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企合作的意義
加強校企合作,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1.校企合作,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近年來,各地頻發“技工荒”,特別是《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強調這是我國高級技工荒”,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事關大局的戰略意義。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企業全面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將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培養出社會和企業急需的各類技能人才,緩解化解“技工荒”,無疑是當前企業和職業院校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而迫切的政治任務。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既能把本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培養人才的職業院校,又能直接參與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與職業院校共同制訂培養目標、確定課程設置、實訓內容和技能評價標準,達到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穩定需求。同時,還能利用職業院校的培訓優勢,定期對在職職工進行技能提升培訓,保證職工的素質和技能水平能夠跟得上企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腳步。進而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校企合作,有利于職業院校的發展
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建立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一是能夠更直接地了解企業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二是推行“產學結合”、“工學結合”、“定向培養”、“訂單培養”等校企合作方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改革。三是通過設立校外實訓基地,“把車間建在學校,把課堂設到車間”,不斷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四是有利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選派教師定期進企業掛職鍛煉和參與實踐,以實現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不斷提高教師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企業里的技術專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職業院校兼職,直接參與到教學、教研工作中去,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4.校企合作,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培養
校企合作能夠培養學生過硬的職業技能。在職業能力由低向高的培養過程中,學校對具有普遍性的專業基礎和程序性操作方法能力進行培養,企業對學生更多地通過在具體的崗位上“干中學”進行專業能力的培訓提高,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具體的實踐高效率提高學生的方法能力,使學生隨著實踐積累的過程不斷推進,能力水平層次的提高不斷提升。同時,校企合作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學生在生產、服務第一線接受企業管理,在實際生產崗位上接受師傅手把手的教學,和企業員工同勞動、同生活,可以切身體驗嚴格的生產紀律、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感受勞動的艱辛、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使畢業與就業接軌。也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
二、校企合作的七種模式
1、“企業引入”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及其他各種服務,將企業引入學校,建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通過合作方式,企業得到了學校在廠房、技術及技術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產成本,而學校獲得了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參與技術開發等機會,取得了生產與教學雙贏的效果。
2、“設備共享”模式。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提供設備,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進行生產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訓崗位。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使雙方的設備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大大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3、“技術推廣”模式。由企業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企業產品),以學院教師為主體針對本院學生及社會人員開展的新設備、新技術應用培訓。通過這種合作,學生獲得了最新的技術培訓,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操作技能,而企業則達到了發展潛在客戶的目的。
4、“崗位承包”模式。學院承接企業生產流程外包業務,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開展生產活動,教師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學生交替進行頂崗工作。通過這種合作,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學院的師生都得到了真實生產的鍛煉。
5、“校企共訓”模式。將企業的內訓機構引入到學院,學院免費提供場地和設備,雙方共同組建“捆綁”式培訓團隊,為企業員工和學院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這種直接引入企業培訓課程和培訓師資的模式,使學院的課程能緊跟企業要求和技術發展,同時擴充了兼職教師隊伍。
6、“培訓移植”模式。移植跨國公司的員工培訓項目,由企業提供設備及教師培訓,教師取得企業的資格證書后,為企業培訓員工,同時面向學生實施“訂單式”培訓。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學校不僅在設備、技術上獲益,學生的就業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7、“實訓承包”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師資,在校內建設仿真實習場所,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同時承包學院的相關實訓課程。
三、校企合作的前景展望
校企合作,共享共贏。但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制度方面,盡管國家和省、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指導方針及原則,但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和實施細則,缺乏約束力和驅動力,降低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在運行方面,校企合作缺乏起協調服務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兩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合作。應有第三方進行協調、監督和服務,這樣才能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進行。在內涵方面,合作的層次還比較低、范圍還比較狹窄,基本停留在學生就業和企業招工層面。這些都制約了校企合作的廣泛深入開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企業的不斷壯大,校企合作的的前景還是一片光明的。
1.政府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各項優惠政策將不斷推出并得到全面落實,責、權、利對等的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逐步形成。一是鼓勵企業建立健全職工培訓制度,借助職業院校的培訓優勢,有計劃地對職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二是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對于支付給學生實習期間的報酬、意外傷害保險費等費用,資助和捐贈給成員學校的用于教學和技能訓練的資金和設備費用等,進行稅前扣除。三是建議把是否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作為和諧企業、和諧園區和優秀企業家評選等評先評優活動的一個約束性指標。四是充分發揮各種媒體作用,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以及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典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激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作為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業不能只是滿足于用人,還應積極參與人才的培養。隨著經濟發展、產業格局的逐步形成,將有更多具有戰略眼光和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成長起來,隨之而來的就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一來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二是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培養和儲備更多的技能人才,保持發展的不竭動力,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校企合作內涵進一步拓展
一是要充分發揮與市經信委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橋梁作用和職教聯盟的平臺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構建更加廣泛、更為鞏固的校企合作關系。
二是積極探索“把學校建在企業,把企業建在學!毙碌男F蠛献髂J,吸引企業融資合作辦學。吸引更多的骨干企業引進校園,提升校企雙方的融合程度和合作水平,共同做好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
三是加大“訂單培養”合作力度。在所有專業和班級都建立相對穩定的校企合作平臺。逐步擴大定向班的比例,真正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
3、選擇“校企合作”的學校,學生需要注意什么?
1、合作企業的規模
正規的校企合作學校,學生完成學業后,學校是直接安排就業的。而有些學校名義上是把學生交給了規模宏大的企業,實際上那些企業都是一些“小作坊”。而這種“小作坊”基本都是個坑,還會把學生推到第三方中介公司,由中介公司幫學生找工作。大家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與學校合作的企業,看看企業是否靠譜,拒絕“小作坊”。
2、學費情況
一般來說,校企合作學校的學費會高一些,但也不是高的離譜,具體還是要分專業。像計算機類、民航、高鐵類的專業,學費會貴一些。有些學校的專業不僅是訂單班,學費還非常低,這種情況,大家就要慎重了。
3、學習態度
這一點重中之重。很多學生在進入學校,順利簽訂就業協議后,就對學習“不聞不問”,覺得反正也簽訂就業協議了,混到畢業就可以理所當然的上班了,這種學生不在少數。企業也擁有一定的考核目標,會對學生的能力、成績有一個綜合判斷,只有符合條件的學生才能順利就業。因此,簽訂了協議后,不代表就可以坐等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