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下面是《飲食男女》觀后感,快來圍觀吧。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后感【篇一】
自從他在《喜宴》里,狡詐地讓巍巍莫名其妙當了一對小gay情侶的代孕母,還硬塞給她一份“皆大歡喜”的心甘情愿,又在《飲食男女》之末,讓娶了年輕小姑娘的老頭枯樹又抽嫩枝之后??我就根深蒂固地認為,李安是壞人。
如同有一次師姐說到:《斷背山》當然是一部好電影,但卻是我無法容忍的電影??不因為我歧視gay,而因為我不可動搖地歧視不知廉恥、半分愧疚也無的婚外戀。
看上去溫柔敦厚、滿懷的儒家風范,骨子里卻蔫壞蔫壞,李安的電影一以貫之,講的不過是倫理,不過是理智與情感的沖突、傳統與現代的沖撞,而其傾向性更是不言而喻。
看上去滿臉和善的他恰正如同最最殺人不見血的傳統,從來不肯露骨地表白好惡,卻隱隱地藏著一份冷冷的心。從來也不曾肯給予毫厘些微的祝福,越是豐盈鮮活的生命越是在最終夭折得不堪:玉矯龍終究要愛上李慕白,并以生命的夭亡來祭奠這一份皈依;瑪麗安娜的故事不過是又一出老掉牙的勸誡,嬌艷的女子黯淡在道德的戒律面前,蒼白地接受成熟;飲食男女是happy ending嗎,為什么我只看出了女子的被侮辱與損害?而在我眼里至為慘烈的一幕,是英俊的趙文宣向家倩伸出手來,英俊斯文的笑容無懈可擊:“好朋友”??我的眼淚在那一刻奪眶而出。
李安還是和〈sex and city〉的編劇如出一轍:無邊的春光可以盡泄,世界的繁華可以追逐,然而最終,祝福只給予婚姻中的女子。艱難的,編劇終于一個一個把五個活色生香的大齡女郎嫁了出去,才可以如釋重負。同樣〈飲食男女〉,小女兒看似心無城府卻坐擁幸福,最令男子贊賞的不過是如此十足小女子的心機與聰明,大女兒的形象一直如漫畫一般夸張,女性魅力盡露的時刻卻傻人有傻福,惟獨家倩,越是聰慧越是美貌越是魅力四射,卻越是只能被男子定位為“好朋友”,只能無處可逃地一頭扎進陷阱:那是李安的故事里,現代(叛逆)(新)女性無可逃遁的宿命。
玉矯龍、家倩、巍巍、瑪麗安娜,李安的熒幕上這些女子貫穿著古今與中外,卻不過同樣是一類??同一類在傳統與現代的邊緣掙扎著、沖撞著、叛逆著,并且最終一定會遭遇背叛的性情女子。果然,說李安懂女子,甚至進而疑心起他的性取向來,然而他即便是懂得,卻從不慈悲,即便是理解,卻從未有過真正的同情。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后感【篇二】
人生的意義在于吃飯,而吃飯又絕不是全部的人生。這個構成了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將生活的一個必要條件渲染倒極致,這又絕對是只有聰明人才能做到的事。這樣的聰明人,李安算一個,《飲食男女》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子。它可以淡到與無,沒有激烈沖突的情節,甚至淡到只剩下吃吃喝喝的生活,但這樣的淡,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色。生活本來的樣子,通過飲食來展現,并做到淋漓盡致,果然是李安了。他后來在好萊塢的成功,不可以說是浪得虛名。
《飲食男女》是“家庭三部曲”或者是“父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集大成之作。一個喪失了味覺的大廚,而且是臺北最好的飯店圓山飯店最好的大廚,就像喪失了聽覺的貝多芬一樣,仍然在做著最精美的食物,在飯店里,也在自家的餐桌上。大廚朱先生(郎雄)有三個女兒,她們對于生活各自懷有抱負,而對于父親的理解已成隔代。大女兒(楊貴媚【《媽媽再愛我一次》里的那個感動人無數的媽媽】)年齡見長,感情一直沒有著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愛情故事里,而且渴望著愛人能夠出現。二女兒(吳倩蓮)在航空公司里就職,前程似錦,只是在理財上投資失敗,買了一棟爛尾的樓房。三女兒(王渝文)尚未畢業,但愛上了一個朋友的男朋友,并懷了孕。而朱先生自己,一邊照顧著三個女兒,每周為他們燒上一桌好菜,努力地去營造一個和諧家庭的氣氛,一邊也沒有將心死掉,而在尋覓著自己的生活。
終于,最小的女兒,先離開父親而去,跟男朋友一起同居。接著,大女兒也終于將自己成功嫁出,也搬家而去。只剩下最先想離開大家庭的二女兒,留下來陪著父親。二女兒本來與父親之前的關系最僵,一直拗著。但父親一直以來,其實最愛的恰恰是這個女兒,而她也在深愛著自己的父親,是代溝將其彼此隔閡了起來。終于,二女兒投資失敗,并看到父親最好的朋友溫叔叔去世,還有父親去醫院偷偷檢查身體的身影,打破沉默,推掉了航空公司一條黃金路線的掌舵權,來安心照顧自己的父親。不過,一直沉默的父親,卻突然宣布愛上了鄰居錦榮(張艾嘉 )。錦榮是大女兒的同學,這個隔代之戀,給大家帶了一絲慌亂,而且另錦榮的母親措手不及。但大家都平靜接受了這個結果。二女兒終于又踏上了西去的旅程。朱先生也恢復了他失去的味覺。
生活,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展開,慢慢熏染,如同國畫一樣,不知不覺間將你帶入其中,在你感同身受的同時,有緩緩將你從畫中推出。想看一個精美故事的人,看這部片子會有些失望,但對于生活充滿熱愛的人,又會在其中品味到很多的東西,因為它就是生活的本身。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個過程,就是慢慢品味《飲食男女》的過程。裝備好了,慢慢品味,可以品出許多生活的壯味來。
李安的《飲食男女》觀后感【篇三】
李安拍了“父親三部曲”,分別是《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三個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家庭,卻有一個相同的父親。這不僅僅指三位父親的扮演者都是臺灣電影屆久負盛名的金馬獎影帝郎雄,更因為三位不同的父親共同組成一個豐滿的父親形象。當然,我最喜歡的是《飲食男女》,因為這是三部曲中父親最開心、最舒暢,同時情節也最富戲劇性的一部。再來看前兩部,情節設置與人物刻畫雖然刻意突出沖突,卻顯得有點生硬,結局也在意料之中,畢竟《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
《飲食男女》以活行活現的美食作主題或者說線索,視覺和味覺都被調動起來了。想來中華大餐的魅力真是無窮的。對比一下電影《純真年代》里五顏六色的歐式大餐,高下立現。不僅僅因為美食的緣故,而是父親親手燒的菜里面有多少親情在其中呢。
一切都源于父親與女兒的情。情就意味著愛與沖突。電影在沖突中開始,在愛中結束。
三個女兒各自的生活亦已包含著個人的生命體驗:情人、基督徒、初戀。這是電影的第二條線索。三個女兒各自從各自的困境中走出:大女兒終于結婚,她九年的癡情原只是一場暗戀;二女兒認識到舊情人的生活是如此糜爛,了解了父親對她格外的愛與怨??她模樣最像母親;三女兒則搶走了朋友的男友,并且結婚、生子。結尾的感人之處是:二女兒終于得以下廚房,親手為父親燒菜,而父親的味覺也神奇般的恢復了。
二女兒最像母親,父親多多少少疼她多一點,于是他希望女兒能夠不做廚藝,二女兒也的確成為事業女性,然而她偏偏最喜歡廚藝,父女的矛盾,就是這樣的簡單可笑卻又實實在在。
父親味覺的失與得,幾經波折。溫伯伯去世,父親說“我的味覺死了”,此誠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斷琴傷子期的經典臺詞。終于在二女兒燒出與他亡妻一樣味道的菜時,記憶的蘇醒與愛的寬容一同使他的味覺神奇的恢復了。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隱喻啊!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中的男主角性功能的失而復得更加有人間味。
這個電影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我們能一下子猜出三女兒有一天會搶走別人的男友,能猜出寫給大女兒的情書是學生們的惡作劇,因這些亦是常見的俗套。但我的確沒有料到大女兒的癡狂是她自己的想象,也沒有料到父親的婚姻是與錦榮??這些情節使父親與女兒的兩條線索都達到高潮,令人拍案叫絕。
所以在這個電影中我們感慨良多。“父親”,多么偉大,多么仁慈,有時候多么需要傾聽與傾訴。父親又是多么的新潮,老父少妻的浪漫多少令人詫異。父愛如山!一個女兒在成長中可能愈發體會到母親的幸福與苦痛,而一個兒子的成長,卻能愈發深味父親的高大、責任與傷感。我們常常在銀幕上或小說里聽見一位母親告訴女兒“這是女人的命運啊”諸如此類的嘆息與感慨,卻從未聽見父親會告訴兒子“這是我們男人的命運啊”這樣的話。因父與子自有天生的默契,有著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有一個鏡頭一直印象深刻,鏡頭組織的也流暢:
鏡頭:二女兒在醫院看見父親從醫生辦公室里出來,拿著診斷書模樣的紙,與醫生交談;
鏡頭:女兒注視著一群護士推著一位急診的老人從身旁經過,老人躺在擔架上,奄奄一息,眼睛露出淚花樣的光芒。女兒一幅被觸動的樣子;
鏡頭:二女兒抬起頭,剛才父親站著的地方已經空無一人,
鏡頭:女兒去問醫生這是什么科室,醫生回答“心臟科”。
四個鏡頭加起來才十幾秒鐘,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我已經忍不住淚水了。這個蒙太奇將女兒心中所有的擔心與愛全部表達出來,無一句臺詞,無煽情的表演。出人意料的是,結尾父親的告知是我們知道,父親沒有病,那是他的婚前檢查。無疑,喜劇性在這里得到加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當時情感的張力。但細細想來,那真是個感人的鏡頭。
本片的另一個線索是愛情。事實上,愛情與兩代人之間的親情有矛盾。愛情往往會奪走部分親情的喜與樂。本片三個女兒的最后歸宿,除二女兒外都與愛情廝守了。二女兒寧愿舍棄事業與情人,與父親重溫親情的溫暖。還好最后的大團圓就是愛情與親情的水乳交融。妙就妙在,用中國的國粹廚藝來演繹故事,使觀者如我,慶幸周圍的親人都有不錯的廚藝,而我,亦要打算學習燒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