提名論文6篇,論文學科涵蓋了農學、工學和管理學等門類。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
學校擁有開展科學研究的良好條件。現有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
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畜禽育種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廣東)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等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9個,農業部科學觀測實驗站3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工程)實驗室1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個,廣東省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分中心(廣州)、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廣東省低碳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和廣東省質量監督木材及木制品檢驗站均設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