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深入、深刻、真誠地演繹了反腐進程中的官場生態。
普通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一
《人民的名義》最近熱播,火的不要不要的,幾乎是可以講是全民追劇,甚至聽說有的地方單位領導下了命令,讓收看這部電視劇,于是我這哄娃媽媽也趁著娃不在家突擊了一個周末。看完之后,不禁想要寫寫我的觀后感。
很顯然這部劇能夠迅速的火起來就是因為這部劇它反應出的現實迎合了時下的主旋律,說出了人們一直想說卻不知如何說起的話。大家看的是劇情,欣賞的是表演,聯想的卻是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不得不說,而我們在看反腐的同時,也可以清晰的從這部劇里面看到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中國的發展路徑,以及伴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社會問題和經濟現象。而看完這部劇我也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就很難合上
典型的例子當然就是電視劇一開始那個,吃炸醬面、朱筒子樓、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某部委處長趙德漢,一個上任4年,貪污數額就達到2.3億元的貪官,他是“小腐巨貪”的典型代表,這不禁使我聯想到常常在新聞報道中聽到在一些征地拆遷和經濟發達程度高的地區,一個社區書記或者村委會主任就常常曝光出巨大的貪污數額。趙德漢說,這些錢我一分都沒有花,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從小窮怕了。當我看看到趙德漢家中堆滿墻鋪滿床的鈔票,而他卻每個月只給家鄉的老母親寄回去300元時,很多人不禁逗笑了。我們在巨大的反差之中看到了一個扭曲的靈魂,看到了信仰的缺失,看到了人性的丑惡,也看到了腐敗的真實面目。
二、庸官比貪官更可恨
劇中有個京州市光明區委書記孫連成,這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不是主演,但戲卻特別好。把一個庸官刻畫的淋漓盡致,不貪不腐,但也不干事,對組織有情緒,事情是能拖就拖,對上面二皮臉,對下面能糊弄就糊弄,什么事都找人背鍋。當他示意下屬在信訪窗口放個小板凳,“一個最多10塊,少則5.6塊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觀眾又笑了,但是更恨吶,一個區委書記把市委書記的指示都不當回事了,他還能把群眾當回事么?一個把什么都不當回事的人坐在領導的崗位上,我們的地區還能有什么指望?老百姓還能有什么指望?其實老百姓對貪官恨,對這樣的庸官更恨,之前就有說法,原來拿了錢還能干事,現在不拿錢了,事也不干了。不怪現在很多干部感慨現在的會是越來越多了,以前的領導為了要政績大刀闊斧為了成績想出各種辦法個干工作,現在的領導干部奉行多干事多犯錯,少干事少犯錯,不干事才能不犯錯,所以就啥事也不干。工作中遇到難題就等靠要。
三、中國式裙帶關系
也許是影視創作的需要,也許是刻意暗諷,人民的名義里面,裙帶關系特別嚴重,漢大幫,秘書幫,老師是政法委書記,學生就是公安廳廳長,反貪局局長。老公是市委書記,老婆就是銀行副行長,老子是檢察長,兒子也是檢察官。甚至陸亦可也得跟高育良叫小姨夫,而陸亦可他媽也是法院的一個庭長。這種裙帶關系,是中國經濟特別是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的一個縮影。這也是當前讓一些干部沒有動力的原因,而劇中也把這種關系稱之為“政治資源”。沒有政治資源就很難取得進步,所以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謀求政治資源上,而不是真正的去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利。而一些缺乏政治資源的人也只能在慢慢的摔打磨礪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排擠中成為庸官,懶官。
四、信仰的缺失,成為社會的危機
劇中,老檢察長陳巖石和老伴兒把共產黨員的“信仰”掛在嘴邊,時時刻刻的強調不要忘了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公安廳長祁同偉說“其實我們誰都明白,我們都是從娘胎里來,到墳墓里去”。一個公安廳長對于這句話的解讀足見我們這個社會信仰缺失的嚴重性。我想祁同偉的這句話絕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心里話,至少當他和高育良說完這番話的時候,滿口人民正義的高育良當時并沒有反駁他,而祁同偉和高育良都是省委可能要向中央推薦的人。金字塔的頂端都已經產生了信仰的缺失,又何況是基層的小老百姓呢?中國共產黨付出那么多血的代價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當年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有人肯為了能抗炸藥包而入黨,可是今天呢?我們缺少信仰,我們誰都不相信,不相信黨也不相信政府。這真的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總之藝術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人們的名義》能夠取得如此的熱度和追捧,讓大家都有了共鳴可見是取材去現實,但是播反腐劇,看反腐劇,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腐敗,而是為了反映腐敗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傷害,給大家以警示和啟發。
普通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二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來,收獲好評無數,一時間引爆熒屏。魯迅先生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對于《人民的名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領導干部來說,應更多地品讀其中的擔當之義。
平時“想得起來”,擔得起信任。擔當無關身份、年齡和時代,是一種氣度和人格。擔當不都是驚天動地,更多體現在日常瑣碎中。劇中陳巖石老檢察長15歲參加革命,戰爭年代扛過炸藥包。退休后仍時刻想著為人民服務。老百姓遇事總會想到陳老,他的住所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第二檢察院”。反觀區長孫連城,因仕途不順喪失斗志,沉溺于“仰望星空、心懷宇宙”,對待群眾訴求“麻木不仁”,與群眾漸行漸遠。常言道,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領導干部應秉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生信條,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行為準則立起來,時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做群眾一眼認得出、遇事想得到的干部。
急時“沖得上來”,扛得起責任。“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擔當是眾口難調時的力排眾議,也是舉棋不定間的果敢堅毅。在“一一六大風廠事件”當晚,達康書記臨陣指揮,徹夜未眠,既化解了劍拔弩張的局勢,有效遏制住群體性事件,又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挽救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體現了一名領導干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魄力。風疾雨驟,愈發考驗本色,危急時刻,方顯責任擔當。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緊要關頭要有“沖在前頭”的意識和“知其難為而為之”的決心,不怕風險、不懼爭議,做人民群眾的“主心骨”。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第一時間為群眾解難題。
難時“豁得出來”,挑得起重任。急難險重是考驗領導干部責任與擔當的“試金石”。反貪局長侯亮平面對達康書記前妻出逃國外的嚴峻形勢,拋開私心雜念和個人得失,將歐陽菁攔截在機場收費站,捍衛了公平正義,保住了達康書記的政治前途。祁同偉不但不支持,還牢騷滿腹,生怕牽連自己。強調:“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領導干部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多一分迎難而上的勇氣,多一些“為官避事平生恥”的責任,少一分精明算計、明哲保身的圓滑。在矛盾和問題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對原則問題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切實擔負起人民群眾的期盼。
普通黨員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三
這幾天的晚上,我都在觀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說實話,我以前基本不看胡編亂造的電視劇。這部劇正如導演李路所說”能讓人們看到人性的溫暖、正義的力量,為預防腐敗提供鏡鑒”。打破了多年以來反腐題材影視作品沒有跟上現實的尷尬現狀。
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干部
劇中的老干部陳巖石說,過來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現在,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干部。現在干部的思想狀況怎樣?這十多年,針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先進性教育、群眾路線教育、“兩學一做”教育,可真正卓有成效的是在十八大以后,反腐敗斗爭才取得實質性成果。新來的省委沙書記請老干部陳巖石在省委常委會上講話,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陳巖石倒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那就是曾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的楊維駿老人。楊維駿也是一名從抗戰中走過來的老兵,退休后一直堅持舉報云南省省委書記白恩培等,并最終推動了云南省多名部級高官落馬。可現實中像沙書記這樣重視老干部在教育干部拒腐防變的情況少見。真正在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干部不多了,大多是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身體狀況不佳。去帶領群眾上訪,站在反腐前線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教育干部的重擔落在現任的領導干部肩上。我倒認為,教育干部可以請一般的百姓,在當前深受腐敗官員和不法商人勾結在一起危害人民的利益,造成“民不聊生”情況下的群眾,如下崗職工,被強拆的居民,上訪群眾。因為,歷史是人民寫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劇中就有李達康書記的表妹、上訪群眾之一員,在家里向他講自己上訪的遭遇,實際上給他上了一課。人民警察對上訪、強拆的人民群眾如臨大敵,荷槍實彈,警車云集,電視劇中的這種“美國大片”,在現實中很多人觀賞過。
哀莫大于心死
貪官污吏實際上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是吞咽人民血肉的老虎。當然,還有一群使人民厭惡的蒼蠅。現在,百姓說:無官不貪,一個個拉出去槍斃,不會有冤案。這種說法未免偏頗。但貪官們前腐后繼的現象的確存在。更可怕可悲的是,查出的貪官貪了幾十上百萬元,很多人竟然說這是好官、清官。貪官們幾乎個個以“人民的名義”在坑害人民,而很多人民已麻木不仁了。人民政府在人民中的公信力已降到歷史的低點。在新中國建國前的老解放區和50年代的政府,那是公信力最高的時期。這部電視劇的亮點就是真正打破了多年以來反腐題材影視作品沒有跟上現實的尷尬現狀,反映了真實的政治生態。哀莫大于心死。反貪斗爭實際上在挽救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挽救民心,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讓觀眾和一些演員驚訝的是這部劇的審查的順利,出乎意料。還有,一些原來的制片投資商跑了,預料不會審查過關,會虧本,這實際上就是“心死”的表現。
而劇中的老干部陳巖石沒有心死,他堅信正義,堅信人民的力量。只要心里想著群眾,與人民站在一起,終歸會勝利的。可這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在強拆的現場坐了一通宵,他的兒子、反貪斗士陳海被暗害。他已經下了當年拼死往敵人碉堡丟炸藥包的決心與腐敗高官做斗爭。臨終前陳巖石對省委書記沙瑞金說:這么多年過去,我們黨終于醒過來了,現在收拾世道人心還來得及???這樣的老干部真讓人敬佩,讓我們向他深深的鞠躬。
這部電視劇在全國火了,為什么火?它把眾人快死的心又燃燒活了。
虛擬的藝術老干部---陳巖石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劇中的老干部陳巖石就是一個“藝術品”,也是常說的所謂“典型人物”。劇作者把老干部在反腐斗爭中的高貴品質、英勇事跡、政治資源都集于一身,這樣的老干部我們見到過,又沒有見過。大多數的老干部在家頤養天年,含飴弄孫。他們恪守講大局,講組織紀律。不給當局添亂,不找麻煩,不管閑事的原則。如果反腐斗爭依靠老干部,那就大錯特錯了。靠誰?還是要靠現在坐在主席臺上的人。陳巖石和沙書記的特殊關系,我開始認為是劇作中的“敗筆”。如果沒有這層關系,陳巖石的下場會慘不忍睹。可這又正好反映了當前的政治生態的現實。
筆者曾在政府機關服務多年。退休后就是普通的百姓一個,有機會接觸了許多的平民,還有一些弱勢群體。我為一位上訪的百姓代寫過狀紙,我見過上訪者一次次奔波于政府的信訪部門,一次次失望、沮喪的表情。我感嘆:如今當一個百姓真不容易啊!中央八條后,現在的官場有人高呼“當官難”。要想想,當百姓更難。不信,你們換換位置。
盡管陳巖石是個藝術品,但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的名義》的劇作者和演員們可說是使盡了洪荒之力。點贊一萬個。人民的藝術家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