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故事觀后感篇一
上大學以后 一直沒有在身邊找到一個可以心平氣和說說話的朋友 雖然有著一幫室友 偶爾可以一起瘋 但我們之間的話題卻有著很大的隔閡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 我無法跟他們說 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 一本我很喜歡的書 一個我很喜歡的作者 一個我很喜歡的組合 甚至 一首我喜歡的歌 其實我覺得我品味大眾 我喜歡的 應該大部分人都會喜歡 但問題就在 這不是他們喜歡討論的話題 久了以后我也知趣了 閑了就泡圖書館 看書 聽廣播 在一個頻繁光顧的電臺里熟悉了麥兜這個名字 也充滿了好奇 卻從沒去看過 直到最近 借著一部麥兜響當當的東風 我找著這個間隙看了這部最原始的麥兜 認識了那只粉色的可愛小豬
我們都是普通人 過著最普通的生活 也許曾經被寄予厚望 曾經滿懷夢想和抱負 覺得自己是個還未遇到伯樂的千里馬 但殘酷的現實卻告訴我們 世界雖然大 脫穎而出的卻終究只能是少數的幾個人 大多數的我們終將慢慢接受現實 過著平凡的日子 淹沒在蕓蕓眾生中 為柴米油鹽在社會上打拼 但麥兜告訴我們 快樂并不是成功者的專利 平凡的我們也可以平凡的快樂
“那時候我還很小 不知道什么是孤獨 一個人在雪地里玩 滿頭大汗 很快樂”
如今的我們 雖然已經無法再擁有那種純粹的 簡單的快樂 畢竟我們要開始自己面對這個世界 肩負一些屬于自己的責任 但我們是否依然可以 或者偶爾 在擁有最平凡的生活的同時 擁有最遙遠的夢想 簡單快樂地生活
麥兜故事觀后感篇二
《麥兜故事》動畫效果雖不及歐美,但貫穿其中的懷舊氣息,讓我完全拋棄了動畫本身所要求的視覺享受。看完后回頭一想,覺得這樣的效果再也合適不過了。
幼稚的音樂,夾雜著淡淡的憂傷。
明明是生活瑣事,卻能撥動心弦。然而,又恰是生活瑣事,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一些故事,只有長大了,才能品味出個中滋味。
故事從麥兜懷揣著母親的期望出生開始,然后麥兜上了對外宣傳極佳,有老外教英文的春田花花幼兒園。就像如今大多數幼兒園一樣,到底好不好,四五歲的我們不知道,爸媽也不知道,只有長大了的我們才知道。不過麥兜說得對,它卻給了我們快樂的時光。
平凡的家庭,往往有不平凡的爸爸媽媽。在麥兜眼中,媽媽是那么強大,她能夠闖很多的難關,她能做很多的吃的,她還有生活的熱情,經營著她的“麥太世界”。她又是那么愛麥兜,生病了照顧他,帶他去“藍天白云,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馬爾代夫,期許著他能夠做奧運冠軍。
每個母親都為孩子做一個美麗的夢,她為夢中的孩子驕傲。不管夢會不會實現,但都阻擋不了她愛我們的心。即使自己常常拿“等我發財”回避孩子要求的享受,即使過著讓火雞陪伴著他們比它一生還要長的生活,即使連自己都沒有按照自己的期許身體力行,但一點都沒受到我們的鄙視,不是嗎?當初的抱怨,隨時光流逝,都會化成我們更愛母親的記憶,不是嗎?
麥兜說,“那不是缺陷,只是我們不再在夢中”。麥兜還說,“原來有的東西,是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沒去馬爾代夫,沒有獎牌,沒有張保仔寶藏,而張保仔,也沒有吃過那個包子,原來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氣,有力氣,也不一定行。長大了到我要面對這個硬邦邦,未必可以做夢,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時候,我會怎么樣呢?”
我們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成長,也沒有像媽媽期望的成功,我們被生活磨去了棱角,我們混跡于大流,過著平平凡凡的日子,也許有一天,會覺得生活的無趣,會為自己的選擇氣餒,我們何不像麥兜一樣,“我不是為了見珊珊,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搶包子,也不相信搶包山會成為奧運項目,可是我仍然努力練習搶包山,因為我愛我媽媽。”
麥兜故事觀后感篇三
《麥兜故事》不但有香港的本土氣息,同時具有世界共通性,傳遞著濃厚的時代信息。
土法炮制而不妥協于主流的街坊動畫,點出新生代港人成長的抑郁;大角咀平凡影像加黃秋生親切的叔父式配音創造出百分百本土精神。
《麥兜故事》上映后帶來的轟動,令香港觀眾和香港電影人看到了香港動畫電影的前景,沒有好萊塢式的三維動畫技術,也沒有日本人的詭異想象,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故事便令觀眾齊聲叫好,這其中一定得感謝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的用心創作。麥兜兒時故事給成人帶來的只有回憶和喟嘆,麥兜變成負資產人士的故事,可謂一下切中香港草根族的命脈。在大公司裁員、小公司倒閉,資產縮水的狀況之下,負資產成為香港經濟社會中一個常用的詞語。而負資產的人士當中以草根階層的人數居多,只有這些日日奔忙,不斷承受壓力在供房、供車的人,才最無承受經濟波動的能力,最有機會成為負資產的人。與其說麥兜是某一個香港草民的化身,還不如說是草根階層的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就是自己。麥兜的故事之所以能夠令港人如此接受,除了故事接近香港百姓之外,片中大量出現的香港各地的景色,和香港的文化特征,成為吸引觀眾的又一賣點。創作者們在影片使用的都是香港的真實地名,地道的香港街景,更讓香港的觀眾感受到這一完全虛構的卡通人物故事的真切。由此產生的認可,除了為自己找到一個寄托同感的知己外,也是對創作者一個莫大的寬慰。麥兜在向大家講述他故事的同時,令觀眾親身游遍香港的大街小巷,親身體會香港的各種文化現象,絕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在香港眾多打打殺殺和古惑仔漫畫當中,由謝立文、麥家碧創作的漫畫《麥兜故事》不僅在形象上更容易為不同年齡層的人接受,更多了這些生活化的故事情節,因此成為香港最成功的原創Q版漫畫人物。看著銀幕上的麥兜特制圣誕火雞吃了半年,看著他從平凡中得來的快樂,看著他長大工作后和現時的許多人一樣成了負資產者,觀眾所感受到的并非是笑,更多的是感動和感嘆。
麥兜的人生故事很平常,上學、工作,希望、失望,他都一一經歷。他的各個方面不論是家庭、人生、夢想和追求可以說都是代表了香港最普通的“草根階層”的奮斗經歷和生存狀態,反映了很多香港的普通百姓的人生歷程。“麥兜”的形象也可以說是香港最成功的原創漫畫人物,成為香港成人動畫的典范。從電影中,人們可以親切的看到香港的普通街景、普通生活以及眾多的傳統文化,因此這部電影業創造了香港票房的一大奇跡。而麥兜不僅是香港漫畫界的一個傳奇角色,更是代表了香港動畫電影的成功的先行者。
在影片中,麥兜就是生活在香港平民階層的代表,因此,它的經歷或許就是香港平民階層中某一位真人真實故事的銀幕投射,因此才會感染眾多香港觀眾以及有過這種經歷的其他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