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沒什么章法,是一種抒發感情的表達方式!小編整理了都是為你好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都是為你好觀后感【篇一】
寫篇影評吧,這是很久之前就一直想寫的一個電影,在電影頻道看的,不太出名,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現手法,也不是標新立異的主題,也沒有出名的演員,估計不會有什么人找來看的。
想寫這個電影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很湊巧的是看完這個電影緊接著看了《勇敢傳說》,就覺得哇哦,不管時間如何,也不管空間如何,父母給與孩子的愛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你好,而青春期中孩子們對待父母的愛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你根本不懂我。
孩子的成長,或許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和難題,那個乖巧可愛的女孩不見了,變得乖張潑辣,那個頑皮淘氣的男孩子不見了,變得桀驁不馴,爸爸媽媽的話再也不是所謂的金科玉律,在嘆息著“孩子越來越不好管”同時,孩子也覺得爸媽“土爆了”,開始懷疑父母的那些教誨。
無論是周成的離家出走,還是梅莉達的逃婚,都是反映出來了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因為“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我的感受更加重要,而不是相信“你”告訴“我”要怎么做才更好。
而無論是周成的母親,還是梅莉達的母后,都在用自己走過的路來告訴兒女,希望他們少走彎路,替你做決定是因為“為了你好”,這是一個最優選擇。
孩子的自我覺醒,與父母的處世哲學,必不可免的發生了碰撞。碰撞,如果像斗爭一樣,就會一方慘敗或兩敗俱傷,如果能夠妥協,或許雙方都有痛,但是至少還可以共存。
周成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老丁,那些從父母嘴里說出,周成或許不屑于一聽的話,從老丁嘴里說出,能讓周成心平氣和的想一想,然后去接受;梅莉達就要難過的多,當她發現自己的抱怨成真,而又并非如她以為的那樣美好時,必須要依靠自己去救贖,所以,這個過程,梅莉達是在血淋淋的痛中成長的,所以梅莉達的領悟也要比周成更深刻。周成也好,梅莉達也罷,能夠最終揭開心結的途徑,其實只有一個,就是理解,“你根本不懂我”,而“我又何曾懂過你為我的好”,如果我是你,“我才能明白你對我的好”。
有人曾說,沒有一個能戰勝兒女的父母,但愿那些曾以勝利者姿態站在父母面前的兒女,能認真的想一想,如果你是父母,你又會怎么做呢。我們每個人都在一點點長大,從不懂事的兒女,到慢慢為人父母,我們努力的去嘗試著糾正父母在自己教育上的種種,卻依然會面對自己孩子的不滿與不解,這個時候,我們是否會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多一分理解呢?
如果很多事情,我們找不到答案,那就認真想一想,如果我是你,會是什么樣子,或許,就明了了。
PS,我看《都是為你好》的時候,把它列入了公路片的范疇,作為公路片,我真覺得蠻不錯的,故事情節緊湊,中心突出,比那些隨著走隨著想,不知道講什么的好得多。
都是為你好觀后感【篇二】
昨晚在泡腳時無意中發現電影頻道播放的電影名字叫《都是為你好》,這幾個字出現在孩子們期末考試前夕著實應景,一下就被吸引,最近朋友圈在流行一些有關期末考試引發的焦慮的文章。盡管這類關于親子教育的故事看了很多,還是有很大的好奇,這個故事又是如何描述的?
我沒有看到故事開頭,只知道一個約十二三歲的離家出走的叫成成的男孩和一個很酷的姓丁的中年男子在外地,中年男子剛買的新車貌似因為這個男孩而損傷嚴重,他借著讓孩子父母賠償的理由讓男孩聯系家里人,后來這個聰明的男孩打給了自己最喜歡的一位美術老師,并沒有打給父母,電話還沒講完,一群年輕的混混邀了一幫人來復仇的樣子,他們除了想讓成成和丁某見識一下自己的厲害外,還想要成成腳上的因為考試成績提高爸爸剛剛獎勵的喬四限量版運動鞋。這位丁叔叔自然挺身而出,救下成成,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這時我才明白一點劇情:離家出走的男孩遇上一位好心叔叔,因為二人同路,叔叔打算送這個孩子回家。一路上都在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給這個孩子做些安撫工作。一路上兩人的聊天才透露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媽媽在牧場工作,希望孩子專心讀書,不支持孩子學習畫畫,還把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的畫布和顏料當面踩了個稀巴爛。孩子一氣之下就獨自一人搭車去城里找爸爸,爸爸看了兒子的畫,非常開心。兒子原本打算跟著爸在城里爸生活,誰知道爸爸的斷然拒絕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跟蹤爸爸一路才知道爸爸已經在城里又組建了一個家庭。他哪里受得了這樣的刺激,剛剛還跟自己說工作很忙,照顧不了自己,現在卻跟一個叫自己的爸爸為爸爸的三歲左右大的小女孩又親又抱,旁邊還有一個年輕的女人正準備上車。他沖上去試圖發泄心中無限的憤怒,被爸爸給攔了下來。拉扯中爸爸的一個巴掌打到自己臉上,他才聽清楚爸爸所說的話。他和媽媽已經離婚七年了,一直沒有告訴他是不想影響他的學業,打算等到大學再告訴他的。他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帶著失望和悲傷沖出了人流,爸爸再怎么盡力也沒能追上他。
在遇到丁叔叔后,他們一路都經歷著同樣的故事在不同家庭上演。他們二人因為住店來到一家賓館,賓館老板有兩個兒子,十五六歲的大兒子也因為喜歡汽車修理不想學習偷偷跑到修理廠去跟師傅學習,每次回到家里都會被爸爸毒打一頓。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爸爸的育兒名言。在爸爸眼里,爸爸就是爸爸,兒子就是兒子,兒子就是要聽爸爸的。可憐的孩子身上到處都是被打后留下的痕跡,成成遇到跟自己遭遇相似的哥哥自然跳出來打抱不平,希望丁叔叔帶上這個哥哥一起走,遠離這個沒有愛的家。這個提議遭到有過案底的丁叔叔的斷然拒絕,成成就以自己不回家來威脅丁叔叔,最后丁叔叔無奈答應去跟這個孩子的爸爸談一談,希望能化解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孩子們卻天真的以為丁叔叔是做說服工作去了,最后在偷拿到身份證后還是穿幫,被賓館老板發現自己的大兒子要離家出走,第一反應就是操起棒子就要打。一場混亂之后,丁叔叔講了一個因為兒子離家出走,父子分離十六年的故事,老板的兒子這才放棄離家出走的念頭,父子二人終于開始放下了自己手中的棍棒和背包。
原來,丁叔叔講的故事就是自己和兒子的故事。當年就是因為自己沒能和兒子保持很好的溝通,做了一些讓兒子無法理解的事情,以至于十六年彼此都不聯系。這對丁叔叔來講是最深的痛,也是難以挽回的事情。這次,如果不是即將和兒子結婚的兒媳婦主動聯系他來參加婚禮,試圖化解這對父子十幾年的恩怨,他都不知道兒子在哪里。所以,才會出現故事開頭的救下離家出走的成成,丁叔叔一開始就從成成身上看到了自己兒子當年的影子。一路上,丁叔叔站在父母的角度跟成成講述父母行為背后的期待,有曉之以理,有責罵,也有迂回。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能夠有一個能保護自己,又能在精神上跟自己溝通的男性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崇拜,欣賞和尊重溢于言表,就差叫他“爸爸”了。或許,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的身份認同吧!當他們找到自己崇拜的對象會義無反顧。
盡管這是發生在三個不同家庭的離家出走的故事,令人悲傷和難過,但是仍舊被這背后父母深厚的愛所打動,只是這些父母都太執著于自己想要的畫面了,都不愿意輕易承認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誤。丁叔叔家的孩子當年是在媽媽不幸患癌癥后,爸爸因為一個不當行為入獄,導致孩子對他失望至極而離家出走,孩子或許認為是媽媽的去世跟爸爸的行為也有一些關系,所以他們一直沒有任何聯系,更不用說解釋了;賓館老板的大兒子,希望干自己喜歡的工作,不想走父母認為的“唯有讀書高”這條路而被家庭暴力,實在在家里呆不下去了才想到跟成成一起去別的城市;成成的故事更加復雜,父母在自己很小的時候離婚,父母都瞞著自己,讓自己覺得最信任的兩個人都不信任自己,也不值得被信任。媽媽也是只希望孩子能考取好的學校將來能到大城市發展,不支持癡迷畫畫并且畫的很好的成成跟老師一邊學習一邊畫畫。而爸爸也因為有新的家庭根本顧不上孩子心里真實的想法,即使欣賞成成在畫畫方面的天賦,也不愿意主動站出來承擔一個父親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三個故事中的孩子都是處于青春期,他們都覺得自己有一定能力了,又都無法從家里拿到真正的支持,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真正在乎自己心里真實的想法。大部分父母眼中只有學習這一條路,這讓他們非常無奈和無力,這個時候能夠表達自己聲音的唯一方法就是離家出走,用這個方法來懲罰自己的父母,試圖用這個方法來讓自己的父母改變,并證明自己。回想這樣的故事在身邊也越來越多,小一點孩子的孩子躲在黑網吧里度日,大一些的孩子有的走向自閉,有的到后來需要精神類藥物維持,有的干脆棄學,不再踏進學校,與家里人的關系都很疏離。這些情況無論發生在哪一個家庭都是極度痛心的,這些故事也在提醒我,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保持良好的溝通。或許,也正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也正值青春期,所以我才會被這部影片的標題吸引。
記得故事里跟著尋找成成的一個警察對車上成成的父母說過一句話,我記憶猶新:我沒有養過孩子,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你們口口聲聲說關心孩子,你們連孩子平時跟哪些人玩,喜歡什么都不知道,這是關心孩子嗎?是啊!什么是關心?是關心我們關心的問題更多還是關心孩子關心的問題更多呢?我也這么問自己。在孩子的渴求(被愛,被關注,被接納,被尊重等)跟學習之間,如果要排序的話,你會把哪個排在優先的位置呢?劇中的幾個家庭都有些本末倒置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比孩子本身更多,沒有交流和溝通,這樣的互動自然容易令關系走向極端。
我回想自己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當自己試圖站在孩子立場去傾聽、了解他的壓力和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時,當他愿意跟我敞開的時候,我很開心和滿足,我也非常欣賞自己的耐心和智慧,用給他按摩的時間跟他溝通;當我看到他內在的那份忐忑和迷茫時,我很心疼,希望幫到他更多又似乎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我也看到自己內在的那份糾結,既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通過學習拿到一份自信,將來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也希望他能夠盡早發現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堅持下去,我們會全力支持他,讓他從中獲取更多的能量,體驗到成長的快樂。當我寫完這句話時我留意到自己內在隱藏的焦慮,期待孩子在這個階段就完成自己還在尋找的答案,多么可笑!所以,我的功課也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當我帶頭走出自己的路,他在后面自然也學會了。所以,做父母的,要想跟孩子有很好的關系,最終還是要從自身的學習成長開始,從了解我們的孩子開始。
我在想:每個人不一樣,每個家庭也不一樣,這也代表著每個孩子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是什么讓不一樣的父母有了對孩子同樣的期待呢?這些期待又滿足了父母怎樣的渴望呢?從這個公式中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合理,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從小在孩子心里種下的是什么呢?你帶給孩子的又是怎樣的一份影響呢?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為自己和孩子做些怎樣的調整或改變呢?
無論前行的路有多黑暗,多崎嶇,只要烏云散去就會有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永遠是孩子心里的那道光!寒假臨近,希望無論我們的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如何,都能有一個愉快的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