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首席執行官觀后感一:
在《現代企業管理學》的課上看完的這部電影。下課后走在回寢室的路上,華燈初上,很不適應,倒吸一口氣,仿佛自己還處于電影的場景之中,沒有回過神來。校園的天空似乎也被拉上了細軟的薄紗一般模糊,這種模糊更多的是一種朦朧。望著鏡子前面的自己,眼眶微紅,我知道,感動曾經來過,這份感動,是對天助自助者由衷的敬佩吧。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但只有少數人能夠真正的去踐行,而大多數則會中途易路而行,就好比電影中凌明的翻譯一樣,在海爾最苦難的時候選擇了離開,經受不住誘惑而放棄自己的信仰。當然凌明很有魄力,就如真正的王者那樣,最后收留了曾經“背叛”自己的人。橫貫整部影片,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忠于自己夢想的人,他會受到很多的阻礙,朋友的背叛,親人的疑慮,旁人的說三道四……但最后,他們總是能夠聽從自己的心聲,放手去搏。無論是凌明還是海爾,有太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質量意識”就是我們缺少的,我們把優等品買給歐美,把次品留給自己用,難道我們就是這樣的思維嗎,一個國家要自強,自信,自愛。只有我們真正的用心去經營我們的每件小事,我們就會變的強大,不是嗎?
海爾首席執行官觀后感二:
一個人會因為個人魅力而承擔責任,而承擔責任則會讓他更有魅力。凌敏是一個需要承擔責任的CEO,要命的是,他還是個有魅力的CEO。
在開場,漫天的煙花慶祝的不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廠子歷經艱辛買到了德國的生產線,而是德國家電展覽的開幕。這個時候的凌敏握著玻璃酒杯,沉默地聽著德國人說“在80年代中國的企業要是趕上美國至少也要50年。”他還什么都不能承諾,工廠里八百來號人的生存就系在他的身上,他不能后退,他也不允許自己后退。但事情的發展并不如預想中的順利,面對七十六臺不合格冰箱,這個年輕的廠長對自己狠了心。“產品沒有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只有好與壞的區別。外國人都強調產品的質量,用的是一等品,我們不能把二等品、三等品留給自己,因為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差!”一錘子砸下去,砸在對那個剛剛開始經濟發展的年代來說數量少得可憐的冰箱上,砸在全廠所有工人的眼睛里,砸在凌敏滴血的心上。這無疑是場壯舉,正是這場壯舉,砸碎了海爾踏上優質名牌之路的第一個障礙。一個企業最大的財富就是誠信,用高質量換來的誠信無疑是凌敏描畫宏偉藍圖的正確選擇。這份對產品質量近似苛刻的高標準,才造就了后來的輝煌。
50年的時間太長,當海爾成功的打開了歐洲市場,邀請他的老師上臺時,才不過僅僅十四年而已。在德國人復雜的眼光里,凌敏看到的不是后面的贊揚,而是前方的征途。
柳傳志先生曾說過當你確定腳下是一片堅實的黃土之后,然后才能快速向前跑去,是的成功需要準備,成功需要遠見,成功需要一個果斷的目光。這些話不知道凌敏是否讀過,但顯而易見的是,他的行動完全符合了柳先生的話。艱苦的環境激起創業的雄心,睿智而遠大的目光在那個貧苦的年代穿透世俗,立志走想輝煌。頂著多少銀行家的冷嘲熱諷,扛著多少員工的埋怨與不解,凌敏挺住了。創業的艱難在一次次的成功后開辟著新的天地。激烈的競爭推動著乘風破浪在遠航,從簡陋的工廠到擁有自己的一座座商業大廈,工業園,從貧苦的青島鄉鎮企業到世界范圍內的國際企業,凌敏打造的海爾人憑借著自己的實力與思想,在這片舞臺上高歌,首席執行官和高素質的海爾員工正帶著他們真誠的信念向世界走來。
“跟AE一合,眼前的困難解決了。中國人的品牌在地球上就永遠消失了。”美國AE公司一直都在窺視著中國海爾。這個標準的資本主義商人開出令人心動的籌碼來換取海爾的品牌。凌敏斷然拒絕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威逼利誘并不能打倒這個意志堅定的中國人,他和他優秀的員工在AE副總裁離去身后的那一句“SHIT”讓在場的觀眾不禁欣然一笑。是的,凌敏不僅僅是個成功的首席執行官,更是一個以打造民族品牌為己任的愛國者。多少企業家在合并的過程中得到了錢,就有多少中國品牌在金錢的背后消逝了未來。凌敏傻嗎?如果凌敏接受了當年那15個億,又怎會有今日這17年的600個億?
有些人,天生就是個領導者。當這樣一個人有機會去承擔一些責任的時候,那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魅力便滿滿的洋溢在他的事業里。凌敏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天生的領導者。當他站在海爾工業園的樓頂時,俯視大地,他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當他站在國際領獎臺上時,面對閃爍的鎂光燈,他散發的是無可阻擋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他的堅持,他的果斷,他的勇敢,他的信念。
CEO,首席執行官。這是他的頭銜,這是他的位置,這是他的責任。在海爾成為中國人的驕傲時,在我們為這位有魅力的CEO喝彩時,請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給自己一點責任,并且祝福自己。
這是一部好電影,證據就是我在看的時候沒有想睡覺的欲望,當一個男人能用他的個人魅力把事情引導向他希望的方向發展,有什么理由不去為他傾心?
順便說,這是我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業……
海爾首席執行官觀后感三:
劇情就是海爾集團的發家史,從剛開始凌敏(張瑞敏原型)和向華(楊綿綿原型)接管當時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廠,貸款引進德國生產線,85年砸76臺有質量問題的冰箱砸出了中國的質量標桿,使得中國質量得以與全球質量媲美,打造出了中國名牌。一句“德國能夠造出來,憑什么我們中國人造不出來!”喊出多少當代國人的不甘和骨氣!
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即使當時海爾冰箱供不應求,但仍堅定制定多元化戰略在青島建工業園,銀行不愿貸款,面對AE愿意合資但只能生產冰箱單一產品的要求堅定拒絕,楊綿綿闖政府求支持,最終93年上市得以解決資金問題。
98年抓住WTO機遇,走國際化戰略,在美國南卡設廠,最終在反傾銷案中沒受到絲毫影響,還拿到美國政府訂單。
看完此片,著實佩服張瑞敏的前瞻和氣魄,在80年代商品供不應求時還堅持嚴守質量打造中國名牌,90年代初的他已然想到了要建立海爾研究院和海爾大學,98年海外設廠瞄準國際市場。實在令人佩服他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商業敏銳感,也佩服他制定戰略的前瞻性和堅定信念。而這些都來源于他的自信和深度思考,他相信自己能做成,所以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他決定果斷而堅持,因為他已深度學習和思考他人是如何做的。
那個時代的人們淳樸上進,當時的企業基本屬于從無到有,即使普通的員工在工作中也有著創業的激情和干勁。沒有那么多燈火酒綠的誘惑,就憑著一雙手一個信念創造美好生活。那個時代奮斗的人們到現在應該都是中產階級了,80年代到現在,他們乘上了時代蓬勃發展的順風車,著手干就是了,掙錢顯得純粹而快速。
而現在的社會,信息和誘惑充斥著整個世界,如果就人類發展史來說,現在的社會變得復雜了。人們接觸到的和想得到的都變得豐富多彩,欲望在繁華的都市里舞得淋漓盡致,這沒什么不好,只是能夠看到內心真實渴望的人越來越少,專注純粹的生活的人越來越少。
我看到,漂泊在半空中的心如塵埃般擁擠嘈雜不知去向,安放在土地中的心如種子般生根發芽長成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