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繼續減少
截止2018年末,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為121758人,同比減少8434人,下降6.48%,比上年同期的下降幅度增加了5.55個百分點。
1、產業結構變化不大
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分別為5777人、36546人和79435人,同比分別減少505人、4333人和3596人,分別下降8.04%、10.60%和4.33%,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下降幅度較大。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分別為4.74%、30.02%、65.54%,第一、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同比分別下降0.09和1.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同比略有增加,增加了1.76個百分點。
2、國有、集體和其他單位就業人員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2018年末,國有單位就業人員74086人,比上年同期減少4866人,下降6.48%;集體單位就業人員1204人,同比減少93人,下降7.17%;其他單位就業人員46468人,同比減少3475人,下降6.96%。
3、多個行業就業人員呈下降趨勢。19個行業中就業人員同比15減4增。從業人員減少主要體現在以下行業:制造業減少4554人,下降73.58%;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減少1327人、下降46.68%;住宿和餐飲業減少61人,下降30.20%;建筑業減少823人,下降18.1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減少250人,下降17.9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減少37人,下降15.2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減少257人,下降11.96%;農、林、牧、漁業減少505人,下降8.0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減少88人,下降7.5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減少463人,下降7.35%;金融業減少300人、下降5.41%。
二、問題及建議
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傳統行業自動化,智能化,會讓所需的就業崗位減少,以及勞動者所具有的技能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符等原因致使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持續減少。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相結合。制定明確的就業工作目標,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實現發展經濟和促進就業的“雙贏”;
二是要加大對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促進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在財政支出、稅收減免和補貼等方面加大向發展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傾斜,開辟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是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鼓勵創業創新發展的優惠政策面向新興業態企業開放。全方位支持勞動者創業,以創業帶就業,扶持創業關鍵是提高創業成功率,吸納更多的勞動者就業;
四是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規范職業中介活動,構建資源共享的勞動力市場網絡,全面收集各級各類企業的需求信息,健全就業服務體系;
五是強化教育培訓,提高就業人員的技術水平。跟蹤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就業人員技術水平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