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要點解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工作,較好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0億元,增長10.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3億元,增長9.2%。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3%。固定資產投資2200億元,增長2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7億元,增長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1430元、15130元,分別增長9.5%、1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1%。城鎮登記失業率1.95%。
推進轉型升級,強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以實施“雙百工程”為抓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工業經濟穩中有進。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70億元,增長11.5%。深入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劃,實現產值3902億元,增長16.8%。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億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279個,完成技改投入983億元。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5215億元,增長15%。完成省定化解落后產能年度任務。建筑業實現總產值2550億元,增長15.2%。服務業發展不斷加快。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90億元,增長12%。新增省服務業創新示范企業3家,百億級服務業集聚區達4家。大力發展旅游業,全年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15億元。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07億元,凈增直接融資117.5億元。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明顯。姜堰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績效考評居全國首位,高港獲批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興化建成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海陵現代農業園區建成省級園區。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增長17.8%,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1.2%。加強自主品牌和標準體系建設,新創中國馳名商標7件,新獲發明專利授權340件。強化人才支撐,新增省“雙創計劃”團隊1個、人才15名,省“雙創博士”25名。扎實抓好節能減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深化綜合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突出簡政放權,出臺并向社會公布行政事業性收費、行政權力、行政審批等目錄清單,推行行政審批容缺受理、并聯審批,率先實施工商登記負面清單制度,企業注冊登記實行“三證合一”,4個鎮(街)簡政放權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成運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順利實施。全面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加強政府性債務和融資平臺管理,嚴格執行“兩個清單”、“兩個審批”制度,落實償債準備金制度。“營改增”試點企業達1.1萬戶,累計減稅10.8億元。開放型經濟平穩發展。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制定項目大突破實施意見,加強駐點招商、小分隊招商、產業定向招商,全年新批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4個,實際利用外資9.4億美元。穩定外經外貿,完成進出口總額108.9億美元,實現外經營業額7.9億美元。加快中國醫藥城產業化步伐,簽約落戶醫藥類項目128個,在建產業化項目103個,新增投產企業30家。高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創成省級科技產業園,錫山經濟開發區興化工業園、江陰高新區黃橋工業園和昆山高新區姜堰工業園先后獲批。推進新一輪沿江開發,編制實施沿江轉型升級規劃,泰州港核心港區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開港運營。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為開放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提高組織程度,加快城鄉建設,功能形象明顯提升。中心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堅持規劃引領,組織開展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著力維護規劃權威性和穩定性。調整優化市區城建體制,啟動實施城建新提升兩年行動計劃。制定出臺推進老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設的意見,周山河新城開發建設全面提速,西客站片區、鐘樓巷文化街區改造等項目加快實施。完善拆遷政策,盤活財政資金、國有資產、土地資源,積極化解拆遷和融資難題。加強城市管理標準化建設,加大違法建設防控力度,市容市貌持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泰鎮高速泰州段、阜興泰高速興化至泰州段、京滬高速江廣段擴容開工建設,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泰州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國電泰州電廠二期、連淮揚鎮與寧啟鐵路東北聯絡線獲批,泰州常州、江陰靖江過江通道列入國家規劃。市區東風路南段、永定路東段快速化改造和環城東路東環高架建設有力推進,梅蘭路、育才路等斷頭路相繼接通。泰東河整治、引江河二期、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進展有序。辦好新一輪農村實事,區域供水通水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建制鎮全覆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83萬人,新改建農村道路295公里、橋梁167座,疏浚縣鄉村河道995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市本級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姜堰、海陵分別通過國家級生態區考核驗收和技術評估,新增33個國家級生態鄉鎮。落實生態紅線保護規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村莊環境整治通過省級全域考核驗收,并獲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加強綠化建設,實施“空轉綠”工程,全市新增造林面積7萬畝,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優化公共服務,增進民生福祉,社會保持安定和諧。大力實施民生幸福工程,認真辦好改善民生實事。鼓勵支持全民創業,新增創業6.8萬人,凈增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668億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重點人群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推進社會保障擴面提標,社會保險主要險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城鎮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籌資、城鄉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發展慈善福利事業,市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獲“全國殘疾人之家”稱號。全市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1.6萬套,住房公積金新增開戶繳存職工4.7萬人。扶持發展養老服務業,新改建養老機構32家,新增養老床位5236張。實施脫貧奔小康工程,新增3.3萬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學前教育省優質園比例達61%,各市(區)全部建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區),“泰微課”自主學習平臺上線運行,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邁出新步伐,泰州學院新校區正式啟用。深化醫療衛生資源整合,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步伐加快,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實施,各市(區)全部建成國家中醫藥先進單位。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靖江創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獲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新增3家省重點文化科技企業。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取得重要進展,各市(區)全部通過國家衛生城市技術評估。加強人口計生工作,穩步實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啟動市區學校室外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試點。新辟優化市區公交線路11條,公共自行車系統一期建成投用。深化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設,群眾安全感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我市被評為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全面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強和創新調解組織建設,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健全立體化現代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深入開展,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作成效突出。社會科學、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婦女兒童和氣象、防震、人防、無線電管理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行政效能,履職能力不斷增強。堅持把軟環境建設作為硬任務來抓,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政務服務。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委十項規定,扎實抓好“四風”問題整改落實。深入開展“三服務”活動,定期組織企業家座談,進一步強化扶持政策落實和要素協調保障,切實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堅持民生工作例會制度,用好12345·政風行風熱線、市長信箱和望海樓論壇三個平臺,及時梳理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落實率明顯提高。積極打造“陽光政務”,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官方微博、微信影響力不斷提升。加強懲防體系建設績效評估,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加快完善。嚴肅查處腐敗案件,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大力整治“庸懶散”現象,加強對重大項目、重點工作的督查推進,機關執行力進一步提升。
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中共泰州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廣大離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駐泰機構以及駐泰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關心、支持泰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效投入相對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做大經濟總量與提升發展質量形成雙重挑戰;全面深化改革進展還不快、亮點還不多,改革紅利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社會矛盾復雜多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臨較大壓力;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依法行政能力亟需提高,機關作風和效能仍需進一步改進,等等。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妥善解決。
二、2015年工作任務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市委三大主題工作的全面啟動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市委四屆八次全會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以增進民生幸福為根本,堅持穩中求進,致力穩中奮進,大力推進“思想再解放、項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題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與經濟基本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35%以上,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做好今年工作必須全面認識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征,自覺遵循新常態下的新規律新要求,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注重轉變工作方式。順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更加自覺維護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保障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更加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減少直接干預企業微觀經濟活動,真正發揮好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作用。更加主動為企業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務,幫助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矛盾。注重科學理性發展。系統謀劃發展格局,挖掘資源稟賦,放大比較優勢,著力在港口建設、互聯網經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前延后伸等方面發現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時俱進推進工作,緊扣年度目標任務,急而不躁抓發展、實而不浮搞建設,準確把握“好”與“快”的平衡點,力求在“好”的前提下能快則快。未雨綢繆防控風險,積極防范政府性債務、金融領域等潛在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注重提高質量效益。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向“智慧型增長”躍升。提高集約發展水平,積極培育金融、技術、人才、土地市場,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進一步增強資源環境承載力。注重體現民生為本。找準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發力點,促進經濟建設與民生建設有效互動、良性循環,實現“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同步推進。落實民生投入長效機制,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民生投入足額到位、逐年增加。堅持積極作為、量力而行,注重民生工作的穩定性、連續性、積累性,立足當前辦實事,著眼根本建體系,讓群眾真正得益受惠。
今年將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1.調優結構促轉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創新驅動,促進兩業融合,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中國醫藥城產業化進程。繼續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醫藥城,推動醫藥城由藥品研發生產向醫療服務和健康產業延伸,努力打造大健康產業基地。推進疫苗、診斷試劑及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項目建設,新增藥品投產企業12家,新落戶醫藥企業100家以上。加快康健醫療區、標準廠房區五期等產業載體建設,組建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推動部省共建不斷深化,積極申報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城市,力爭獲批國家疫苗臨床評價中心、新藥創制重大專項產業化基地。
提升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引導企業更加注重研發能力和綜合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加注重產品市場前景和銷售服務網絡的建立,力爭實現新興產業產值4600億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企業加快生產工藝革新和技術裝備現代化,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生產制造向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扶持企業做優做強,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力爭凈增規模以上企業150家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達30家,新增主板上市企業1-2家。鼓勵企業“走出去”,落實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措施。推進建筑工業化,拓展建筑業發展空間。
大力發展服務業。圍繞現代物流、金融保險、軟件和信息服務、工業設計等重點,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擴容提質,新增市級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3-5家。制訂實施旅游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科學安排重大項目的布局、開發和建設,促進旅游業與健康產業、文化產業、城鄉建設融合發展。加快城市重點商貿項目和社區商業設施建設,完善城鄉商貿流通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熱點。
激發科技創新潛力。強化“四個對接”,著力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認真落實“人才強企”十條新政策,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探索推行“科技創新券”等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泰州科技人才廣場、產業研究院,力爭新建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家。抓好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加強科技支行、科技擔保、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專營機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