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又到了,在丹桂飄香,秋陽暖暖的佳節美好時光,我們祝賀老年人的節日,希望他們身心愉快、健康長壽、生活美好。下面的小學生重陽節手抄報,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金風送爽,秋陽宜人。即將來臨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重陽節。它為何叫重陽節呢?因為我國古代對數字的稱謂頗有講究:1、3、5、7、9等奇數稱陽數;2、4、6、8、10等偶數叫陰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日月并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重陽節人們要登高望遠,所以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對此,人們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源于西漢長安登高臺游玩之俗,也有人說與遼代中原地區拜天地古禮有關。而較普遍的則持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及早的“桓景避難”之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有大災,應該馬上離家,讓全家縫絳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除。”桓景全照師父的話去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傍晚回家,卻見雞犬牛羊都暴死了。此后,人們每到九月就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呈祥,歷代相沿,逐成節日風俗。-
古人的重陽登高既反映了人們消災避禍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迷信色彩。但現代卻給它賦予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意義。秋高氣爽,有人遠足旅行,飽覽風光,寄滿腔熱情于山水;有人參觀菊花展會,抒節日愉悅之情于詩畫;還有人去戶外活動筋骨,調節心態,融健身、休閑于一體......-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人對數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征。在這一天人們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高”諧音,體現對老人高壽的慶賀,也是祝福他們活得更長久的意思。從晉魏時期開始,我國就有將重陽糕和菊花獻給老人的傳統。現代社會重陽節里,各級老年協會都要給老人發放慰問金,并組織他們參加歌詠、舞蹈、書畫等有益的慶賀活動,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真正分享和諧社會帶來的祥和與溫暖。-
重陽節是我國人民十分重視的傳統節日。古往今來,每逢重陽,騷人墨客也往往作詩填詞,以示慶賀或紀念,所以,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露凄喧風息,氣徹天氣明” (陶潛);“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岑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邊愁”(蘇軾);“花白老人頭上笑,羞、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黃庭堅)。這些詩詞名句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句別開生面,意趣橫生,高揚著喜悅的情調。看,重陽節里,戰地上,烈士的鮮血澆灌著的野菊花們,在炮火連天中傲然挺立,開放,綻黃吐芳,顯得格外美麗。這意境,一掃悲秋的肅颯之氣,令人耳目一新,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豪邁樂觀的胸襟。-
“酥糕美酒細品嘗,賞完桂花賞菊黃。親友同登清涼閣,望斷晴空雁一行。”在古代,重陽節是個大節日,所謂“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易經》中,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故九月初九即是“重九”,又稱"重陽"。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直到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重陽登高,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既然登高,思鄉之情就不免油然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佩茱萸也是重陽民俗的一種!
而重陽節在今天的人們眼中,或許少了一份熱鬧,多了一分凄清,所謂“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其實而言,重陽佳節,并不是一個能從環境、景象等一些事物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節日,相反的卻是一種精神之上,情感之下的號召: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尊老,就是尊敬老人。司湯達說過:“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特權。”在文學界,老人往往被作家的妙筆演繹為智者、哲人、圣賢的形象。現實中,老一輩人也往往比年輕人見微知著、處事周詳!其實,尊敬老人,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某種形象多么鮮明,而是作為付出的一代人:無論是為社會,還是為后代子孫。正是基于這樣一種付出,老人應當值得尊敬!文學作品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而這種對老一輩人的描繪與歌頌無疑是神來之筆!
敬老,就是孝敬老人。“孝” 為古今第一美德:“百善孝為先”。“孝”是什么?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西晉李密在《陳情表》中寫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可見古人對“孝”之道義的理解與重視。孝敬老人,就要點點滴滴無小事。事無巨細,勢必躬親。古有“王朗臥冰求鯉”,其孝可謂是感天動地了。如今,“孝”的道義已逾越千年,來到了今人的生活中,所以我們看到了“感動中國”的敬老愛老模范們在各自的平凡中詮釋著大愛、傳承著美德。
愛老,就是關愛老人。記得莊子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愛,既是博大的,對老人的關愛就更無可厚非了。古圣人的博愛之心永遠是人類進步的靈魂。在或許不乏空巢老人的今天,這種關愛更加是一種提倡、一種鞭策。
助老,就是幫助老人。這是社會公德,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質與德行, “公”而有道!“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是莊子的告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是孟子的理想!古今名句,不勝枚舉。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老年的時光就像是金黃的秋菊,奪目而可親,讓人看了就會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種動的溫情、靜的溫馨!所以垂暮之年也是美的,如同夕陽正紅,勝似一縷春光!
古今重陽節,在千年文化的洗禮下仿佛也融為了一體。秋菊正黃,佳節又重陽:我們賞菊,吐納沁人的馨香;我們敬老,傳承萬世的美德!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讓我們踐行愛的美德,漫談菊的芬芳;讓敬老愛老之情在這一方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