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周梅森被譽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人民的名義》突破了原有的壞人只寫到副省級反腐的淺嘗輒止,把斗爭推向更高層。劇中更多的是對于人性的反思,不但講好了故事,對人物的刻畫也是著力渲染。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觀后感,歡迎閱讀!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一)
最近看到路邊公交車站的廣告牌上,開始出現同名電視劇的宣傳廣告,便周末去圖書館讀了周梅森的這部新作。說實話,這部小說剛一出版我就關注到了,但卻一直沒想去讀。周梅森的小說我讀過一些,像《絕對權力》、《至高利益》、《國家公訴》、《我主沉浮》等都讀過,因為作者經歷豐富,加之曾經在政府中掛過職,所以,小說雖然大多寫的都是符合黨和政府宣傳需要的那一套內容,但情節緊湊、沖突激烈,有一定的真實性,還是具有一定可讀性的,這部《人民的名義》也不例外。
小說講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臨危受命,調任地方檢察院調查某貪腐案件,與腐敗分子進行殊死較量的故事。是一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
小說本身其實沒什么好討論的,情節都沒有我曾偶然看到的,潔版的某位大老虎的判決書精彩。說實話,雖然書的腰封上寫著“著作作家周梅森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但我讀完覺得有些粗糙,甚至臆測是為了宣傳需要集體創作的成果。當然,這也可能因為,反腐題材的文藝作品已經被迫沉寂多年,作者也很難把握尺度。
其實想想覺得有趣,在廣電總局的監管下,各種小鮮肉、各種抗日神劇、各種神搞的古裝劇充斥熒屏,但真正具有社會意義的現實體裁的劇集卻越來越少,像反腐體裁的電視劇近年來幾乎從熒屏絕跡,而且類似體裁的小說也不讓作家寫,而現實是腐敗愈演愈烈!這不讓作家寫、不讓電視劇演,社會上就沒有腐敗了?這是不是現實版的“皇帝的新衣”呀!
還是說回小說,我覺得作者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角度來寫腐敗,腐敗無外乎撈了多少錢、房子,搞了多少女人,或者買官賣官之類的,但如果把這些作為重點來寫,一來根本不可能通過審查,二來就變成獵艷小說了。而作者從一起因腐敗引起的群體事件出發,寫了腐敗對百姓的傷害,而且突出了對人性的挖掘和探討,當然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對有些問題的探討淺嘗即止。
像小說中,H省省委書記沙瑞金和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在探討對一把手的監督問題時,沙瑞金提議讓李達康過去的老搭檔易學習來京州任紀委書記,而理由是起碼敢說話。
而李達康遲疑片刻反問:“易學習來監督我,誰來監督您沙書記啊?”
沙瑞金一下子怔住了,看著李達康半天沒作聲。心想,李達康就是李達康,這個問題問得好,點在穴眼上了!估計在H省也只有他和少數幾個干部敢提出這個問題。
李達康見他不作聲,繼續說:就說田國富書記吧,他能按黨章規定和中央的要求,對您實行有效的同級監督嗎?
沙瑞金輕輕拍了拍李達康的肩膀:“你的話很尖銳,很有分量啊。”
李達康態度誠懇,實話實說:“大家都在一口鍋里吃飯,實行有效的同級監督其實難度很大,瑞金書記,這個情況我們不是不清楚!”
這段對話其實很真實的反映腐敗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而且雖然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取得了世界公認的巨大成績,但這個根本原因其實并沒有解決。
記得有一位大老虎說過:面對沒有制約的權力,我們無不行進在通往監獄的道路上。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二)
清明小長假追了一部電視劇,一部反腐的大劇《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我感覺是最近幾年少有的良心劇,好幾年沒有看到這么吸引人的好劇了。其內容就是切合當下的反腐,這部劇一經播出網上叫好聲一片,對這部劇表示肯定和贊揚。《人民的名義》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從打老虎到拍蒼蠅,故事情節一環扣一環,把我牢牢的拴住了。演員陣容強大,陸毅、張豐毅等新老演員同臺飆戲,這也是吸引各年齡階層的人觀看的重要原因,此部劇好評如潮,豆瓣網上最高給到了9.1,連我這種對不愛看電視劇的人都被吸引了,其實最大的吸引還是劇情,它所反映的就是現今大家最關注的的我黨反腐的問題。
三天追了10集,有好幾處戳中淚點。前三集的故事情節,老戲骨侯勇一上來飾演的“小官巨貪”的某部委處長,貪污了兩個多億,擺放在自己別墅的書柜、冰箱、床鋪底下,一分錢都不敢花。怕被人知道,一家人還是住在幾十平米的老房子里,吃著炸醬面,每月給自己在鄉下的老娘寄300元的生活費,過著看似很普通的生活,當調查的深入,面對著滿屋的錢,一句帶著哭腔、顫抖著雙唇說出臺詞“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一分錢都不敢動,全在這……”。看著很痛心,一個農民的兒子拼搏到這個職位,實屬不易啊,最后還是沒有經受金錢的腐蝕。最后陸毅所飾演的偵查處長那句“你大把大把撈錢的時候怎么沒想到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現在自己出事兒了,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中國農民那么倒霉,有你這么個壞兒子……”在金錢和權力面前,很多人“前腐后繼”,完成了一個人向墮落的蛻變。
在另一面,老戲骨白志迪飾演的退休老干部陳巖石,是省檢察院原常務副檢察長,十五歲便入黨,是參加過抗日戰爭,抗過炸藥包的人,雖已耄耋之年,仍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戰斗在第一線,在劇里為緩和工人們群體事件時,年邁的陳巖石及時趕到,不顧眾人的勸阻坐在在推土機下陪著工人們。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給省委常委會的同志們講了一節黨課,給我聽哭了。他說“那個時候,背炸藥包是共產黨員才有的特權!當年我虛報歲數入了黨,拿到了這個特權。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活著回來,更沒想到會活到今天,我為能拿到這個特權而終生驕傲!”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高度忠誠,也給黨員領導干部上了生動的一課。
雖說《人民的名義》是一部電視劇,但是里面所揭示的由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深入官場內部,這里面有官場的政治爭斗,上下級的相處,同級間的利益爭斗,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很多劇情貼近生活,很“真實”,被稱為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這也是為什么好評如潮、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繼續追劇,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視劇。正如電視劇的名字一樣《人民的名義》,什么是“人民的名義”,我們黨和政府正是以“人民的名義”來執政,所有的權利都是人民賦予的。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推進,人們對反腐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老虎”“蒼蠅”一起打,這部電視劇的播出真是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觀后感(三)
日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開播,當天,《人民日報》連續發布兩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頭條,對《人民的名義》評價道“‘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這些印在同名小說《人民的名義》腰封上的推薦語,讓你難以忽略它的分量。”“我們真的太久沒有看到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了。”不難看出,《人民日報》對電視劇的稱贊,不僅源于電視劇本身精良的題材選擇和制作,也源于觀眾對該劇的呼聲。(2017年4月2日 中國青年報)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也是一個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現,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展現。抗戰時期,落后的舊中國的藝術更多的是喚起民族覺醒,團結一心打贏抗日戰爭,對舊制度害人的抨擊,反映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國建立以后,歌頌黨的歌頌新政權的歌頌解放軍的文藝節目比比皆是,凸顯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新政權的擁護與支持,對黨和人民軍隊的支持。文革之后迎來了改革開放,藝術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種種丑行,以及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人民的名義》則是在十八大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戲,而這個是繼反腐小品、反腐對聯、反腐話劇之后,有一藝術形式表現反腐。
藝術源于生活,有服務于生活。一個藝術形式能否流傳下去,主要觀其能否為廣大百姓生活服務。《人民的名義》熱播,正是對當前黨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蠅”反腐的集中體現,一方面說明廣大民眾對待腐敗問題的痛恨,對待腐敗問題的厭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持續深入推進反腐的良好愿望。衛視聯播受熱捧,更加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而又服務與生活的特點,也是文藝緊跟時代步伐的體現。只有百姓愛看,衛視才可能聯播;群眾若不喜歡,便很難在為使強檔連播,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民眾對中國政府強力反腐的高度認可和擁護。
文藝只有與時俱進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眾才有創造力。只有創作出反映時代潮流發展的文藝,才能彰顯廣大藝人的責任擔當。“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實施“打虎拍蠅”式的反腐,黨的十八大以后近五年的時間里,共處理省部級及以上干部211人,數量遠遠超過過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國級、副國級干部,而《人民的名義》對此也毫不避諱,直指“副國級”干部。當然,反腐劇開播,一方面給廣大群眾情緒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給干部一個警示教育,當然能否借此達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還得觀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