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自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墜地”,1994年起全面推行,在保障職工住房、提高職工福利、推動住房消費等方面發揮不少積極意義,基本實現“雪中送炭”。“成長”20年,截止今年3月,繳存人數已過億,繳存總額超6萬億元。
現行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于2002年,最近12年,公積金周身漸現不適——
癥狀一,功能弱化。隨著房價翻幾番,公積金對職工購房提供的支撐力日益下降,很多付不起首付的百姓無法使用只待退休提取;
癥狀二,繳存存鴻溝。由于沒有規定上限比例,部分壟斷行業月繳數萬元成變相福利,超過其他行業職工至少二三十倍,甚至在國家級貧困縣也存在天價公積金,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公積金反成收入分配不公助推器;
癥狀三,繳存面窄。由于強制性約束不強,機關事業單位及國企落實較好,很多民企為避負擔未繳或少繳,較高收入階層成公積金專業戶,也形成逆向補貼、劫貧濟富;
癥狀四,高結余高貶值。增值收益弱于同期經濟發展水平,大量沉睡資金被銀行低息使用;
癥狀五,管理漏洞百出。技術開發、運營管理問題多,各地管理中心各自為政,沒有全國統一的業務標準和操作規范,浪費驚人,擠占挪用、違規放貸屢發,侵吞分食收益頻現;
癥狀六,決策和監督職能形同虛設。決策機構管委會實為政府附庸并嚴重行政化,監管缺失;
癥狀七,取用手續過于繁瑣,該取的取不出……
公積金制度年紀雖青,已被詬“百病纏身”。
事實上,近年來修訂《條例》的呼聲一直高漲,底,相關部門就明確提出,要在6月前完成條例修訂工作并上報;底,相關部門再次提出要完成條例修訂工作。但兩次均未如期完成,直到今年仍在“繼續開展”、“盡快上報”。
我們當然還可以繼續求理解——公積金改革受制于單位、職工、中介、管理中心、政府等眾多主體的利益糾葛。但當公眾對公積金制度的信心逐步降至冰點,甚至出現存廢之爭,“病情”不能再拖延。
筆者認為,公積金以制度演化和創新為特點的改革“手術”刻不容緩。
改革“手術”應標本兼治。首先從“本”入手反思,一是改革意識,政策只有與經濟社會轉型、國家戰略調整相適應,才具備生命;二是改革誠意,始終勿忘以人為本是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三是改革決心與魄力,直面調整陣痛必須當機立斷,否則只會拖為長痛;四是改革主體,若無緊迫感、為民心,改革難免停滯、反復甚至倒退;五是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制度建設應注重全面統一規范;六是改革預案和糾偏機制,一旦出現異化應及時修改規則,重回為中低收入階層購買首套房提供優惠利率的軌道上來。
從“標”上來說,加強信息披露,鼓勵社會監督;嚴格追責,提高懲罰成本;簡化提取手續,擴大適用范圍,降低貸款門檻;運用市場化手段提高管理能力,保值增值……民眾建議已然充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已指出,“建立公開規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適用、監督機制”,“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當前“手術”條件也良好,住房公積金的制度創新等條件甚至比前幾年更成熟。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規模加大,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提速,以及住房需求多樣化等,住房保障改革面臨更加有利的機遇。
有位醫生說得好,疾病有來的路,就有去的路。如此想來,“百病纏身”的公積金必然有救,在“醫療條件”更好的當前,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動刀,改改望健康。(孫炎)