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史問廉觀后感一:堅守道德底線
最近在看央視播送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鑒史問廉》,在看到《道德之擇》時感觸頗深。“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數千年滌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推動著歷史車輪的前進。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內容。歷史上的廉吏,節目中講到的楊震、羊續、張英、司馬光、韓愈、于成龍等,都能夠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慎微,節儉,做到了“清慎勤”,毫無疑問,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德澤萬世,千古流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黨員干部,為國家之興旺,為政治之清明,為個人之立身,都要堅定地守住道德底線,崇德重禮,直道而行。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際,在高壓反腐成為新常態之始,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消除貪欲,根治“四風”問題,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加強自身修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是生發威信的根本所在。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為官之魂。曾說過:“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還在去年6月河南考察時講到,“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時時刻刻注重培養自己的德行,嚴格要求自身,既要求以法律為底線,也要在道德領域里作楷模。
常修為政之德,就沒有什么可以弄臟你;堅守住道德底線,就沒有什么可以誘惑你。
鑒史問廉觀后感二:以史為鑒倡廉潔
《鑒史問廉》明興衰,舉案說法知榮辱。這部紀錄片主要圍繞反腐倡廉法規制度,明晰法紀紅線,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知法守法;并結合現實典型案例,開展案例警示教育,以案說紀、以案說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動人心懷,發人深思。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不乏政治昌明、經濟發達、文化先進的一段段鼎盛時期,一家家強勢王朝,但或長或短之后,又被亂世襲擾,被新的王朝取代。其中朝代興衰,人事更替,原因雖然林林總總,但是腐敗問題卻總是時隱時現,有時就充當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集《興衰之思》中,就講了一個發生在古代洛陽的石崇貪腐的故事。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金谷園,我曾經只知道那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貴族園林。但今天看了影片才知道,這里是西晉王朝的宰相石崇曾經的花園,“石崇斗富”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石崇當荊州刺史時,明火執杖搶劫富商路人,財富迅速堆積,與朝中官宦比富斗財,屢屢得勝,每每得意洋洋。但是好景不長,石崇就因這些來路不明的財物被送上了死路。也正是由于像石崇這樣的西晉王朝執政掌權者,不思治國,貪污腐化,才導致了西晉王朝僅執政51年就覆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第三集《清濁之辨》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漢初年因節儉而興盛的故事。劉邦開國后,帶領文臣武將節儉治國,漢文帝繼續崇尚節儉,本來想要建造一個承露臺,一算帳,需要花費巨資,就放棄了。皇帝節儉,上行下效,百官也節儉,慢慢地百姓安居樂業,逐步形成一個疆域巨大、國力強盛的時代,與其后的唐朝一起,留下了漢唐盛世的佳話。讓我們如今的無數華人,能夠自豪地稱自己為漢人、唐人。
在《律令之矩》一集中,我看到了廉潔律令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古代開明王朝嚴格執行律令的剛性。在唐代,有一個宰相李義府,辦過一次規模宏大的葬禮,通過辦家中喪事,大肆斂財,鋪張浪費,大講排場。平時,他還賣官鬻爵,放縱家人招搖撞騙,聚斂錢財,為非作歹。朝廷知道后,決定給予懲戒,按照當時律令,從嚴判處了流放邊遠地區的刑罰。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嚴格執行,也才有了唐代的輝煌。
看了《制度之重》,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制度設計非常完備。就比如說我們大家現在熟悉的巡視制度、監察制度、回避制度,還有推選賢能的考試制度,古已有之。不僅完備而且執行還很嚴厲,春秋時候的律令,如果有人貪受了一萬六千錢,就要判死刑,比現在來說重多了。
最后一集《千秋之評》,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一個人身后聲名的正確態度。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人們是非常看中身后評價的,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而若要想保有一個清正廉潔之名,必須要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多加注意,堅守底線,抵制誘惑,遵守規矩,持之以恒。
一個人,一段往事,一個朝代,一段歷史。廉潔與貪腐往往帶來判若云泥的命運和評價。歷史上一個個執政者因官吏貪腐而亡國的教訓,的確發人深思,令人警醒。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感嘆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通過觀看學習這個教育片,本人作為項目支部書記不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目前黨員干部處在一個改革開放風起云涌的時期,經濟發展是中心,手中有權、管錢管物的干部和黨員,更容易產生麻痹思想,放松對自己金錢觀、權力觀的改造,因此也更需要基層黨務工作者,帶領大家加強反腐倡廉學習,使大家在認識上受到深刻的警示教育,引導大家用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用實際行動做好廉潔自律工作,為公司轉型升級做好先鋒和模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鑒史問廉觀后感三:《清濁之辨》有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么,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