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采取多種措施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保證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平穩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綜述
2019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897元,比上年增加2042元,增長8.6%。在全省11個地市中,絕對值排名第3位,增幅排名第8位。
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位于全省第一梯隊。2019年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4627元,超全省平均水平1365元,位列全省第4。同比增長7.7%,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高出1.0、0.9和0.6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3。
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809元,全省排名第4。同比增長9.2%,增速比第一季度高出0.6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高出0.1個百分點,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個百分點,高于GDP增速2.7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城鄉收入比2.34:1,較上年(2.37:1)收窄0.03,隨著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扎實有效開展,預計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繼續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將進一步縮小。
二、四項收入持續增長
1.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7534元,同比增長7.4%,對居民收入增長貢獻率最大,為59.4%,拉動增長5.1個百分點。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最高,達67.7%。作為居民收入第一大來源,工資性收入的增加仍是目前拉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徑,對支撐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
2.轉移凈收入增長較快。以離退休養老金為主的轉移凈收入為4136元,同比增長17.4%,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較高,為30.0%,拉動率為2.6%。轉移凈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較高,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6.0%,其中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5.5%,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3%。由此可見,擴大對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比重,加大對農村居民收入項目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各種直接補貼,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舉措。
3.經營凈收入平穩增長。2019年,全市居民經營性收入為2724元,所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0.5%,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8.3%,拉動增長0.7個百分點。2019年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6.7%,增幅相較去年有較大程度回落,其主要原因為今年播種面積減少,糧食生產高位運行,嚴重旱情天氣,夏秋糧產量受到環境極大影響,導致農業收入大幅減少;再加上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生豬養殖持續低迷,養殖戶補欄意愿不足,畜牧業遭受較大沖擊,致使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經營性收入受到制約,但這并非常態,預計明年經營性收入增速將有所提高。
4.財產凈收入緩慢增長。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503元,同比增長3.1%,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2.3%,所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8%。居民財產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人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市居民財產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然較低,依舊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增長空間。
三、收入增長影響因素
1.經濟穩定運行保障了居民收入增長。
2019年,面對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經濟運行呈現平穩開局、質量效益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全市GDP總量達1362.4億元,同比增長6.5%,位列全省第三。金融環境積極穩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投資結構持續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文旅產業發展步伐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繼續顯現,“減、獎、惠”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民生投入不斷增加,為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2.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助推居民收入增長。
2019年,我市就業形勢穩定,就業服務水平提高,積極開展一系列公益性就業服務活動和大型招聘活動,不斷激發“雙創”活力,優化創業就業環境。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765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3102人,幫助失業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就業共計10363名;發放應急穩崗返還補貼、技能提升補貼3998余萬元,惠及4543人。為企業職工追繳欠發工資1.09億元,涉及職工16842人,人均增發約6470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625萬元,市縣兩級共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累計帶動創業就業人員7507名;大力發展合作社,培養新型職業農民3724人。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靈活多樣的就業模式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提供了肥沃土壤。
3.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促進了居民收入增長。
2019年,我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保水平,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施積極穩定的工資和離退休金政策,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大病統籌保障等制度,更好的保障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月人均提高約300元;帶薪年休假政策使平均每人增資約3500元;城鄉居民養老金標準連續上調,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退休金約168元,惠及全市75807人;城鎮、農村低保平均標準每月分別提高30、480元;連續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待遇水平,新農合藥品報銷目錄增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補貼人均提高40元,大病醫保原分段計算調整為統一標準75%支付;將7.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邊緣人口全部納入保險范圍;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約20000余農民直接受益,人均增收9250元;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中每戶共補助2000元;除此之外還有參保城鄉居民喪葬補助金制度、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補貼、農村土地托管試點項目補貼、農村種植補貼、人才引進補貼、光伏發電補貼、燃氣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農業特色保險政策等一系列補貼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
4.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居民收入增長。
我市以重點景區、全域旅游為抓手,推進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初顯成效,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截止目前,創建晉城市特色旅游鄉鎮4個、特色旅游村18個、特色鄉村旅游客棧51個、建設旅游廁所227座,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29個,有力拉動了農村投資;多種特色產業如陵川中藥材、沁水蜂蜜、皇城相府蜂蜜酒、石苑桑葉茶、特色桑蠶發展穩步提升;多措并舉促進產銷對接,如開展農民豐收節活動,在省農博會對150余種產品進行展示展銷、宣傳推介;投資9017.5萬元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向注重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第二產業和推動農產品流通等的第三產業延伸,促進了農村居民增收。
四、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建議
1.堅持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經濟是實現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基本前提,產業發展又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我市要緊緊抓住中部崛起、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中原經濟區三大國家戰略的交匯區大好機遇,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把光機電產業作為壯大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推進鑄造業從“鍋碗瓢盆”向精密鑄造、智能鑄造、3D打印轉變;按照高端化、差異化、市場化、環境友好型的路子發展現代煤化工;借“太鄭鐵路”東風加快建設晉東南門戶城市,著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融入中原、對接長三角、粵港澳的開放前沿;注重自主創新,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夯實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
2.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就業人口。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發展的優先目標。大力培育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市場主體,三新經濟包容性強,吸納勞動力能力強,容易匯聚形成激發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成為提高居民收入的新動力。緊緊圍繞新材料、數字、節能與新能源、現代物流業、現代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等,大力扶持市場主體,培育科技創新龍頭企業、領軍企業,深入推進雙創活動,加快孵化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同時應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用好我市文化旅游相關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康養產業,把王莽嶺景區打造成太行旅游板塊的龍頭,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借助“康養山西”國際論壇,助力擴大對外開放,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既做大做強康養服務業,又推動農林文旅康結合和文化開發,形成農林文旅康產業集群,與其他地市形成康養產業帶,互相支持促進。
3.加強方法研究,努力提高財產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是衡量國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目前,我市居民財產凈收入雖有所增加,但其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然較低,僅為5.8%。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要依法加強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尤其在拆遷、征地等過程中,要依法確保公民財產權利和財富增值權利不受侵犯;適度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可以提高居民儲蓄、債券和理財產品等的財產性收入;完善土地流轉,增加基于土地的財產性收入,充分發揮土地的增值保值作用;扶持發展房東經濟,探索改革安置房產權制度,增加房屋的財產性收入;加大探索農民以土地、勞動力等形式入股,推進農村股份合作社改革,增加股份的財產性收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增強農民投資理財觀念,強化投資理財渠道監管、規范交易方式、探索網絡交易模式,增加資金的財產性收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之年。我市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人文底蘊深厚、發展前景光明,我們要以,深入“三篇光輝文獻”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保證圓滿完成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確保“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確保我市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